周玉琴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素質教育也被提上日程。作為一線任課教師,我們自身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善。在中職歷史的教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與高素質的學習品質是首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們的學習特點來制定高效率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他們的歷史學習探究思維,促進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從“結合信息化教學”“運用小組合作”“發掘學科素養”三個方面入手,簡單談一談中職歷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有效運用。
關鍵詞:中職歷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在新時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下,中職歷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科育人作用,引導學生們樹立客觀、積極的歷史觀念與學習觀念,引導學生綜合素養更好地發展?;诖四康模處熜枰C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從激發學習興趣著手,有效結合信息化手段,通過小組合作,有效發掘歷史學科素養,促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最終提升教學效果。
一、結合信息化教學,創設生動教學情境
歷史學科所包含的內容十分繁雜,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多且細。然而對中職學生來說,他們普遍歷史基礎較差,課堂學習中較為吃力,這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學習方面不夠自信等問題?;谶@種情況,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善于借助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以此來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歷史知識具象化、立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感知認識,激活學生們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教學《史前時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圖頻信息向學生們展示中國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的圖片,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發總結出不同時期早期人類的不同特征。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個時期的人類是這個外貌特征?再進行具體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聽課,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外貌特征著手,逐步深入到生活環境、生活習性、文化特征等層面上來,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內涵,激發他們對祖國歷史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運用小組合作,激發學習主動性
在中職歷史學科的傳統教學課堂上,許多老師會采用灌輸知識的方式,認為學生基礎差,需要多輸出一點歷史知識給學生。殊不知這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積累。對中職學生而言,因為年齡段和心理特征的影響,他們更喜歡自主學習的方式,而不是被動式學習。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們展示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引導學生與現在的生活水平作對比,通過對比讓學生銘記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巨大影響。此后再進行歷史知識的串講,在講解告一段落后,提出問題:“作為一名中國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段慘痛的歷史,如果看待今天的中日關系?”提出問題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討論交流。分組時,應該綜合考量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性格特質,確保每個小組的水平相當。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引導工作,并對最后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分析。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教學,歷史知識將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變成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發掘學科特質,綜合提升歷史素養
中職學生正處于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引導其成為愛國、愛家、自尊自愛的好青年,就成為教師必須重視的課題。歷史課堂的學習內容森羅萬象,包含的知識面很廣,尤其是其中歷史名人的顯著榮辱事跡,借助這一點,可以讓學生們的歷史素養得到很好的提升,真正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來。
例如,在講解“史圣”司馬遷忍辱寫《史記》,“藥圣”李時珍耗費近40個春秋完成《本草綱目》等一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故事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的深層次涵義,引導學生從故事主人公身上學到敢于擔當、不怕困難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能讓他們規避一些不好的行為作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的物質、倫理、民俗、制度、技藝、精神等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是培養學生人格的重要素材,這些素材可以使得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古人的智慧,能極大地完善學生們的健全人格,提升他們的歷史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在中職歷史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們的學習特點來出發考量,培養學生們的歷史核心素養,讓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得到發展,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等良好的品質。歷史科目的學習有助于學史明鑒,幫助中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真正達到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林麗麗.微課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以微課作品《五四運動的經過》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5):117-119.
[2]林紅明.中職導游專業歷史選修課程項目教學設計——以“走進近代,我導你游話屈辱”教學為例[J].職教通訊,2014(09):1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