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蘆笙樂舞是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通常都用在很多人參與的大型活動中,就像花山節還有祭祀和喪葬等大型群體活動中。蘆笙舞是苗族民間舞中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舞蹈,目前對蘆笙舞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在蘆笙舞的民族性和民風還有社會等方面展開進行的,而對蘆笙舞展開全面的研究進行的并不多。因此,為了將民族特色更好的傳遞下去,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就給予了蘆笙傳承文化的職能。苗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和蘆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
關鍵詞:苗族;蘆笙樂舞文化;蘆笙樂舞文化形態
一、蘆笙樂舞表演形態的變遷
歷經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苗族的蘆笙表演方式也逐漸出現了變化。在以往的歲月里,苗族蘆笙樂舞表演帶著很濃的宗教與祭祀的特點,非常的神秘,經常會在祭祀和喪禮中出現,除此之外均不可表演蘆笙的。所以,有很多的苗族支系沒有使用蘆笙舞就把蘆笙舞稱呼成了鬼蘆笙。一直到現在,丹寨縣的苗族人在喪葬儀式中還會使用蘆笙舞來表演。目前,丹寨縣蘆笙樂舞的原始宗教味道已經被淡化,更多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傳統文藝的形式,其應用的場合也逐漸廣泛,不但在傳統的葬禮里進行表演,同時在一些傳統節日、娛樂活動中都進行了演出,而且還走上了世界級的舞臺,在世界各國進行表演。現代的蘆笙舞和傳統的蘆笙舞相比,在舞蹈動作上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的蘆笙舞蹈在進行表演的時候音樂和舞蹈是同時進行的,音樂和舞蹈緊密的連在一起。原始的蘆笙舞的舞蹈動作還有音樂的節奏進行的很慢,系統性很強。原始的蘆笙舞蹈動作都是和蘆笙音樂相呼應順著音樂的逆方向來表演的,舞蹈動作非常的一致。不管蘆笙舞進行到哪里只要你想跳都可以隨時加入,這樣的舞蹈動作因為很簡單所以吸引到了很多人來跳蘆笙舞。我們需要注意到的就是苗族原始的蘆笙舞在進行表演之前是不需要進行排練的。所有的蘆笙舞表演者通過自小的熏陶就很早的體會到了蘆笙舞的文化內涵。
二、苗族喪葬儀式實錄
丹寨縣根據不同的死亡方式分為了火葬和土葬。苗族人在自然離世的情況下就按照傳統的喪葬方式進行土葬,如果是在非自然的情況離世的就進行火葬。如果有人是因為疾病或者其他事故的因素非正常離世就要對這個人進行火葬然后把骨灰埋到偏遠的地勢較低的地方。一個成年人的正常死亡都是按照當地傳統的土葬方式進行的,一般流程就是把離世的消息通知給親朋好友,用蘆笙舞表現形式進行喪葬儀式,再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最后把遺體放入到棺材中,把棺材進行埋土。如果是年齡較小的兒童或者是剛出生的嬰兒在非正常離世的情況下,一般苗族的人們都會用木板或者是杉木皮做成一個匣子在當天就把遺體掩埋上。這種非正常的死亡都不需要把消息通知給親朋好友,也不需要舉行喪葬儀式的。土葬形式是丹寨縣的傳統的喪葬形式,土葬形式是由十一個環節組成的,這十一個環節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土葬形式的儀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十一個環節具體包含了送終報喪,守靈,吊喪,入鹼出殯,出殯前,出殯時,安葬,拜靈,送水,走客,上墳[1]。丹寨縣舉行的喪葬儀式中一般都是用蘆笙樂舞來進行儀式。蘆笙樂舞顧名思義包含了蘆笙音樂和蘆笙舞蹈。蘆笙舞蹈是蘆笙樂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蘆笙舞蹈是蘆笙樂舞重要組成的一部分。蘆笙舞最早的表演形式是都是由男子的群體進行表演或者是男男女女的群體來進行表演。發展到現在,苗族人在原有舞蹈的基礎動作上順應時代的變化,對蘆笙舞的動作做了一些改變和調整,使蘆笙舞的動作更加的流暢優美。苗族人通過蘆笙舞也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還有對以后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1)蘆笙的演奏形態與演奏技法
蘆笙的演奏也需要相應的技巧。蘆笙包括左右各三個音孔,表演者在表演之前,需要將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別放在兩端的音孔上,并且將嘴巴放置在笙口的首段,以便發出聲音。蘆笙是一種定調樂器,包括“Re, Mi, Sol, La, Do”等音位,正常情況下,每一個音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芒筒不一樣,蘆笙的發音條件更加繁雜,它需要表演者的氣息暢通和雄厚,并且需要氣息和手指的變動完美結合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才能將蘆笙本身的音發得更到位。而隨著民族文化的融合,蘆笙慢慢被“漢化”,和一些傳統的漢笙發音方法相結合,形成了新的演奏技巧和效果。
(2)蘆笙的表演形態
蘆笙的演奏條件和形式比較多樣化,表演者既可以單獨演奏,也可以配合芒筒一起演奏。前者的音色更加上揚、清脆和明朗,音色和音色之間區分度較大,每個音都有其獨有的聲調,其演奏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后者相比前者來說更加的渾厚,音和音之間的差別縮小,抑揚頓挫的味道更加厚重,并且呈現的效果更加有氣魄,為觀眾營造出了一種浩瀚的氛圍,讓身臨其境的人感到一種莊嚴的感覺。蘆笙樂舞在一開始誕生的時候最先用于祖先的拜祭,隨著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逐漸放寬后,也慢慢將其應用到了節日表演或是一些重要場合的表演當中。并且傳統的表演對表演人員數量和性別都有限制,不允許女性參與表演且人數固定為十六人。另外,蘆笙樂舞對蘆笙和芒筒的表演方位和次序也做出了要求,例如,舞步變化和表演人員的隊列形狀等。
三、蘆笙樂舞的結構
按照蘆笙舞步的節奏、速度以及表演形式的不同,把蘆笙舞的舞蹈動作形式分成了原地型和轉圈型還有移動型和舞動型。蘆笙舞傳統表演方式一般經常用到原地型和轉圈型還有移動型。我國現在的喪葬儀式中蘆笙舞不單單用到了傳統的三種還有包含了舞動型的舞蹈形式。將主要三種類型的舞步詳細分析:
(1)原地型
蘆笙原地型舞蹈是傳統類別舞蹈的一種,根據其舞步結構形態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原地左右搖擺兩步點地”、“原地左右搖擺四步點地”及“原地左右移動三步踢第四步”。此舞步按2/4節拍表演,速度較慢,一套舞步共2小節,即四拍。此外,與舞者手持樂器擺動的方向應與腳步移動方向一致,“原地左右搖擺兩步點地”是最初始的蘆笙舞蹈舞步,表演過程中這套動作都要不斷重復多次使用。
(2)轉圈型
蘆笙舞蹈中的轉圈型舞步主要有傳統型與現代型,其中傳統型有兩個:原地四拍和原地六拍;而現代型只有一個:先把身體側過來再往前四步,往后四步,最后再轉半圈。總的來說,這個舞蹈是以四拍為主,其速度不快也不慢,這套舞蹈一共有八拍,又分成2個小節。一般來說,要將剛才所說的舞步完成兩次左右才能稱為一套舞蹈,而這樣的舞步只是基礎舞步。
(3)舞動型
喪葬儀式蘆笙樂舞的部分特征:舞蹈的步伐復雜、節奏快、其表演有炫技的特征,而這些都是現代苗族蘆笙舞蹈的體現,因此可以把這種舞蹈稱為“舞動型舞蹈”。這種舞蹈可以由四種組成:快速移動踢步加快速轉身類型、移動跳踢步類型、三步跳踢轉身和快速正反面前后移動踢腿類型。
四、蘆笙樂舞的藝術特色及文化特征
苗族的蘆笙舞不管是音樂還是舞蹈,全都有著一種沉重,凄涼的感覺。比如,“探路步”、“上河灘”、“望家鄉”等舞蹈的動作,聽說是苗族歷史神話中苗族祖先背重物在坎坷的路上走路,倒著騎在牛的背上遙遠的看著故鄉和觀察同行的族人有沒有跟著逃難的大部隊,還有思念因為過河去世的族人等一些場景的再現。蘆笙舞是非常繁瑣的動作,加上低低沉沉悲傷的蘆笙音調,舞蹈讓觀眾感到了一種傷心、難過的感覺。好像在追憶一段曾經的故事,又好像是在給人們表達出一段正在發生的歷史故事。蘆笙舞把“探路步”當做基礎的舞蹈動作。表演“探路步”的演員,當他們把左側的腳抬起來,向左邊轉小半圓然后落地,右側腳向左側靠,與此同時,身體向左邊橫著移動,稍稍向右側斜腰,右腳同時做出對稱的動作。這樣前進的過程中也有往左右兩邊橫向移動的舞蹈動作,與別的舞蹈比如“笛子調”、“竹竿舞”等舞蹈相同,具有自己獨特的本民族的特點。
蘆笙舞除了“探路步”、“雙踏浪”等比較簡單點的動作以外,也有一些比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滾地笙”、“雙腿蹬天”、“望家鄉”等等難度系數高、需要很高技巧的組合的動作。因此,想要完成一整個蘆笙舞,必須要求舞者一定要具備基本的功夫和較好的體力。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蘆笙舞只能在青少年和一些中年人中流行,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因為年齡已高,體力跟不上,所以只能慢慢退出蘆笙舞舞者的隊伍。所以蘆笙舞跟笛子調不一樣,笛子的舞調不管人們年紀大還是年紀小都可以跟著音樂跳起來。用相對來說比較普遍的自我娛樂特征的蘆笙舞舉例子,全年都是可以跳的,特別是過年那段時間跳得尤其多。除夕那天,哪家先吃完年夜飯,哪家喜歡跳舞的人就開始吹著蘆笙到另外一戶人家去找一起舞蹈的人,到另一戶門口就開始跳蘆笙舞,不僅是表示約舞伴,也是給這戶人家拜年。如果這一家的年飯還沒有吃,主人就會邀請客人到他家一起吃飯,假如客人一直拒絕,主人會選一些肥肉贈給客人,客人當時不吃,主人就把肉裝進蘆笙頭上的一個小葫蘆里。主人家吃完飯,想跳舞的人,拿著自己的蘆笙,穿著節日的服裝跟著約舞的人跳著去另一家。等到轉完全村,全村大多數人就在一起跳舞了。最后,所有人都在村中大場上集合,直到凌晨。
在丹寨縣苗族、水族傳統的喪葬活動中,把蘆笙做為重要的祭祀音樂,有“引導”亡靈、安撫親人的作用。民間傳說中,老人逝世,有種說法是靈魂去到老祖宗的那里,也有種說法是到天庭去,還有種說法是到陰曹地府去等等,但是不管哪種說法都要靠蘆笙來引導,用音樂引導亡靈道路。在苗族流傳著的《哭喪歌》說:“每人都有五個魂魄,一棵水稻有五丫穗。當他走到五岔路口時,五魂分別走一邊,一定要記得:一條路走向祖宗,跟祖先團聚,他們都在接你。一條路走向場壩,是去做生意的路。一條路走向田壩,去種莊稼。一條路走向踩鼓堂,是踩鼓吹笙的地方。阿媽應該到里層去跳舞,那個地方客人最多,最熱鬧。一條路通向天堂,那里是嘎里仙境……”。蘆笙音樂也有起著安撫生者的作用,用音樂安撫逝者的家人“人死不能復生、唯懇請節哀順便”。蘆笙還作為“禮品”相送。在水族、苗族民間,老人離世,蘆笙就做為維系親人往來的特殊“禮品”,而且是喪葬活動中比較重要的“禮信”。這些時候往往是亡者的女兒女婿、外家贈送蘆笙當做祭奠的特殊“禮品”,對逝者,祭司會在祭奠時交代這是誰送來的“禮品”,并請家屬收下。收禮先生會在禮簿上登記上誰送來的什么東西,提醒家屬以后還禮。這種習俗中,蘆笙就被當做至親交往的媒介和紐帶的作用,除去“扭扁擔”、“打花貓(臉)”,最重要的娛樂活動就是歡跳蘆笙,把喪事用“喜事”來表達。所以,在一些民間活動中,水族、苗族用蘆笙的數量判定喪事是否辦得熱鬧、體面。清代至民國期間,都把蘆笙數量多作為驕傲,比如1933年,高寨水族的長老潘里四去世時,親朋好友邀請30多對蘆笙祭奠,也被鄰里稱贊。現在都在提倡節儉,請蘆笙前來祭奠的數量有所減少。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群眾藝術館:貴州苗族蘆笙選集[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
作者簡介:陶荷麗(1992—),女,漢,碩士,貴陽學院,研究方向:貴州民族民間舞。
課題項目:
由“貴陽市財政支持貴陽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項目【YY-2020】”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