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好普通話對幼兒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對普通話教育不夠重視的問題。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將普通話教育融入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各個環節,多教幼兒讀兒歌和繞口令,注意提高自身普通話的標準程度,采取鼓勵、因材施教、家園共育等方法促進幼兒園普通話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普通話教育;幼兒園;兒歌;策略
一、幼兒園普通話教育的重要意義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也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12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字。”《幼兒園管理條例》第15條規定:“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為主的幼兒園,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語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熟悉,聽懂并學說普通話”。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語言物質外殼的語音是語言發展不能忽略的部分。幼兒園培養幼兒說好普通話,有利于兒童的語言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等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因此,幼兒園的普通話教育對兒童個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幼兒園普通話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在語言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中進行繞口令練習
幼兒在學習語音時,最初是簡單的條件反射性質的活動,不能辨別自己和他人在發音上的錯誤,到4歲左右,語音的意識明顯得到發展,5-6歲時基本上能辨別本民族語言所包含的各種語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語言教育的具體目標規定“4-5歲的幼兒基本會說普通話,5-6歲的幼兒會說普通話,發音正確清晰”。
繞口令是幼兒學習普通話語音的最好的資料。繞口令是鍛煉口齒伶俐、普通話發音標準的。教師可在語言活動和游戲活動中教大、中班的幼兒說一些有趣的繞口令來練習普通話的發音,如:“扁擔長,板凳寬,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狐貍開店鋪,賣的醋和布,小豬買醋少了醋,小兔買布少了布,小豬小兔找他補,狐貍死活不認數,你說這樣的店鋪,有誰愿意再光顧?”在幼兒發音有錯時,教師應及時耐心地糾正,要求幼兒努力做到發音準確、清楚,不縱容他們的錯誤發音及不良的發音習慣。
(二)在其它領域活動中融入兒歌誦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語言部分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幼兒園應該注重將普通話教育融入其他領域教育中,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積極地運用普通話進行思考和交流。
兒歌是最符合幼兒心理和語言發展特點的一種文學樣式。兒歌的教育內容極其豐富,涵蓋了幼兒教育所有領域的教育內容。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泉根說:“兒歌包含語言因素,要撿回來。”兒歌鮮明的節奏,生動的形象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適合誦讀,是練習說普通話的好材料。
傳統的口耳相傳的兒歌及現代作家創作的兒歌資源相當豐富,是教學的寶藏。如下面這首反映時代精神的兒歌,涉及社會、科學、語言領域的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大班的小朋友集體誦讀,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語言能力和說好普通話的能力。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真是好,綠色經濟又環保。少開車,多騎車,低碳出行身體棒。多植樹,空氣好,環境優美大家享。請你和我一起做,出門檢查煤水電。少開電視和電腦,隨手關燈節約電。少開空調用扇子,雖不涼快但省電。不用紙巾用手帕,保護森林從我做。每天節約一滴水,還要節約一度電。大家都照這樣做,我們生活更美好。
再如《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天天堅持把牙刷。上刷刷,下刷刷,里里外外都刷刷。吐出泡泡漱漱口,漂亮的牙齒人人夸。”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融健康教育于有趣的語言中,適合中、小班的幼兒誦讀,誦讀中可做些動作增強娛樂性。教師也可以根據教育的需要自己創編一些兒歌來讓幼兒誦讀。
(三)在一日活動中使用普通話交流
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該在生活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節日娛樂活動、其它活動各個環節,隨時隨地對兒童進行普通話教育,用普通話和他們交流,并及時糾正他們不規范的發音和詞匯等問題。教師還應該創造語言環境,讓幼兒與同伴之間自由交談,小組之間合作討論,開展講故事比賽、兒歌朗誦比賽等方式促進幼兒普通話及語言的發展。
三、幼兒園普通話教育的實施方法
幼兒園普通話教育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適合他們的方法。
(一)教師示范,幼兒模仿
成人學習普通話可以通過看發音圖或視頻理解每一個字音的發音原理,通過調整發音器官位置、掌握阻塞氣流的方式等來達到發音的準確,并且還可以通過掌握一些規律及查閱的方法來分辨方言和普通話的讀音,確定正確的發音。由于幼兒年齡小,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主要的學習特點是模仿,所以幼兒園的普通話教育主要采取教師示范,幼兒模仿,教師帶著讀的方法。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本身的普通話要標準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非常依賴和信賴教師,喜歡模仿教師。有這樣一個案例:麗麗上幼兒園之后開始學說普通話了,媽媽發現她把洗手(xǐshǒu)說成了(xǐsǒu),就糾正琳麗麗,麗麗卻堅持說洗手(xǐsǒu),媽媽問她為什么不改,麗麗說“我們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個案例說明教師的普通話是否標準對幼兒的發音有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語言,遇到不能確定的字音要查字典,以確保在孩子面前運用正確的語音。
2.語速要慢,發音要清晰,確保幼兒能夠聽懂、聽清楚。
(二)注意幼兒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幼兒的語言能力在發展時間、發展水平等方面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師要對有語言障礙的幼兒給予特別關注,多鼓勵其他幼兒與其交流,幫助有障礙的幼兒獲得語言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部分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應該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合自己水平的范圍內去表達自己,獲得語言發展。”教師還要像醫生一樣給幼兒的語音治病,矯正他們的發音,讓他們都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三)多運用鼓勵手段
幼兒能夠開口說普通話,要給予積極的鼓勵,激發他們說普通話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感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是被接受和認可的。如果有的幼兒不敢說也要耐心引導。有些教師看幼兒不說普通話,心里著急,會經常提醒他們“用普通話怎么說呀?”孩子年齡還小,如若運用命令等外部壓力方式強迫他們說普通話,會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當他們出現語音或詞匯等錯誤時,更應該恰當的給予糾正,而不是指責訓斥。
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最好在隨意、自然、無拘束的氛圍中引導幼兒說普通話。如在公交車上經常能看到孩子跟著公交車里的廣播一起報站牌:“解放公園到了,請乘客們帶好隨身攜帶的物品從后門下車”。這時教師或家長應支持和鼓勵他們跟著學,讓他們在這種隨意的非常愉快的氛圍中,用游戲的方式學說普通話。
(四)家園共育
環境對嬰兒時期孩子語言學習的影響很大,教孩子說普通話應該從他們開始說話的時候開始,這樣才能從小培養他說普通話的良好習慣。家庭語言環境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盡量克服各種障礙,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的語言環境,堅持用普通話和孩子們交流,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給他們講故事一律采用普通話。有些媽媽,尤其是祖輩總有這樣的顧慮:我們的普通話不標準,說起來別別扭扭的,還不如干脆就說方言。其實這是一種思想上的誤區。幼兒園教師要鼓勵家長堅持和孩子說普通話,不能因為普通話水平較差就放棄在家和孩子說普通話。要讓家長知道即使是帶有方言腔的普通話,也比純粹用方言與孩子交流更有益于他們學普通話。
四、結語
城市里的幼兒進入幼兒園學習后,最快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不說方言改說普通話了,這是令人欣慰的。但農村地區情況就差一些,就算是普通話教育比較好的城市幼兒園,對普通話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具體表現在:專門的普通話訓練很少;對幼兒及教師普通話的標準程度不夠重視;有的教師和同事或家長交談時有說方言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并有待改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霞,淺談幼兒普通話教育[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0(2)
[3]孫文杰,兒歌與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J].教育科學2014(3):236
[4]王一涵,幼兒普通話訓練策略談[J].甘肅教育2011(7)
作者簡介:
陶秋蘭(1963—)女,籍貫:湖南寧鄉,副教授,研究方向:幼兒教師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