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 黃紅欣 曾小芬 陳冰
【摘 要】紀錄片是一種通過研究現實生活來引發人們思考的表現形式。隨著信息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愈加富足的同時,對歷史文化的求知欲也在不斷上升。而民俗文化紀錄片正好提供了傳播渠道,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紀錄片《三江印象》通過對實景拍攝和人物采訪的結合,展現三江侗族文化較為突出的一部分,啟發了對現代化民俗文化傳承在旅游建設方面、基礎建設方面、因地制宜對口創業幫扶和侗族手藝人培養方面的思考。
【關鍵詞】民族文化;文化傳承;三江侗族;民俗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134-02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展長河里,五十六個民族各放異彩,每一種中華民族文化都是璀璨的星辰。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在國家政策的號召與協助下,民族自信與文化傳承意識逐漸復蘇與壯大。每個民族都在積極嘗試并實踐著通過現代化技術和傳播途徑,將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韻更好地留存和發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邊界有一個悠然靜謐的縣城——三江侗族自治縣,紀錄片《三江印象》紀實性地攝制下了三江侗族人民慶祝他們的盛大節日——“三月三”的畫面。
一、侗族的起源與特色文化
侗族,起源于秦漢時期,公元6到9世紀在今侗族居住地的專管少數民族的州對所轄地區稱“峒”或“溪洞”,這是管理少數民族的行政單位。該地區的一些村寨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稱為“侗族”。現今侗族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邊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經歷了多個時代的更替,侗族人民在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保護著侗族文化。侗族發展到現在,儼然保存著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民族文化體系,如侗語、侗族服飾、侗族美食、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和侗族節日。
(一)“百節之鄉”
侗族人民萬人空巷的節慶盛況,是一個傳統和現代交織的文化景象。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節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被外界譽為“百節之鄉”。三江侗族自治縣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有正月的“月也”、二月的春社節、三月三花炮節、四月八坡會節、五月十三龍舟節、六月六嘗新節、七月十四河燈節、八月十五蘆笙節、九月三禾把節等。《三江印象》的拍攝時間恰逢當地在舉辦最具影響力之一的節日——“三月三”。在影像記錄中,熱情好客的侗族人民招待著八方的來客。舞臺上表演著精心編排的侗族歌舞,臺下邀請客人參與打糍粑等有趣的勞作互動。接連不斷的節日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游客,激活了文化產業的活力。
(二)工匠之域
三江侗族社會是一個傳統的鄉土社會,農業文明貫穿著三江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三江侗族人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聰明才智創造了一些獨具民族特色的物件。其中,最令人著迷的是三江侗族人民手工匠制的侗繡和銀飾。侗繡與銀飾不僅是節日的盛裝搭配必備,還是日常服裝必不可少的點綴裝飾。手工制作的侗繡,常由家族里的長輩為子女親手縫制,需要數以年計的時間才能完成。只有在重大的節日婚慶時,人們才舍得將家族親緣的美好祈愿穿著在身上。在《三江印象》鏡頭中可以看到,無論處于何種性別年齡,每個三江侗族人民的衣緣或者布面上都繡著侗族特色的精美紋樣,尤其是侗族婦女,上身穿著對襟花衣、袖口和衣角衣叉都鑲有分層次的花邊,另配一塊最能顯示技藝花樣的胸兜,牽引交織著濃厚的趣味與生命力。在不斷生活探索中,聰慧的侗族人民還發展了許多特色產品,如特色根雕、茶籽洗發水和茶籽清潔粉等。這是一個生活在充滿藝術和溫潤關懷里的民族。
(三)舌尖之宴
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上,扎根了數不勝數的美食佳肴。侗族飲食文化中,有著令人贊不絕口的美食,如口感奇特的侗家油茶、香甜軟糯的高山紅薯、香酥脆口的油蛋、油而不膩的茶香肉。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亞熱帶氣候影響,三江侗族人民對酸情有獨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酸”食習俗,仿佛萬物皆可酸化。“酸宴”中幾乎每道菜都是酸的,酸鴨、酸雞、酸鵝、酸肉和酸魔芋等是三江侗族人民獻給來客們最好的食物。而最能彰顯侗族人民淳樸親鄰的特色食俗文化活動,即是百家宴。百家宴的食材菜式由近百個家庭來準備,各家拿出各家的拿手絕活來招待遠方的客人。《三江印象》中的宴席盛況里,當地侗族人民歡唱祝酒歌,用美酒敬祝客人的到來,可謂是熱鬧至極。
(四)器樂之園
侗族器樂是侗族文化中的寶藏,主要包括侗族琵琶、侗族牛腿琴、侗族蘆笙和侗笛。侗族琵琶多為男子使用,常常用于獨奏、合奏或者伴奏。侗笛在三江侗族人民的眼中,是極具浪漫色彩的樂器,侗笛外形與洞簫相似,音色悠揚清脆,多用于情歌伴奏,多為男吹女唱。侗族蘆笙是侗族人民廣泛流傳的傳統簧管樂器,侗族蘆笙意為“喜”和“樂”,可以在侗族的不同場合使用不同形式進行演奏。侗族是一個充滿歌舞的民族,由不同種類、韻律、曲調、風格的侗族器樂演奏加上不同演唱曲目、編排曼妙的舞姿,催生了種類豐富的侗族歌舞。《三江印象》中記錄了三江侗族人民在“三月三”的活動舞臺上,用著各式各樣的侗族器樂,為節日歡慶獻上豐富多彩、日夜連綿的歌舞演奏。
(五)筑構三江
侗族人仿佛是天生的藝術家,憑借一把傳統的度量尺和普通的木匠工具,不用一釘一鉚便可打造出樣式各異、造型美觀且百年不倒的手工木構建筑。鼓樓屹立于村寨當中,是侗寨里最講究最復雜的標志建筑。紀錄片中通過不同機位的鏡頭,展示了三江鼓樓外部及內部的特色結構。跟著鏡頭移動,可以看到鼓樓有27層瓦檐,自上而下,逐層內收。每層檐角輕盈翹起,巧奪天工的雕飾和繪畫為鼓樓增添了幾分韻味。整體結構呈金字塔型。內部檐柱錯落有致排列,層層堆疊,構成了不同平面。外部與內部結合讓鼓樓顯得端莊和平穩。風雨橋,是三江的特色地標建筑,它的主體部分為月牙混凝土結構,一孔連接潯江兩岸。猶如一道彩虹,鑲嵌在橋的下面。橋身有七座塔亭,二百九十二間橋廊。穿斗排列,渾然一體,猶如長龍騰空。橋內的長廊和樓亭的瓦檐、柱頭都雕花刻畫,秀麗玲瓏。鼓樓的高聳和風雨橋的舒展,共同構成了侗族建筑的藝術風貌,與侗鄉的淳樸民風渾然一體,為人們展現出一幅秀麗輝煌的畫卷。
二、三江文化傳承和發展策略
三江侗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千百年來歷史長河的考驗,依然一如既往地駛入了新時代的彼岸。而侗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需要多元化的窗口與平臺,來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一)挖掘具有特色的農耕文化資源,依托互聯網,助力農業產品經濟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三江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農業環境。可借此充分利用,合理加大開辟果蔬、花卉、茶葉等農作物耕種面積;適當恢復傳統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如水車、水磨、織布機、風車等農作技術來制作傳統手工藝品,讓世界各地的人民可以接觸到傳統地道、豐碩細美的特色民俗產品,從而讓人們具有深刻的文化印象,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外交流。其次,可以結合當地地勢和人文景觀,推出以民族元素為主題的踏青旅游項目、融合飲食習慣和風俗習慣的農園體驗項目,挖掘產業發展新渠道。
(二)利用媒體技術和應用平臺進行傳播與推廣。首先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將文化產品引入消費市場,實現文化宣傳和經濟發展的雙重收益。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下,傳統文化遭遇邊緣化和固有傳播媒介的局限,導致文化產品不夠突出,無法實現效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改革創新傳播媒介,將豐富有趣的民俗文化通過影視系列作品、特色民歌、藝術設計、文字敘述等形式進行整合。在各個龐大熱潮的網絡平臺,以視聽形式直觀呈現文化特色。并通過與觀眾進行在線互動的形式,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對民族文化有更即時性的感受與交流。
(三)加強基礎設施的維護與建設。三江群山環繞、自然豐富度較高,但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和落后,是三江旅游業發展的一大劣勢。旅游業作為傳統文化的輸出和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加緊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發展必不可少的一步。首先,需要全面推動傳統建筑的修復工作,在加強原本建筑的牢固與完整性下,還要保護好傳統格局和肌理;其次,將傳統民族建筑元素融入城市建筑設計中;再者,加強傳統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力度,為居民開展保護意識宣傳工作;然后,補齊交通設施短板,加快鄉村道路建設,改善景區周邊環境,構建完備的交通體系;最后,加大環衛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優化居住環境。
(四)培養文化傳承接班人。因為家鄉的發展較為滯后與新時代年輕人的初衷和理想背道而馳,青年們選擇背井離鄉去城市里尋求機遇和挑戰,導致祖輩輝煌的傳統技藝遭遇失傳的困境。民族文化技藝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首先,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與鼓勵,設立專項人才培養計劃,為文化產業培育出信仰堅定的繼承人,堅定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決心。其次,可以將侗繡、舞蹈、侗族大歌等優秀民族文化向校園傳播延伸,開展豐富有趣的課程與交流活動,加強祖國新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和對傳承的重視。
三、結語
文化誕生于人民,也滋養人民;文化被城市培育,也代表了城市。在今天,侗族文化已經成為三江的名片,這象征著城市印象的名片伴著侗族人民的歡聲笑語和熱情淳樸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全民族的齊心協力和悉心投入。無數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等待喚醒,無數的小城名片正在不斷寄往世界各地的窗口,展示屬于他們的獨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