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
摘要:數學知識的學習,對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學生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讓學習深度體現不夠。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收獲更佳的學習體驗,達到深度學習的程度。
關鍵詞:數學課堂;話語權;知識框架;一題多變
一、給足話語權,優化提問
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平等且民主的環境,要想提高課堂提問效果,必須依賴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鼓勵他們勇于舉手發言,勇于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有效梳理,這樣師生之間的交流才會通過課堂提問進一步深化。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租船問題”時,我首先直觀地呈現題意:“30人參加劃船活動,小船每條20元,限乘4人;大船每條35元,限乘6人。怎樣租船更實惠?”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大多會通過筆算羅列出不同的租船方式,以判斷哪種方式更合適。結果是:部分學生認為全部租大船更實惠,部分學生認為全部租小船更實惠,少部分學生認為租6條小船、1條大船更實惠。此時,教師從給出三種答案的學生中隨機抽取幾位代表上臺發表意見,列出計算過程。如果學生的計算過程或者想法是錯誤的,教師不必急于否定,先保留,讓他們繼續探討。如有同學提出租7條小船最優惠,教師可以馬上追問:“如若我們租7條小船,那么剩下的兩名同學就只能回到教室學習嘍!以后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春游,坐不下的同學都不要去了,好不好?”學生們紛紛表示不同意。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那么租多少條船最為經濟實惠?”在多種方法的比較中,學生充分發散思維,思考不同答案的邏輯性及準確性,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出正確答案。針對得出錯誤答案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鼓勵:“我要表揚剛才那些勇于舉手給出不正確答案的同學,因為你們的‘引導,使大家一起更深入地探討了租船問題的解決全過程,我相信全班同學對正確解決租船問題的理解已更加透徹。”教師的肯定和有效利用錯誤資源進行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勇于將自身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保證了課堂學習的質量。
二、新舊聯系,建立框架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反映在新舊知識的連貫性上,每個知識模塊都是由易到難、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所以,教師要十分明確各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合理安排好教學次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形成知識框架,才能使學生展開熟練的知識遷移,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一題多變,觸類旁通
教師不能一味地照本宣教,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對同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一題多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從一個題目延伸出其他題目,針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對學生不斷提問,加深學生理解問題的層次,提高思維敏捷性,在批判思辨中培養遷移類推的能力。
例如,小明將3000元存入銀行,年利率是2.5%,存期為一年,那么一年后的利息是多少?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解題方法的同時,繼續提問:小明將3000元存入銀行,存期為一年,利息為75元,那么利率又是多少呢?對一個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辨探討,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看似簡單的追問,實則是一題多變,把學生的思緒自然引向深入。
所以,要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教師不妨有意識地“給足話語權”“建立知識框架”“一題多變”,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收獲更佳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深度學習、提升效度的目的。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