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 郝坪
摘要:以去成人中心化、去課堂化為特點的兒童視角下的教育資源,既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幼兒興趣。在互聯網時代,利用網絡對家長、幼兒進行主題式親子活動指導,能夠大大提高家園共育的效率,提升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質量,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同時,這種線上家庭指導方式也對教師的指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兒童視角;線上教育;主題式;親子活動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超長假期里,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給幼兒、家長一個充滿愛的“超長假期”,我園幼兒教育的工作陣地從在園教育指導轉向了線上家庭教育指導,并開展了一系列線上親子活動新嘗試。
一、以“云”為媒介,探尋親子活動指導目標
疫情帶來的“超長假期”打亂了每個家庭原有的親子相處模式。“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等看似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種種問題。有些家長不知道引導孩子獨立做些什么、玩些什么,不知道為什么平日老人帶的乖乖娃變成了“小神獸”“小惡魔”。其實,諸多親子問題接連產生,映射出有效家庭教育指導的缺乏。疫情期間是對家長親子活動指導的考驗,更是對教師家庭指導水平的考驗。如何提升教師線上指導水平,提高家長親子活動的實效性,是疫情發生以來幼兒園教研的主要方向。
為了在疫情期間科學、規范地做好親子活動指導工作,我園成立了以園長為組長,副園長、助理、班長為組員的家庭親子活動指導小組。利用微信、騰訊會議等形式,組織全體教師在線上開展關于疫情期間對幼兒、家長的教育指導工作的討論與思考,明確了家庭親子活動的目的、形式和實施方向,將幼兒園的“四愛”精神(溫馨博愛、互敬互愛、智慧仁愛、謙讓友愛),以及“教之以愛,育之以禮,啟之以智,導之以行”的課程理念融入課程中去,研究符合幼兒發展需要、適合家庭親子現狀的主題式線上親子游戲活動。
二、以“嚴”為基礎,提升親子活動指導質量
為了提升親子活動的質量,給予家長豐富的陪伴資源,我園從多方面夯實教育內容,層層把關,篩選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的活動資源。
(一)嚴把主題審議關,篩選兒童視角下的優質教育資源
自疫情以來,各大公眾號、學前教育網站等推送出大量的兒童游戲活動資源。在網絡資源豐富的時代,如何運用專業的洞察力篩選出符合本園,甚至制作出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是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之一。為了創建更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優質教育課程,我們利用“金話筒聊天室”“科學小問號”“家長云聊天”等活動,搜集、整理、篩選內容。從園長、業務園長到一線教師,共同研討,加強捕捉社會事件的專業性與敏銳性,結合家庭活動中場地安全、材料選取以及幼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社會問題、生態教育、生活教育活動與多領域相融合的兒童視角下的主題式親子活動。
(二)嚴格編輯流程,確保活動指導規范準確
為保證活動資源更易于幼兒家庭的參與,引導家長更加規范地指導幼兒,線上資源采用“方案+親子資源”的形式呈現。
1.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主要采取“美篇”推送的方式,將主題說明、主題目錄、活動引言、活動玩法、活動價值、活動提示等呈現給家長,讓家長明確主題下的每一個活動的指導目的、指導要點以及指導方法,便于與家長達成育兒共識。
2.親子資源
推送過的主題方案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呈現,經家長簽訂《肖像權使用同意書》,在一周后與孩子們一同分享。考慮到家長視頻、照片編輯技術的參差不齊,在開展工作之前,由幼兒園統一制定視頻、照片的格式和像素,視頻、照片由班級老師統一制作、編輯,方便家長觀看也利于資源的分類、整合。編輯好的資源將加到“活動方案”中,分享給轄區內更多的幼兒家庭。
(三)嚴謹拓展思路,豐富教育內容
園本課程,作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應指向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幼兒自身的生活密切相關,使幼兒在成人的幫助和引導下不斷向“最近發展區”前進并獲得新的發展。近年來,我園堅持以繪本為特色,不斷挖掘繪本中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構建“悅·享”園本課程,并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深化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將園本活動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使其成為更符合本園幼兒發展需要的課程。
自疫情以來,線上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新形式,為了深化教育部提出的“幼兒園禁止開展線上教學”要求,我們結合園本課程總體目標,開展了“第三屆春天悅讀會”線上文化月活動。每天一篇親子共讀電子繪本、每周兩首古詩朗誦、線上故事大王、拼搭故事、童聲朗誦等活動,將園本教育模式從線下轉變為線上,將教育對象從幼兒轉變為“家長與幼兒”,加大了家庭參與活動的比重,拓寬了教育的思路,增加了活動的廣度和高度,更提升了親子陪伴的有效性。
三、以“趣”為主題,挖掘親子活動潛在信息
隨著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要求的提出,我們基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前提,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為依托,尊重兒童發展的需要,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出發,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為了緩解幼兒長期居家出現的不良情緒,指導家長有效的育兒方法,搜集幼兒關注的話題,我園每班開展了每周兩次的“金話筒”聊天室活動,讓孩子們與久違的小伙伴和老師們聊聊在家的趣事,分享自己的經歷。在聊天室里,教師作為主持人僅組織活動,真正的話題分享者是幼兒和家長。我園鼓勵每一個家庭用多種形式表達,打破以往過于嚴肅、過于形式的發言式交流,可以是說一說、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引導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話題進行中,教師會做詳細的觀察記錄,并分析、挖掘其中潛在的教育內容,如挖掘傳統節日、季節變化、畢業季、生活能力等方面蘊含的教育內容。教師通過提煉、引導,延伸出綜合性較強的主題式親子游戲活動。如大班“畢業倒計時”主題活動,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在最后的幾個月里,我園從孩子們對小學生活產生的好奇出發,引發幼兒、家長對小學生活的話題討論,梳理出“小學生活”“幼兒園生活倒計時”“我想對你說”“我會做的事”四個方面問題,并通過“討論—探索—分享—討論”的閉環模式開展以“畢業倒計時”為主題的線上親子活動。
在“金話筒”聊天室中,我園梳理了“疫情防護小衛士”“夏天的故事”“好吃的蔬菜”“我的小手真能干”“紙飛機的夢”等多個主題式親子活動內容,不僅從多維度、多領域推動了幼兒的深度學習,更拓展了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四、以“融”為思路,共筑育人一體化新模式
線上教育是一場教育變革,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變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富的教育資源,更代表了高效率、高覆蓋、高質量的教育信息化時代。“學前教育+互聯網”思維將是未來幼兒園的發展趨勢,如何將線上親子活動與在園幼兒教育活動相融合,成為幼兒園近階段亟需嘗試的新變革,如何讓家長能從網絡資源中獲得最科學、最準確的方法與理論,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一)堅持“學前教育+互聯網”模式
隨著疫情的轉好,幼兒園面臨一半孩子返園,一半孩子繼續“宅家”的情況。為了讓全園的孩子受到同步、同效的教育指導,我園重新編排線上親子活動推送頻率和內容,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所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師借助互聯網、移動學習終端或各種智能化工具等現代信息化技術搭建的線上網絡學習平臺,將傳統課堂教學拆解為課前、課中、課后等三個部分。幼兒園階段的課前、課中、課后,分別代表活動前的話題討論、活動時的親子或自主探索和活動后的分享交流,三個環節呈同向閉環式進行。
在“活動前的話題討論”和“活動后的分享交流”兩個環節中,以線上親子活動為主要形式,提升家長參與活動的比例,使幼兒獲得更豐富的園外資源,也是在園活動的輔助和補充。“活動時的親子或自主探索”環節,將在園幼兒活動作為面對面式引導,并將活動過程發布到班級聊天室,確保“宅家”幼兒能夠同步探索。
這種利用線上家庭教育資源,堅持“學前教育+互聯網”的思維模式,能夠真正讓家長參與到親子活動中,形成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家園共育的模式。
(二)線下延續線上主題內容
復園后,我園將線上家庭指導陣地轉向線下面對面教育,將線上未完成的話題繼續延伸到在園的教育活動中,減少家庭親子活動與幼兒園活動脫節的現象。
“宅家”期間,幼兒園中班開展了以“紙的玩法”為主題的線上親子活動。孩子們利用不同種類的紙折出形態各異的紙飛機。隨著疫情的好轉,孩子們回到了活動室,線上活動告一段落,但“紙飛機”的話題一直延續著,在繼續討論中,在園活動從一只紙飛機引發出孩子們無限的問題和探索。
未來的學前教育,將會融入更多互聯網信息技術。我們在不斷摸索中實踐和改進,用更專業、更高效的溝通方式,增進家庭與幼兒園的關系,不斷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念和指導方法,優化教育內容,為家庭指導提供更便捷、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占蘭.關于幼兒園園本課程構建的思考[J].學前教育,2016(6).
[2]王秀芝,鄒霞.終身學習中網絡互動學習模式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7).
[3]吳麗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N].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