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臣
摘要:本文對明代晚期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燒造背景、藝術價值以及與官窯之間的關系探究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興盛,認識這一時期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獨特價值,可以更好地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狀態下的明代晚期景德鎮民窯瓷器的中興。
關鍵詞:明代晚期;民窯青花瓷;興盛
明代晚期肇始于嘉靖,在資本主義萌芽狀態下,景德鎮窯廠林立,在造型和裝飾上卻呈現出另一種粗獷、樸實勁健的風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民窯。
一、明代晚期民窯發展的社會背景
隨著明代晚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產量較前朝有所提高,嘉靖前后,景德鎮制瓷業中已經有了相當精細的分工。“萬柞之聲毀地,火光沖天,夜不能寐,”①天啟、崇禎年間,伴隨官窯停燒,擺脫束縛的民窯瓷器大量運往海外市場,使景德鎮成為全世界的制瓷中心。在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民窯瓷器成為當時新興市民階層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當時的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不僅有著廣泛的銷售市場:“自燕云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②嘉靖、萬歷時期的景德鎮已從一個全國主要的產瓷地上升為國內最重要的瓷業中心。從生產角度而言,作為瓷器生產者的民窯工匠在經濟上可獲取更加豐厚的利潤。在商品經濟空前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將會更加調動起民窯工匠的生產積極性以繪制出更多可供銷售的青花瓷器。
二、明代晚期民窯藝術成就
社會的大量需求則使工匠在繪制過程中盡量節省青料并加快繪制速度,一方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這種一舉兩得的生產方式使民窯工匠能夠實現更大的經濟利益并最大限度的滿足市場需要,從而造就了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繪畫藝術作品中形成態意揮灑、不拘形似的寫意畫風。
“民窯青花瓷器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③伴隨著明代晚期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官窯的生產日趨沒落,明代晚期,國內外市場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狀況,制瓷業方面民窯可以通過某種途徑得到好的原料,制瓷的品種、紋樣也突破了封建統治者的限制,因而民窯生產出了既富有民間風格又具有時代水平的器物。
嘉靖以后的民窯青花瓷器燒造,由于受到官窯的影響,燒造活動也漸趨紅火,產品表現的風格面貌更為明顯與成熟。其所燒造的器物給人的印象是形制造型追求新穎奇巧,青花色澤變得較先前鮮艷,花繪形式與內容趨于繁密復雜等,這一切看來都與同時的官窯燒器情形一致,而且越到后來越是接近。以上現象的造成,與后期官窯的官吏工匠偷盜出售給民窯,以及民窯代燒部分官窯御器從而獲得進步的技術和畫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窯燒造青花瓷的品質。在繪畫方面,當時民窯青花瓷器呈現的所有特征中,也仍以花繪較為突出。這個時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些有意模仿宣德和成化風貌,許多制作甚佳的產品器底書寫上:“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字樣,在花卉的筆墨方面,以出土的嘉靖朝民窯青花瓷器來看,可以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畫法,“一種是用濃淡青色點出形象,然后略施勾畫的水墨法,另一種則是出自宣德朝的疏淡簡略水墨畫法的演變”④表現出畫工無限雋永的情趣和對現實生活的肯定態度。
嘉靖以后,隆慶、萬歷這段期間,正是明代陶工生活最為艱苦的時候,由于朝廷荒廢,迫使民間課稅繁重,加上民窯被被派代燒大批的官窯御器,以及景德鎮陶管的倦怠等,都造成陶工的沉重的負擔。因為皇帝的喜好和現實的壓迫,使得陶工們產生渴望追求精神世界的寧靜,于是生動地把其刻畫于筆下,產生了許多恣意題材內容(圖二)。
三、明代晚期民窯與官窯的相互影響
明代官、民窯始終互相促進和影響。嘉靖以后,瓷器燒造數量激增,而且對質量要求嚴格,這無形中給景德鎮的瓷業加重了壓力。在官窯無法承擔滿足繁重的燒造任務的情況下,只好部分“轉嫁”給民窯生產。在這種壓力下,民窯的工匠唯有積極的謀求進步,從官窯提供的樣本和技術中,努力學習與研究官窯的一切方法,甚至想盡一切辦法盜取技術和材料,借以提高本身的燒造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民窯代官窯燒器,借助這種直接交流的機會,通過民間手藝老道的工匠,也將民窯的一些特色傳遞給官窯,于是形成一種燒造上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官搭民燒”的實行總體上來說還是對民窯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晚明青花瓷的發展直接奠定了基礎。這種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了景德鎮民窯的地位和聲譽。“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使景德鎮的民窯由為大眾生產日用粗瓷的地位,提升到為宮廷生產精品瓷的地位,不僅使其技術水平和燒造質量得到迅速提高,而且使他們具有制作與官窯接近的水平的優質瓷器的聲譽,并把瓷器出口質量提高了新的水平,因此也促進了景德鎮的陶瓷貿易。
(2)促使民窯在分工組織上逐步專業化。“官搭民燒”制度從官窯轉向民窯,使得景德鎮民窯在制作技術、工具和制作程序方面進行優化改革,以接近或達到官窯同等水平。同時,民窯在勞動組織和生產方式上發生很大變化,為提高生產效益,降低不必要成本,采取了嚴格的分工。即類似于現代工廠的一條龍流水作業,這種分工使得民窯的生產從質量和數量上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也提高了手工業制瓷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
(3)“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使原材料流入民間。“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使長期被官府壟斷的原料流入民間。實行了“官搭民燒”制度后,為了保證民窯能達到和官窯同樣生產質量和水平,官窯只有把優質瓷土和青料部分地出售給民窯。“官搭民燒”使得官窯、民窯之間存在著相互激蕩、相輔共存的關系,兩者都能相互吸引對方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共同提升了產品的品質和境界。從而刺激了明代晚期民窯的發展。
結語:明代晚期的景德鎮民窯,經過嘉慶、萬歷半個多世紀的“官搭民燒”技術積累,從艱難困苦的磨練中成長奮發,由于官窯的萎縮以及后來的停頓,民窯乘機崛起,燒造活動日益旺盛,從此帶來了景德鎮民窯“天啟的黎明”,也開創了明代民窯燒瓷業的發展最輝煌的時代。特別是天啟后的民窯,由于沒有了官窯的壓制,就好像經過長期的束縛而一旦獲得了解放,有了完全自由發揮的機會,一方面運用過去積累的豐富的技術,所燒制的青花瓷器無論在造型與花繪上,都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奔放的風貌,也為清代青花瓷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②明代萬歷王世嫉《二酉委譚》。
③葉佩蘭 《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及其藝術成就》,1984年第4期《故宮博物院院刊》。
④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參考文獻:
[1] [明] 王世嫉《二酉委譚》。
[2]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3]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4]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5] 熊寥《中國陶瓷美術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