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性是最重要的敘事原則和美學追求。紀錄片的生命就是真實,紀錄片的使命就是用視聽手段真實反映生活,反映現實世界。20世紀70年代,電影敘事學誕生,它探討電影中敘述者與觀眾、時間與空間中的故事情節、以及敘事角度和結構的問題,電影故事片的敘事研究側重于起承轉合的封閉式結構。紀錄片的敘事不是封閉性的戲劇結構,它是截取生活的一段又一段真實畫面呈現出來,讓觀眾領悟其中的特殊含義。
下面試以經典紀錄片《背簍電影院》為例,分析電視紀錄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多種敘事策略。《背簍電影院》是成都電視臺紀錄片導演彭輝在2003年完成的一部40分鐘的優秀電視紀錄片。它通過講述一位工作了20年的山村電影放映員張先令為農民放電影的故事,時代的變化給這位鄉村放映員的生活與心理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給他帶來了許多煩惱和憂思。
懸念是敘事手法中常用的技巧。但與電影故事不同,電視紀錄片不能打破時間的線性流程用畫面去刻意制造懸念。作為一部人物紀錄片,該片要按照紀錄片的基本原則與要求進行敘事。它需要做到時間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詳略得當、虛實相生;還要把握敘事的節奏和內容呈現得張弛有度。
該片的第一組鏡頭是一雙打快板的手在霞光中的剪影,之后是黑場字幕:這是一個特殊的電影院。黑場字幕隱去,出現了霞光中一個人打快板的全身剪影,并伴有快板的同期聲。這樣的開端可以產生懸念,自然地將觀眾吸引到這個特定環境之中。
在電視紀錄片的敘事手法中,選擇簡單的、局部相對完整的、有一定沖突元素的內容可以通過提煉和概括的方法讓它們變成有趣的內容。有一個情節,從太陽在山坡上開始,農舍俯拉至全景的美麗山村環境展示,進入到張先令的家中,交代他的家庭成員,出現了張先令的妻子但群珍的面部特寫,她在燒火,張先令在修機器。緊接著,矛盾出現,院子中一個女人在陳述事情,然后與屋里人吵架,看得出是一對婆媳在吵架。第一個有矛盾沖突的情節出現了。出乎意料的是,沒有人去專門調解矛盾,接下來的情節是張先令放映電影《喜盈門》,這是一部農村題材的輕喜劇,讓這對婆媳看此電影,明顯是為了調解婆媳矛盾的策略做法。一個鄉村放映員,不但要完成規定的放映任務,而且還設法調解村民矛盾,張先令的服務精神在這里得到了一些體現,這也是借助放電影塑造張先令形象的一個手法。
一個淳樸的山村放映員,生活是清貧而辛苦的,但張先令的內心并不貧瘠,因為放電影,他對自己放映過的電影非常熟悉,電影的內容與聲畫藝術給了他一定的電影藝術滋養,所以,他不是個文盲的山民,他有自己的藝術追求。比如,他會打快板,有一定的文采,會自己寫快板詞,會在放電影之前用自己表演的快板書告知觀眾需要知道的生活常識。他也會拉二胡,閑暇時光,他會拉著二胡自娛自樂。另外,十里八鄉只有他一個人是國家認可的電影放映員,雖然收入很低,但張先令有職業自豪感,這一切可以從片中張先令的笑容里表現出來。
該片對張先令的人物塑造,不僅僅體現在他對工作的態度上,而是同時借助他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和他對周圍人的態度反映出他的性格和人品。張先令的母親是一個有思想的農家婦女,母親愛兒子,看到兒子心情不好酗酒,她會去勸阻。張先令的妻子和他一起吃苦受累不怕,但受不了他酗酒,于是提出離婚。這樣的一些家庭瑣事和小矛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張先令和家人的關系。張先令有思想,懂政策,有追求。但私下里也有弱點,他控制不了自己酗酒的習慣,有一些虛榮心,有時會吹牛等,這些優點和缺點的組合呈現,一個真實的小人物形象就立起來了。
該片中,張先令的煩惱隨著形象的豐滿也慢慢呈現在觀眾面前,隨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迅猛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人民都把興趣從電影轉移到了家中的電視機上面,全國的電影院進入了蕭條衰敗階段,小山村也不例外。政府號召貫徹上級指示,要求盡快實現村村通光纖,讓農村的家家戶戶都能看上電視節目。這一決定給張先令帶來了巨大壓力,他的職業自豪感就要消失殆盡了。他不知所措,無計可施,只有整天借酒澆愁。
該片的可貴之處在于捕捉到了張先令在變革時期的心路歷程。電影觀眾的日趨減少在前半部分已經暗示了張先令的囧境,后半部分因為光纖入戶的時代大趨勢造成了張先令的心理失衡,造成了他無法言說的煩惱。這一事件成為全片的轉折點,張先令的內心沖突表現在外部行為,就是酗酒,借酒澆愁。觀眾從這些反常的細節中理解了張先令內心的苦惱,并對他的境遇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簡單的、局部相對完整的、有一定沖突元素的內容可以通過提煉和概括的方法讓它們變成有趣的內容。該片的情節選擇是編導長時間觀察拍攝的結果,是從大量素材中提煉的結果。該片在講述一個山村放映員故事時,運用敘事技巧反映當時社會的文化矛盾。矛盾本身就是趣味點,張先令對放映電影工作的熱愛與電影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無論是塑造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讓人物身上存在合理的缺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物身上的缺點是表現真實性的前提,人物對待缺點的態度又是編導完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編導在塑造張先令立體人物性格形象的過程中,不但選擇了他有小虛榮心、愛面子、愛吹牛、任性等缺點,而且巧妙地選擇了酗酒作為敘事的重要元素,既用它引出夫妻矛盾,引出母子關系,也引出張先令內心隱藏的秘密痛苦。
縱觀全片,在塑造張先令人物形象的敘事策略中,編導運用了多種紀錄片敘事策略手法。
1)在前半部分用細節累積作為張先令內心憂慮和矛盾的鋪墊,在后半部分通過光纖進村的事件讓張先令的內心矛盾達到了高潮。
2)用捕捉到的趣味性細節展示張先令性格的不同側面和人性魅力。(1)打快板。張先令有打快板的才藝,在業余時間可以自娛自樂,比如他打快板替青蛙伸冤;(2)在放電影的時候打快板可以配合電影向村民普及知識;(3)當妻子生氣了他可以編快板,然后打著快板給妻子道歉;(4)光纖進村了,他失業了,就在家給母親放電影。
3)用不同程度和節奏的情節交替呈現,反映主人公的不同心理層次。選擇不同情緒的情節進行交替呈現,既可以避免單調內容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又可以讓主人公的心理發展變化呈現波浪式遞進。(1)在張先令貫穿始終的憂慮線中,穿插了他給村民因為不同原因放映了不同電影,這些電影成為了情節中的亮點。(2)張先令的家庭生活是平靜和睦的,但是,張先令因為幾次喝酒事件為家庭生活制造了矛盾,給家人帶來了情緒波動。這些矛盾的出現將張先令推到了焦點位置。(3)通過平淡情節和趣味性情節的交替出現,呈現主人公的性格魅力。比如,張先令給妻子用打快板的方式道歉,他趴在樹上不下來,等等。
綜上所述,紀錄片的美學追求是獨特的,它必須以真實為基礎。《背簍電影院》不但要展示真實世界的故事,而且還要呈現人物身上的美感、環境的美感、人際關系的美感,對于編導來說是非常不易的。紀錄片敘事需要反映具體的時間、具體的環境和真實的場景,這些因素是紀錄片的核心要素。人是無法脫離環境生存的,該片畫面中張先令生活的環境不僅有自然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美麗的鄉村格局,而且還有村民們淳樸的性格和友好的關系,編導在這里通過視聽語言營造了一個具有清新美感的山村自然大環境和一個家庭的溫馨小環境,同時也凸現出了主人公張先令獨特的人物魅力。在編導的刻畫下,張先令的人性魅力通過編導精巧的敘事策略和傾心塑造成功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這也給我們今后在紀錄片敘事的手法上給予了啟示,為立志于創作紀錄片的人上了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