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昨非
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目前國內傳統媒體在融媒體下的境遇,為什么會出現現在的狀況,以及之后該如何破冰發展的情況。希望通過本文對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廣電的發展明晰一條道路,能夠轉危為安,重新出發。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媒體;如何轉型轉變
序 言
在融媒體的大環境下,大屏端和小屏端的競爭更加的白日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鑒也是進一步模糊兩端的定位。本文將就此討論在當下融媒體的時代,國內傳統廣電媒體與網絡媒體的運作模式及運作情況,通過實踐、市場化運維等手段,如何讓將傳統廣電打造成全媒體下的創新廣電媒體,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話題。
一、當前傳統電視的大環境
4G/5G化的網絡技術發展加快了社會結構的重組,從而也直接加速了媒體融合的進程,廣大受眾更加的喜歡越來越便捷化與碎片化呈現的節目、表演等內容方式,以往依托報紙、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節目已經難以適應當下人們對視頻內容的需求。全國省級衛視除開新聞類節目以外的百分之八十都處于超低收視率的存在,形成了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般的存在。融媒體的這股“后浪”來勢洶洶,留給傳統媒體的時間所剩無幾。
二、傳統媒體的癥結?
1.思想固化
面對新鮮事物或者說是新媒體,傳統廣電媒體從上至下就像一個“老人”一般思想固化,不愿意輕易接受改變;因為接受改變也就意味著很多廣電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從一個熟悉的舒適區轉到一個新興,但完全不熟悉的傳播平臺,這種改變是痛苦而困難,且充滿了風險性的,稍有不慎就會“犯錯”。這就是傳統廣電最大的癥結,與之對應的是新興網絡媒體,不斷創新,不斷求變,只求唯一不求同質,膽子大步子邁得也大,隨偶爾伴隨著失敗,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在網絡快速化的發展下,隨之與傳統媒體的差距越來越大。
2.堅信“忠實”
(1)觀眾的“忠實”
傳統廣電按慣性思維,認為自己的節目具有不可復制的粘合性,以前一檔好看的節目是全家老小守著時間觀看,這幫觀眾同一時間也像傳統廣電一樣不會輕易的換頻道看其他的節目。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網絡視頻化的興起,隨時隨地閱覽讓傳統廣電先是失去了,不喜歡“守舊”的年輕觀眾群體,然后在家家戶戶年輕人的帶動下,老古董的中老年群體也開始逐漸的,慢慢的向小屏端轉變,即便他們還會在老時間收看傳統廣電的節目,但是卻不那么“忠實”了。
(2)客戶的“忠實”
傳統廣電節目的熱火同樣會成為商家的蛋糕,但是商家廣告的選擇永遠是隨著主流市場的流量來決定的,當網絡逐漸把消費群體旺盛的年輕人,鎖定到了網絡視頻端,那么廣告客戶自然而然也就留到了網絡視頻上去了;作為傳統廣電主要收益來源的廣告費用也就越來越少,日子也就越來越難熬,要知道即便空有收視率還不錯的節目是不足以留下廣告商的,因為這些節目留下的也僅僅是那些以前“忠實”的老觀眾了,這些老觀眾會買百事可樂?VIVO?不,他們更注重健康和節儉。
三、如何破冰?
但是,生存要求傳統廣電們必須改變;合并重組,開源節流只是拆東墻補西墻,真正要做的是從體制內的全方位改革,想當年在毛澤東爺爺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絕處逢生力戰日寇,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最厲害的一招就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此時的傳統廣電也應當如此效仿,怎么做?其實有一個傳統廣電就做到了極致,即便當下環境他們也屹立不倒,就是毛爺爺的家鄉----湖南衛視。
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其實就是以點帶面,保留傳統廣電的優秀節目,圍繞這個節目節選精華、各種看點、槽點、如主播節目中突然花容失色等發布至各大網絡短視頻端口,如抖音、微博等,營造出話題感,這里的話題不止是優點,缺點也可以,要的只有一個!就是有人關注!從而通過這些“點面”讓觀眾更加的關注這個節目的本身。現在市面上的網綜哪一個不是這樣做的?
四、結束語
不要覺得“小米加步槍”“農村包圍城市”就贏不了,互聯網的網媒們不也就是小米加步槍起步把傳統媒體大哥逼得寸步難行嗎?讓我們再次借鑒歷史的成功“戰術”,打好傳統廣電媒體反擊的第一槍吧。
參考文獻
[1] 張桂萍編著《轉型與升級——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15年11月。
[2] 郭滿莊著《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轉型與發展》,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