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飛 賈靖昀
【摘要】目的:探討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婦孕期體重增幅與圍產結局的關系。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 .1-12月期間建檔并成功妊娠的120例G刪患者,依據孕期體重增幅情況分為A組(40例,體重增幅過多)、B組(40例,體重增幅合適)與C組(40例,體重增幅不足),分析不同產婦妊娠結局。結果:A組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剖宮產與巨大兒所占比例高于B組、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C組不良妊娠結局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結論: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孕期體重增幅過大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風險,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視孕期體重管理,改善不良結局。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 孕期體重增幅 圍產結局 不良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最常見的妊娠期疾病之一,大量臨床文獻報道指出,CDM會增加母嬰不良妊娠結局,因而對確診的GDM需要及時進行有效治療。GDM治療同時還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現有研究已經證實肥胖是不良妊娠結局的危險因素,對于肥胖GDM患者,其不僅需要重視血糖控制,同時還應兼顧體重管理。為明確不同體重增幅對CDM患者結局的影響,便于針對性實施綜合干預,本文回顧分析我院CDM不同體重增幅婦女的妊娠結局,旨在為臨床GDM體重管理提供依據,詳細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1-12月期間建檔并成功妊娠的120例GDM患者,均為單胎妊娠,依據孕期體重增幅情況分為A組(40例,體重增幅過多)、B組(40例,體重增幅合適)與C組(40例,體重增幅不足),A組:年齡:23歲-36歲、平均年齡(30.18±2.92)歲;初產婦22例、經產婦18例,孕期平均體重增幅(16.39±3.83)Kg;B組:年齡:24歲-37歲、平均年齡(30.2l±2.95)歲;初產婦20例、經產婦20例,孕期平均體重增幅(13.29±3.13)Kg;C組:年齡.22歲一36歲、平均年齡(30.14±2.90)歲;初產婦23例、經產婦17例,孕期平均體重增幅(7.25±2.98)Kg。ABC三組孕婦體重增幅有顯著差異,其余年資料差異較小,滿足臨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分析不同孕婦孕期體重增加幅度,囑咐孕婦定期接受孕檢,跟訪到所有產婦的妊娠結局,評估不同體重增幅GDM患者的妊娠結局。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1)分娩方式;(2)產婦不良結局;(3)新生兒不良結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娩方式比較
A組:陰道分娩60.00%( 24/40),剖宮產40.00% (16/40);B組:陰道分娩80.00%(32/40),剖宮產20.00%( 8/40);C組:陰道分娩90.00%(36/40),剖宮產10.00%( 4/40)。A組剖宮產率高于B組、C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B組、C組剖宮產率差異較小(>0.05)。
2.2產婦不良結局比較
A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高于B組、C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B組、C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率差異較小(P>0.0.05),ABC三組在胎膜早破、產后出血發生率方面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數據如表1。
2.3新生兒不良結局比較
A組:巨大兒20.000-/0( 8/40),B組:巨大兒5.00%( 2/40),C組:巨大兒2.50%( 1/40),A組巨大兒發生率高于B組、C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C組巨大兒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目前臨床關于GDM妊娠結局的研究較多,并證實了GDM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風險。本研究則從CDM孕期體重增幅方面進行研究,旨在為CMD孕期體重管理提供依據。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CDM患者孕期體重增幅較大患者,其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更高,增加剖宮產率,同時新生兒中的巨大兒出生率較高。分析是因為CDM患者體重增幅過大,可引起脂肪堆積,增加胰島素抵抗,影響到血糖控制效果,超重同時還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因而體重增幅較大不利于CDM的健康,并影響妊娠結局。同韓肖燕等研究結論高度一致。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孕期體重增幅過大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風險,針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視孕期體重管理,改善不良結局。
參考文獻:
[1]張妍,張蘭梅,王莉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醫學營養干預依從性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1):1880-1883.
[2]劉黔霖,許吟,馬星衛.孕期營養健康教育的干預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09):1485.
[3]韓肖燕,楊惠霞,楊樺.GDM孕婦孕期體重增幅與圍產結局的關系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9,30(05):585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