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玲 林煜斌 何思學
【摘要】溝通是一個傳遞并獲得理解的雙向過程,是個體成長和自我發展的途徑。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人際關系是人際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新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其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而良好的溝通能力則是現代社會人才素質的一種基本體現。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在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和強大的心理壓力下,如何認識和準確處理大學生人際關系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要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字】大學生 人際溝通 問題研究 對策
一、認識人際溝通
溝通就是與人交談,并且達到自己事先想要的結果或者效果。交談并不僅僅指說話,肢體語言、行為語言,凡是可以代替語言的行為都可以包括在交談內(張春,2016)。人際溝通是指人們之間的交流過程,也就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各種觀念、思想和情感的過程。這種交流主要通過言語、副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實現(曲巍,2013)。溝通是一個雙向過程,是由信息發出者傳遞信息的過程和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發出者所發出信息的過程所組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相互理解,但不一定要求意見一致。
當今大學生里,“90后”相繼畢業踏人社會,“00后”也逐漸踏人大學校門,當這些個性鮮明、各具特色的個體生活在一起時,在人際交往與溝通方面難免會出現問題。人際溝通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面對這些人際問題,學會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人際溝通存在問題類型分析
大學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步入大學便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師、同學、教職員工等。大學生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可是,有一些學生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人際溝通問題,而這些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表現方式。
(一)以自我為中心,不為他人著想。
在當今的校園里,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他們都事先考慮自己,也希望其他人都圍著自己轉而不顧他人感受。他們在與父母相處時,希望父母以自己的利益為重而不顧家人感受,比如當他看上一樣特別貴重的物品時,由于父母無力購買而生氣甚至出現哭鬧、威脅父母等行為;他們在與同學相處時,常常會不顧同學的感受而做出一些自私的行為,比如在寢室時,當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會發出一些吵鬧的聲音,但是當在他休息的時候便不允許同學發出仁汁可聲音以免影響他休息。當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時,他的所有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注意力會變得狹窄,將自身的利益和問題擴大,最終導致與他人難以處好關系。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當代進入大學的“90后”與“00后”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的縱容嬌寵導致了他們自私自利、不為他人感受著想的性格和觀念。這種問題導致的結果便是與同學交情不深,缺少知心朋友,朋友們會反感他,最終逐漸地遠離他。
(二)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往。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這些學生會將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很少甚至根本沒有社交活動,他們常常伴隨著與他人交往有困難、社交恐懼或存在自責心理等問題。他們對人際交往會產生一種敏感、害怕的心理,從而盡可能地避免與他人交往,將自己放置在一個“封閉的安全舒適區”以避免與他人溝通。導致這一問題的成因主要有:①存在著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經濟因素、自我認識不足以及成長經歷等因素,導致了他們不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認識別人,出現了敏感、失衡和情緒化從而封閉自己,不與他人交往與溝通。②大學生渴求社交、渴望擁有交心的朋友,但往往由于交際溝通能力有限、缺乏技巧方法等多種原因,導致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最終將自己封鎖起來,不愿與他人交往。
(三)由于生活瑣碎小事引起的爭吵。
在大學生活里,寢室矛盾是最常見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是由于舍友之間一些生活習慣及生活細節所引起的,如吸煙、游戲外放、抖音外放、打電話等等,不少同學也因為處理寢室關系不當而申請調換宿舍甚至搬出宿舍。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恰當、不及時所導致的,絕大部分人只要通過有效溝通后,矛盾是能夠順利解決的,寢室關系也和好如初。說明,有效的溝通能夠促使人際關系的改善和矛盾的化解。
(四)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致“低頭族”的產生。
隨著當代的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無疑成為了一種時尚,而喜愛追趕潮流的大學生自然成為了智能手機使用的一大群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使用網絡便可接收及發送信息,網絡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便捷,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群體——“低頭族”。他們習慣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來進行溝通,而不愿意當面通過言語進行交流,每個人都想通過盯住屏幕的方式來將生活中的零碎時間填滿。低頭族的出現導致了人們更加不愿意采用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方式,而單純依靠信息中的言語信息理解信息的意義,很容易出現信息的曲解。
三、影響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因素分析
在大學生人際關系交流和溝通中,劉中艷和甘銀指出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強弱是受兩個變量的影響: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其中內生變量主要包括交流主體的性格類型,而外生變量包括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活動等外部因素(劉中艷、甘銀,2013)。
下面我們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一)內生變量
性格因素:一般來說,性格開朗、大方、爽快的人在人際交流中比較容易溝通,而性格內向、孤僻、狹隘的人在溝通中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大學生群體處于心理發展成熟度慢于生理發展的成熟度,性格的差異性也形成了大學生溝通能力的不同。有的大學生存在自卑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能力家庭等各方面他都比不上其他人,害怕并且排斥與他人進行溝通;有的大學生性格內向孤僻,不愿意和人打交道,這使得溝通存在著障礙;還有的大學生嫉妒心理比較嚴重,不善于正確看待其他好的優秀的事物或人容易心生妒忌,在背后低毀他人,這些都是產生人際溝通障礙的原因。
(二)外生變量的影響。
1、家庭環境因素
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類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氛圍時刻影響著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在溝通影響因素中,家庭環境因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家庭結構的因素。生活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受到家人的呵護關愛,其人格和心理素質發展的也比較健全。因此他們容易與人相處,溝通交往能力較強。而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雙方完整的呵護及關懷,就可能會影響到其心理素質的發展,從而使得其人際溝通造成阻礙。第二,家民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因素。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充當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對學生的人際交往及溝通表達至關重要。父母的教育態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子女的人格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影響其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當今大學生群體中,90、00后大學生相對比重較大,而這類群體的個性鮮明。隨著上世紀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變得越來越普遍。充分的愛撫與關懷、較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得他們樹立了積極開朗的性格和心理,但過分的溺愛和從小缺乏與同齡孩子姐妹溝通交流,使得他們在人際交流溝通中容易自私自利,傲慢無禮,交際溝通能力有限,影響著人際溝通。
2、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的特殊形態,對青少年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在中學時期,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校以高考作為指向針,過分追求對學生考試成績的教育培養,忽視了人際溝通交往等其它素質的培育。而進入高校后,大學生在步入大學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在面對現在的班級時,與以往高中初中不一樣,大學更多的是與舍友的溝通比較多。而良好的班級氛圍,凝聚力強的班級環境,人際溝通也較為融洽。大學寢室,舍友就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個和諧的宿舍環境不僅可以促進舍友之間的感情,也為人際溝通提洪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但是由于宿舍人員的性格各異,來自不同五湖四海,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等都各有差異,熱情直爽的人可能會因為心直口快或是某些小細節而導致宿舍的小插曲,沉迷網絡游戲深夜敲擊鍵盤聲影響舍友睡覺。這些種種,使得宿舍氣氛出現不融洽的一幕,給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設置了一道屏障。除此之外,學校也很少有系統的人際溝通課程培訓,這使得很多學生智商很高而情商卻很低,往往處理不好如何與其他人的相處、交流和溝通。
3、社會環境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求學的階段,還未踏入社會,然而卻面臨著畢業后與社會很接軌的問題。隨著現代信息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成為當代大學生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大部分大學生更傾向與虛擬的互聯網溝通而忽視了面對面交流。因此長期習慣于在網絡社交中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淡,使現實社會中的溝通遇到障礙。在大學生在現實中過度依賴于互聯網手機信息交流,使得家人和朋友相處交流的時間變少,更加的孤僻,只與手機交流。由于部分大學生未掌握人際溝通技巧,在畢業求職時屢遭挫折,因而在求職中被淘汰。除此之外,當今社會存在著一些不良風氣,比如拜高踩低現象,使得很多大學生受到影響,戴有色眼鏡看人,不愿意與家庭貧困的同學做朋友,形成大學生之間人際溝通的障礙,加劇了大學生之間的隔閡,不利于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
四、大學生人際關系溝通提高的策略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大學生溝通的提高,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和步入社會接軌社會尤為重要。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應該:
(一)培養積極健康的溝通理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當代大學生,在校園和社會接軌的特殊階段,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尤為重要。良好心理品質的基本前提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溝通交往,而心理健康是沖破溝通的有力武器。學校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運用心理教育來鼓勵培養和疏導大學生慢慢走出自卑、孤僻等心理疾病,成為寬容、合作、理解、助人的品質。人和人之間面對面的現實溝通互動比網絡溝通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溝通雙方在情緒上相互感染、相互理解,傳遞感情。因此,教育者在培養大學生的“共情能力”時,不要讓科技信息的快速發展阻礙了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面對面交流,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妥善處理現實溝通與虛擬網絡溝通之間的關系,鼓勵大學生走出網絡,走出宿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溝通交往觀念,增強主動溝通意識,拓寬人際溝通渠道,讓學生意識到現實溝通的重要性。
(二)學會換位思考,懂得知己知彼。
由于來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異,文化差異,換位思考顯得格外重要。如果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個人的價值觀和標準去評判別人,沒有辦法全面地接納、了解他人,溝通將會出現障礙。為此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學會包容體諒,正確認識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溝通出現誤解時,要多站在對方角度理解他們,積極面對差異。知己知彼,多為他人著想,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正確學習、了解對方,擺脫自己僵持的思維束縛,從對方的角度反觀自己。克服交往情緒障礙,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意識到自身人際溝通能力存在的不足,提高自己人際溝通能力培養意識,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正確轉變觀念,學習溝通技巧,積極參與學校與班級組織的活動,娛樂、競賽、志愿服務等,加強人際溝通的能力。從被動的交流到積極主動地溝通。
(三)學習人際溝通課程,掌握人際溝通藝術。
作為教育者,我們要針對大學生現狀情況加入人際溝通的課程教學,對與人溝通的方法和技巧這門學問進行學習研究,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使他們學會在人際交流中互相尊重、坦誠相待。學生掌握交流的原則和技巧,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每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人格和品質,切實提高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是人際間相互理解的過程,為此作為溝通主體,要掌握人際溝通的藝術。首先講話要有禮貌,掌握溝通的底線,即不揭對方的短,不戳對方的痛處。其次,交談要看對象,進行交談對象的定位,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是這個道理,為此要有效傾聽,有效反饋。巧妙利用非語言溝通,肢體語言、面部神情,如微笑與贊美,這些都是是溝通的潤滑劑。
參考文獻:
[1]張春,人際關系與溝通藝術[M].式漢:式漢大學出版社,2016
[2]曲巍,人際溝通[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劉盼,大學生人際溝通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2014
[4]朱麗芬,代祖良,李志宏,韓云萍,余燕.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研究[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第2期
[5]劉中艷,甘銀,工商管理本科應用人才人際交往技能的影響因素與培養途徑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41-45.
[6]祝捷,新時代下大學生溝通能力現狀與提高策略[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