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董其昌為數不多的草書作品之一,《試墨帖》在線條、結字、章法、墨法方面與其它代表作品都有著很大的區別,是我們學習董書風格特點的重要范本,通過對其風格特點及成因的分析,使我們對董其昌的書學思想及人生歷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淡遠;率真;秀逸;禪宗思想
上海博物館展出的董其昌《試墨帖》是董其昌最具有代表風格的草書作品,也是其所有書法作品中最為杰出的幾件作品之一,現場觀看墨跡與觀看印刷的高清字帖有很大的反差,也與同時期其它不同形式的作品在風格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無論臨摹還是創作,還是書論研究,《試墨帖》都是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研究董其昌本人書法風格最重要的資料之一(圖一)。
一、董其昌(1555—1636),松江府上海人。因長期生活于松江,書風靈動、秀雅,又因身居高位,個性強烈,開辟文人書法史上新的風格,奠定了云間書派的基礎,是中國書畫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萬歷十六年(1588),三十四歲的董其昌在數次落第后再次赴南京鄉試,遇貴人王世貞,后赴北京深造于翰林院,充任太子講官。天啟二年(1622)為侍讀學士,次年擢南京禮部尚書,官居二品。禮官古稱“宗伯”,唐代有稱“容臺”,世人又稱“董宗伯”、“董容臺”。在那個時期宦官掌權,為免不測,辭官回家。崇禎四年(1631)復出,任禮部尚書,掌管北京詹事府事。崇禎七年,朝廷詔加為太子太保。崇禎十七年,南明福王時,贈太子太傅,謚號文敏。在書畫上,先后學習顏真卿、虞世南、鐘繇,從莫如宗后轉而宗晉,后始終以“晉人取韻”為最高境界,取法乎上,直入晉室。青年時代的董其昌與莫是龍、陳繼儒、丁立鵬、顧正誼等華亭才子相交甚密,入京后又與朱國楨、袁宗道、黃輝、陶望齡、焦竑等名士切磋文藝,這些交游和見識開闊了其眼界和豐富了其學養。在書學上提出“行萬里路”的觀點,強調頓悟,董氏的中、壯年是其書法的成熟階段,逐漸的形成了“淡、真、率”為意境的書風。
二、《試墨帖》風格特點及形成原因。
“癸卯三月, 在蘇州之云隱山房,雨窗無事,范爾孚、王伯明(圖二)、趙滿生同過訪,試虎丘茶,磨高麗墨,并試筆亂書,都無倫次。” 作品創作目的及過程的偶然性決定了其獨特的藝術性,這一偶然性首先體現在作品內容方面。董其昌與友人喝茶閑聊之余,磨墨、試墨,隨意書寫,一任自然,墨色的層次變化盡然表現出來,成為了杰出作品,這樣偶然欲書、無意于佳乃佳(圖三)的書寫是書法創作所要追求的狀態,運筆、結字、章法的變化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隨性,同時也可看到其深厚的基本功,令人感嘆。“癸卯”與末端次字“癸卯”兩字筆畫規整緊湊,字內空間較少,字筆畫連省,筆筆外放,與首列形成強烈對比(圖四),首尾互補,此類藝術處理還有多處體現,可見書家心境閑適并將此體現于筆墨收放、虛實互用間,使觀者于強烈反差中體會動態平衡之感。
《試墨帖》點畫干凈流暢而不失力度,線條濃、淡、枯、潤變化豐富,濃而不滯,枯而且潤,牽絲引帶細而不弱,使轉自如,圓融生動,結體疏密有致,顧盼呼應,虛實相間,線條的粗細變化生動。由《試墨帖》的風格特征可以窺探董其昌草書的整體特征,其書藝整體體現出一種淡與秀的特點,其高超的用筆技巧令人振撼,率意淡然審美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卻又超出現實,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
董其昌一生書法宗學二王,在傳統中扎根至深,并且能夠轉益多師,只要符合他審美標準的用筆,從鐘王到張旭、凡書史上文人流派的代表書家都進行深入研究,直至晚年都愛閣帖。精到,筆法純熟,在其書論里曾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其中“提得筆起”是他用筆的關鍵,強調筆尖的重要和運筆時的流動感和虛靈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經常讀帖的良好習慣,在明代普遍忽略筆法而強調勢態的書壇,他對筆法的重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十歲前后,董其昌大學唐宋人,對米芾的學習尤為用工,強調大字的書寫應該和小字同樣講究,都要講究結體緊密精微,緊密而又有勢,以字距大、行距大并充分的注意到了氣勢的連貫。在結字章法上他獲益最多的是楊凝式。用墨上一反常人的觀念,用墨須使之潤,不可使其枯燥,忌肥,肥則大惡道矣。
三、《試墨帖》所體現的董其昌禪宗思想。
上博所展《試墨帖》是與行草書《羅漢贊》兩首,并《初祖贊》《送僧游五臺》《送僧之牛山雞足》、禪悅三則,及比較李白、杜甫詩歌之評于蘇軾、趙孟頫書法的小論一起。并記載于1603年一月,董氏于蘇州云隱山房,雨天閑暇,適范爾孚、王伯明、趙滿生三友相訪,遂品虎丘茶,末高麗墨,試筆草書,卷首落筆平淡,漸漸舒展,后記筆鋒一轉,出以狂草,懷素《自敘帖》縱橫瀟灑,為其四十歲后草書代表佳作。(圖五)范氏為董氏好友,曾資助董氏赴京趕考。《試墨帖》當時的書寫背景中可知董氏書法風格的形成與其人生的交友、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董氏稱霸一方,以至于家被燒毀,家破人亡,再加上仕途的曲折經歷等,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整個人的精神、思想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書法作品中都能明顯的體現。
董氏于崇禎三年(1630)所書《節臨懷素自敘帖卷》,雖與《試墨帖》所書時間相去二十七年,均為大字,但墨色變化、結字章法包括墨法等都與《自敘帖》有很大相同之處,可見董氏草書對于懷素的取法是顯而易見的,這里除了技法的繼承意外,還有一點是聯系董其昌與懷素關系的重要方面,那就是他們對于禪宗思想的接受與發揚,懷素本就是和尚,而董其昌很早就皈依禪宗思想(圖六),他自己說“達觀禪師初至云間,余時為諸生,與會于積慶方丈,越三日,觀師過訪,稽首,請余為思大禪師大乘止觀序,曰:王廷尉妙于文章,陸宗伯深于禪理,合之雙美,離之兩傷,道人于子有厚望耳。余自此沉酣內典,參究宗乘,后得密藏激揚,稍有所契。”(《容臺別集》卷一《禪悅》)可知董氏的思想與禪宗思想頗深,故自命其室為“畫禪室”,同時董其昌以為老莊思想可通于禪學,他的《容臺別集》卷一《禪悅》中就有不少老子《道德經》的話,就連案語:“偶書《老子》,以禪旨為疏解。”老莊與禪學為他“淡”的美學思想提供了基礎,在書法中自然導致了他以平淡為尚的審美心理與哲學觀念。
明代文人著書立說一般都以筆札短文為主,而董其昌《試墨帖》所體現的藝術思想正是以這種“隨筆”的形式道出。董氏的書法與畫法融為一體,董氏有:“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不僅畫與書法融為一體,而且強調“師造化”,透過外物去追求萬物生滅易變的道理,否則便無“生氣”。無疑《試墨帖》是董其昌書法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杰出作品之一,并且也是其書論思想的自然呈現。
董其昌以秀逸、淡遠、爽俊的書法美學特征成為書法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對后世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董氏七十歲前后威震朝野,高麗、琉球、朝鮮效仿者甚眾,在清初移民畫家中,査士標、沈荃、擔當受其影響較大,以致傅山、八大這樣個性強烈的書畫家其書法都初學董其昌,足見其影響。
參考書目:
[1]黃惇.《中國書法史 元明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二版.
[2]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貴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3]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吳曉杰(1982-),男,漢族,籍貫山西省平遙縣,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系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書法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