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斌
摘要:加強學校體育學科建設,能夠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也能使體育課程在學校體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將體育教研、體育教學、教學手段和隊伍建設四方面的細節進行分類融合探索,尋求新型方式,改變傳統理念,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并借助多種平臺和資源來進行體育學科多維度建設, 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科價值。
關鍵詞:常態;體育學科;建設
教師在制訂體育工作計劃時,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去考慮,在安排體育課程時,需在教學大綱的指引下,根據現有資源和學生情況科學編排內容及項目,務必做到學習的知識點有遞進、練習內容有新意、練習手段有特點、重難點有把握,并且導學有內涵、課課有評價、課后有反思。體育教研組的活動要常態化,提前規劃,合理布置,及時總結;體育教師素質要有提升,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善于思考及創新;優質課要有分享,論文要有獨特觀點,列舉案例要有亮點;要加大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結合學校特色體育項目,遵循規律,把握要點,研究對策。
一、體育教研工作常態化
教師要始終以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或存在的問題為著力點,以集體研討為抓手,從教育的根本和實質出發,以點帶面,全面覆蓋,從而實現教研的最終目標;要始終圍繞規、課、思、研幾個方面開展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組內評比和討論,使其良性發展。組內應根據教師不同的年齡層次,將老、中、青緊密結合,形成老帶新、新助老、新老結合的合作模式,創設體育“朝陽產業”。
例如,新教師初踏工作崗位,除學校整體統一對新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外,教研組應對其專業進行技能評估,對其各項身體素質進行考核,對其教案的撰寫、說課的表現給予評價、指正。也就是說,需要建立新教師綜合評價和幫扶體系,使其在團隊的幫助下快速轉變角色、迅速發展。
具體來說,組內應定期開設展示課、評優課,教研活動可分前、中、后三期介入,做到既能群策群力,又有研討交流。這不僅能增強團隊協作精神,也是溫室孵化優質課的媒介,對開課老師而言是成長,對課而言則是精品。
我的建議如下:
(1)建立教研活動常態機制。
(2)活動內容有計劃、有層次、有重點。
(3)要制訂各年級體育教學計劃及內容,把握各年段、各項目的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4)組內要有分工,配合要有默契,工作要有擔當。
(5)新進教師要有結對,對其教案要反復推敲論證,上課過程要有記錄,課后反思要形成文字。
(6)除正常教學討論外,每學期適當安排針對某一節課、某一項競賽、某一次活動的集中討論。
(7)應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根據學段難易有度,考慮學生個體特點及受眾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8)進一步完善教研活動過程性記錄。
二、體育教學活動常規化
(一)認識常態
常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適當增添一些情趣,突出教與學的重點,在課堂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體育常態課如何常態化?如何在常態中體現學生的價值?如何使常態教學形式趣味化、生動化?這就需要我們清晰地認識常態教學的動因,以及各階段連貫銜接的藝術體現。
常規的體育課很難滿足學生對課堂氛圍和“技能點”掌握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在學情上的深度把握、內容重點上的突破、情境導入上的創新”的本領。例如體育課中的游戲,我們既可以放在準備部分中去熱身,又可以植入到基本部分的技能綜合提升或情景渲染中。這個就是課堂“調味品”。教師在前期的教學設計、教案撰寫中就可以根據所授班級的實際情況,適當設計一種游戲情境。當體育教學活動中有了這一劑“味精”,那么在不失常態的常規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得以提升。
總之,提前謀劃教學情境,制定好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添“口味”,讓常規的課有趣,讓斷裂的環節有銜接,讓學生有主導力,走出“自由活動”的誤區,這就是常態課堂最好的表現。
(二)課堂常規
我們一般認為課堂常規無非就是上課前的集中整隊、“立正、稍息”,然后講一些堂課紀律和要求,激發下學生的斗志。但我們在上課過程中會發現個別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老師幾乎在每個時段都會停下來講規矩,甚至批評個別不守紀律的學生。可見,課堂規矩的樹立并不是上課前那幾分鐘。如何讓課堂有序?這需要老師在內容上動腦筋。
例如,投擲課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就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我們可以嘗試在主體內容之前增加點“無規則的游戲”,讓學生來“體驗危險”(輕度傷害,做好防護措施)。比方說“沖出重圍”游戲,學生站立兩側,間隔十米,人手一個軟式排球,選派兩位同學進行突圍,可通過不同方法躲避,避免被球砸中。這類游戲既能訓練學生的速度、靈敏度、力量等素質,又能反向讓調皮的學生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及課堂的安全性。
(三)細節處理
體育教學的細節就是教與學中的“瑕疵”或是關注點,細節處理又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部分,兩者間緊密關聯、相互影響。因此,細節處理對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
眾所周知,體育課的前期準備其實和主科是一樣的,免不了教學設計、教案和作業布置。教學設計中的第一步就是對學情的分析,那么學生就是主角,這一點是我們老師需要加強的。每個孩子的需求度和現狀不同,因此設計不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如何在共性基礎上強化某項素質或技能?這需要教師進行前期摸底和思考。新課改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知己知彼、量身定制。前期準備還包括場地的布置,這一點就是意識上的問題。我們應重視授課場地的布置,這不僅能讓孩子們有新鮮感,又是對課堂安全的拿捏,也是對過程細節的把握。
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也至關重要。由于室外教學,課堂會受人、物、環境等因素影響,這就需要授課教師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在細節上要有應對措施,對錯誤技術要有表象認知。其實在體育的微課制作上,我們只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平時的積累突出細節的講解,讓學生的學習更為直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以體現,教學的最終目的就達到了。
例如,“投擲實心球”課例,教學重點是解決出手的速度,但學生一味追求速度會忽略出手的高度和角度(這也是技術的難點)。對于這種細節的處理,教師要給學生設置一些障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四)綜合評價
1.技能評價
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都有對技能掌握的目標要求和預設,整個教學其實都是在圍繞技能目標進行,相應地也有一些過程數據采集和直觀測評,這是對技能的評價。完成度高、達標率高,勢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完成的學習目標也會上一個層次。因此,技能評價是貫穿整個單元的關鍵手段,不能忽視其重要性。
2.聽課評課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是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優勢,經常性地開展聽課、評課活動。組內評課一定要有針對性,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如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技能達標是否符合學情、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教學策略是否符合教學重點、教師對細節的處理是否得當、練習密度是否達標等,這些都可以針對性地去發表觀點。另外,也可在課后聽取學生的感受,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等,從而來改變教案策略、內容價值和手段方法。這些評價對提升課堂質量、促進教師自身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有幫助的。
我的建議如下:
(1)對學情要有理性認知,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謀劃教學策略。
(2)強化常規教育,牢記常規貫穿的領域。
(3)注重教學“色彩”,把握主副教材的合理搭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4)加強教師的自身修養,學會思考,懂得反思得失,善于抓住亮點。
(5)關注對細節的處理,即使是失誤,也是財富。處理手段要有藝術性,細節解決有方法,呈現方式要簡潔,解決重點要有針對性。
(6)場地資源匱乏時,要學會自創。
(7)評價要綜合,充分體現團隊力量;評價須客觀,要有依據。
(8)體育教學是系統工程,環環相扣,處處銜接。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面面俱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擔當意識。
三、體育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手段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只有打破傳統教學中的示范講解方式,將解決問題的過程精簡化,使課堂展現方式精彩化,使學生主體活動突出化,再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充實課堂、烘托氛圍,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升課堂價值。
(一)多媒體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及授課的要求,我們可以將原本的教師示范用多媒體展示來代替,將教師煩瑣的語句刪除,通過圖文解說或小視頻演說等途徑讓學生分組進行自學。這樣不僅能順應新課改中提倡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學練,教師只需要過程指導、強調重點、提出目標就可以了。
例如,“蹲踞式跳遠”單元中的助跑起跳環節,這個內容對助跑到起跳的銜接要求較高,我們可以通過視頻觀看的方式,對過程做分段剪輯,并配上定格講解,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分解動作的要領,從而牢固掌握各個技術環節的重點要求。
(二)監測評價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監測評價能為教學效果提供客觀參考依據,通過測評,可以隨時了解個體差異情況,從而更好地調動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并提升教學目標。監測數據包含練習密度、心率、脈搏、熱量消耗、血液含氧量等,合理運用監測手段,能夠打破傳統思維,提升課堂價值,提高練習密度,控制運動負荷,做出科學評價,優化教學效果。
例如體能訓練,教師佩戴環表進行實時數據監測,可以獲取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動態數據并進行分析,從而對下一個內容進行改進和提升。此類監測評價也能為體育科研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三)搭配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各類教材的合理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合理的搭配能讓課堂內容的整體性更強,讓學生能夠學練順暢。主教材和副教材的搭配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我們除了要考慮兩者之間的關聯,還需要關注其比例和互補性。
我的建議如下:
(1)合理地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體育教學中,讓教學手段現代化。
(2)嘗試制作微課、小視頻、動畫分解等,讓課堂的展現形式多樣化、學習情境趣味化。
(3)突出各類情境教學手段,將各個環節通過某個點去貫穿。
(4)不能忽視監測評價的重要性,這也是后期制訂計劃和安排內容最可靠的依據。
(5)對教材的搭配要有自己的想法,使其更加科學合理。
四、師資隊伍優良化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教學氣場的調動者。體育教學需要教師有精湛的掌控力和親和力,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教育現狀,不斷地提升教育理念,多維度地創設教學環境,深度地融合并提升教師水平,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加強認識,更新觀念
學校及體育教師要積極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提高對體育教師隊伍的重視度,明確方向、目的,合理優化理念,加速資源整合,將學校核心素養融于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中,從而優化隊伍配置,最終促進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協調發展。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陳舊觀念,積極學習新課改精神,更新體教觀念,始終堅持“學生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培養方向上要更趨向宏觀層面。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要反思課堂的質量,更要對學生的心理需求有了解、對技能掌握的方式有認識、對意志品質的提升要有對策。
(二)增強意識,明確職責
體育教師應當充分認識自己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的職責,不僅要教授技能和增強學生體質,還需要有責任意識,要不斷完善課堂安全教育,做好各項安全預案,要經常性地開展演練,從而確保學生的安全。在師德師風建設上,教師也要有意識、有自律,對待調皮學生要有方法、講道理,并且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注重專業,提升水平
(1)積極組織開展校內、組內教學評優課和基本功技能比拼,新教師按階段開設展示課及匯報課。
(2)持續開展繼續教育工作,走出去,請進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并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積極嘗試并加以改進推廣,從而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
(3)充分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于體育常規教學中,始終堅信科學評價所能帶來的實際價值。
(4)注重教師培訓,積極搭建互動平臺,開展多層次、多途徑的交流學習。
(5)加強教研組的科研能力,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或教學方案設計。
(四)精準幫扶,平衡隊伍
加大幫扶力度,特別是對新教師的發展要精準地把握方向,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縮小教師間的差距,平衡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最終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均衡發展。
我的建議如下:
(1)積極改變觀念和認識,明確工作職責,強化擔當意識。
(2)經常開展教學研討,明晰自身的不足和劣勢,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價值。
(3)注重對新教師的培養,敢于放手,精準幫扶。
基層學校體育學科建設,是推進多維度資源融合的基礎,是改變新時期教師教改理念的途徑,能夠積極促進體育教師的成長,高效提升課堂及衍生體育的效率。我們只有清晰地認識教研、教學和框架建設之間的關系,使常態工作多元化,把握細節的處理,尋求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建設具有高標準的學科隊伍,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真正實現工作常態、課堂多元、手段多樣、隊伍精干的學科建設標準,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平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趙偉.體育科學和教育科學的相互滲透:評《體育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
[2]劉京,周佳彤,徐亞龍,等.從體育的產生和發展談體育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菏澤學院學報,2012(2) .
[3]陳春宜.體育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價值[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
[4]楊冬梅.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J].學習月刊,2014(3).
[5]萬義.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志的歷史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6).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