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中小學實施小班化教育成為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小班化教育的關鍵在于面向學生個體,所有的教學德育活動圍繞學生個體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積極調動其學習主觀能動性。結合日常德育工作中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實踐經驗,班主任努力轉變教育理念,改善思維模式,以樹立“班級目標意識、共商行為規則意識、達成團隊民主意識、發展引導意識、謀求人人發展意識”為德育策略的思想引領,進行開放型德育浸染,有助于充分發揮小班化教育優勢,從而貫徹落實的新課程核心理念,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小陳同學在班級事務的管理過程中,主要負責的是擦黑板。在最近一周的衛生值日中,衛生委員多次向班主任反饋,小陳每次都是拖到上課前預備鈴響時,等科任老師和同學提醒后才會上臺擦黑板,而且每次擦完后隨手把黑板擦向講臺上一扔,從來不主動收拾講臺。為此,班主任找到小陳了解其對于衛生值日工作的看法,小陳表示自己每天都有去擦黑板、整理講臺,自我評價良好。在進一步交流過程中,班主任發現小陳評價自己勞動的標準只是完成,與次數、效果、態度無關。
【案例二】學校實行晨間自主管理制度。接連三周,班級都沒有獲得晨間自主管理紅旗。對此,班主任分別與班長、晨間領讀員、晨讀管理員以及參與晨讀的同學進行了談話,以便從中發現學生在自主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班長認為,大部分同學是認真參與的,只有個別同學在做小動作。晨間領讀員發現,很多同學到校以后,有的去交作業,有的去打掃包干區,在教室里晨讀的人比較少,造成了聲音比較輕的情況。晨讀管理員認為,關鍵原因在于有的同學睡眠不足,經常打瞌睡,但提醒效果并不好。參與晨讀的某位同學則表示,自己很有激情地在早讀;但因為個人力量有限,無法帶動全班同學,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二、原因分析
進行班級自主管理實踐,需要學生自行發現自我價值,確立自我發展目標,并以此為導向,發掘自身潛力,形成適應社會發展和推動個體與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兩則案例中,無論是小陳同學,還是班長、晨讀領讀員、管理員等,都參與了班級的管理工作,卻沒有得到教師與同學肯定性的評價。分析上述兩則案例現象,可以發現,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在缺乏具體的行為標準的同時,也缺乏優秀的細節典范和明確的監督機制,從而影響了班級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一)行動的標準模糊:不知該做什么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過:“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在第一則案例中,小陳同學作為值日生,他認為只要完成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即可,至于達成怎樣的效果、如何評價自己的勞動成果是沒有明確的行為標準的。同樣,第二則案例中的多數同學,他們只是參與晨讀活動,認為完成即可,在心中沒有明確的行動目標。缺少目標,消極怠工,出現反向作用力,不利于良好的班級學風、班風的形成。
(二)細節的典范缺失:不知怎樣做最好
榜樣典范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導航,可以為個體的行為提供細節上的參照和生活方向的指引,進而不斷完善自我。在第一則案例中,小陳并不是一個偷懶的學生,他愿意完成班級的工作,但是缺乏明確的任務細節目標,不知道認真完成任務的范本是什么樣的,只是達成了初級目標——參與,浮于自主管理的初級階段。而第二則案例中,班級的同學都參與了晨間自主管理,但每個人的參與標準在細節上不統一,有的同學認為參與即可,有的同學只要做好自己即可,有的同學因為缺乏管理的方法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班級中沒有向心力。
(三)監督機制不到位:不知做好了沒有
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民主科學的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必不可少,學生在監督者與被監督者雙重角色的轉換中,不自覺地由他管形成自管。兩則案例中,小陳自我感覺已經完成任務,對于衛生委員以及班主任的事后勸導并不接受;班級的晨間管理也是如此,很多同學對于監督者的角色不認可,缺乏明確的監督機制,以至于一部分學生以“應付”來完成班級的各項工作,也有一部分學生會產生一種迷茫與懷疑,認為“我做完了”“我應該做好了”,甚至是“我做的這個樣子可能就是最好的”,對于班干部的反饋方式表示不理解、不接受。
三、開放式德育的“五意識”策略
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傳統的思維模式(又稱病理模式)往往是先發現問題,再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根據原因尋找策略。可是學生的管理與教育不是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對學生思想上、態度上的引導,是綜合學校、學生、家長和教師多方因素的配合,是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精神修養的提升,更是一門人學。所以,在班級管理上,作為班主任,需要采取的是解決的思維模式,即基于人的精神需求,去滿足,去賦能,從而改善困境,而不是一味地克制、管控。這也正與小班化教學的理念相符,即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對此,筆者嘗試運用解決的思維模式,去處理小班化模式下班級管理中的個別問題,轉變教育理念,改善思維模式,以“樹立班級目標意識、共商行為規則意識、達成團隊民主意識、樹立發展引導意識、謀求人人發展意識”為德育策略的思想引領,進行開放型德育浸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與個人潛力,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綜合素養。
(一)“班級目標”意識
班級建設要跳出“走一步,看一步”的思維,首先應明確班級的發展目標,激勵學生一起去努力。同時,小班化教學班級人數少,學生很容易達成統一意見。所以,班主任開展一節班會課“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課上請學生談談自己這兩年的變化,是否實現了入學時的目標,也請家長參與其中,談談孩子各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感悟到班級已經形成了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未來發展掌握在自己手里。學生結合這兩年的班級實際情況,給班級重定或修訂一個新的發展目標——每個人再多努力一點,多付出一點,完善自我,讓最優秀的自己組成最優秀的班級,以期再次強化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
(二)“共商行為規則”意識
當班級學生有了一個共同的發展目標時,班主任要和學生共同商量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班級公約,告訴學生不該做什么,同時也要告訴學生怎樣做會更好,要充滿誠實、禮貌、尊重與包容。這個公約是一個慢慢完善的過程,需遵循學生道德形成由己及他規律,要隨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不斷調整。根據班級具體情況,筆者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增添了幾點,衛生方面的“主動、按時、保質、保量”,學習方面的“不走神,不做小動作”。(見表1)
(三)“發揚民主監督”意識
有了共同目標、班級共約以后,受到個人道德認知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不代表學生就能做到、做好。此時,就需要一套高效、公正的監督隊伍,強化學生的民主意識,提高學生情感素養。在班委里,筆者設置了“德育量化管理員”一職,人員的選出為民主選舉,無記名投票。學生選舉出5名同學作為班級學生一日表現員,每人輪值一天,每兩周進行更換。德育量化管理員需要培訓后上崗,要做到公平公正、廣泛監督。同時,小組長制度再次強化,小組長有責任把組員的表現向德育量化管理員匯總。班級中常設的班長、學習委員、衛生委員等職務,也有權利和義務進行監督提醒,從而形成人人參與、人盡其能的班風、學風。
(四)“時刻關懷引導”意識
教育的過程就是關注學生發展成長的過程。教師要及時引導糾偏,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在這次案例的解決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找尋原因,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其中有一位同學提出要設置盯梢員,讓站在門口管理作業的同學觀察檢查老師的行蹤,傳遞給同學,防止扣分。這種意識看似是學生對班級榮譽的維護,實則是對責任與義務的推脫,是不對的。此時,作為班主任,就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檢查老師與同學的反饋是希望大家能夠自主自覺地進行晨讀,改善整體的精神面貌,不應該逃避。為此,筆者邀請學校負責老師來為學生進行講解具體的晨間管理方案,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
(五)“人人發展為本”意識
教育要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班主任是班級建設工作的核心“芯片”,要用發展性眼光,善于調用各種資源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引領學生去體驗、經歷,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所準備。在班級建設初期,對于班級公約的設立,就要有所假設,有所準備,在學生需要引領的時候,適時介入,聯合學校、教師、家長的力量,啟迪和引導學生,增進學生的自我約束力,樹標立范,做有“矩”有“規”的班級主人。
在小班化德育方式的探索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在班級常規管理中,多元分析,換位思考,在有限的范圍內,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增強其改變的動力,給予其明確的行動標準,樹立細節的典范;努力構建平臺,以班級文化建設為重點,通過多元化形式進行班級管理,從而進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