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芹
近些年,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游戲、電商、影視等多個行業領域中均能見其身影。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報道形式不斷發生改變,現代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更看重體驗感與互動感,所以大量主流媒體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新聞報道進行“嫁接”,以更為豐富的新聞報道形式去增強受眾的觀看體驗感,推動新聞傳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一種利用計算機創建三維仿真虛擬環境的技術,同時能夠在計算機技術的加持下生成視覺、觸覺、聽覺等各方位感知[1]。將這項技術運用在新聞報道當中,有著如下幾點價值表現:
在新聞報道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讓受眾全方位的感知新聞現場,所接收到的信息體量也就更大,促進受眾對新聞的理解。比如,《紐約時報》在2016年曾推出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新聞《流離失所》,向觀眾直觀呈現出了3個因為戰亂而無家可歸的兒童四海為家的故事。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讓觀眾在跟隨3個兒童視角去感知無家可歸場景的同時,也能對敘利亞戰爭形成直觀認識,獲得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此外,2015年美國廣播公司曾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敘利亞首都某機構保護歷史文物的故事進行報道,在這則新聞報道當中,受眾能夠跟隨主人公的視角游走在大馬士革的街道上,去了解各類珍貴歷史文物的保存狀況。這一新聞節目經過制作播出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傳播效果遠超過傳統新聞報道。
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報道中受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而言,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新聞報道有著更顯著的交互性特征,觀眾能夠在創建的虛擬環境當中,以第一人稱視角去審視新聞事件現場發生的點點滴滴,從中獲取到更全面且精準的信息,讓受眾得到直觀新聞體驗,更容易與新聞中的人事物產生共鳴[2]。比如2015年國內某新聞機構曾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過一期年終總結系統的新聞報道,內容涉及醫改、二胎政策等民生方面,這種全景視頻拍攝的方式帶給觀眾更生動的信息,仿佛身處在事件發生現場,有效增強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又如,新浪也曾退出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的特別新聞報道節目——《人民大會堂全景巡游》,同時在人物換位技術的加持下,用戶能夠隨意切換地點去獲得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仿佛真處在人民大會堂之中。
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價值性,新聞記者會對新聞素材中富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挖掘、整理與加工,實現新聞有效編輯。在以往的新聞報道工作中,新聞素材的整理與加工或多或少會受到記者的主觀因素影響,所以新聞稿件呈現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情況,導致新聞信息敘事性受到影響,而信息全面性不足也會影響到新聞報道的效果體現。而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在新聞報道當中,通過利用更先進、更高清的攝影設備進行全景拍攝,能夠獲取到更系統、更全面的一手資料,受眾所看到的新聞信息也更加豐富,有助于受眾觀看體驗的提高[3]。比如,在《“親臨”深圳滑坡救援現場》的VR新聞報道當中,受眾便能360°全方位地對山體滑坡新聞事件進行了解,分析受災范圍、房屋道路受損情況等等,明顯拓寬了受眾的信息獲取面,而救援隊伍能夠通過科學分析受災情況去制定合理救援計劃,為災情預判和未來重建提供依據。
媒體屬于社會輿論的制造者與導向者,大部分受眾獲取到的新聞信息都是經過新聞生產者對信息甄選過后的產物,所以自始至終受眾都處在信息被動接受狀態。而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在新聞報道當中,受眾能夠直接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信息,受眾也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了主動參與者。盡管參與程度明顯提升,但受眾仍然是信息接受者,新聞報道也仍然經過了新聞生產者的編輯處理,而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度提高,對受眾的輿論導向作用便更強。換而言之,受眾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所以更具真實性的VR新聞報道要比傳統新聞報道更有社會輿論導向作用,更能體現新聞媒體價值[4]。
其一,新聞報道形式過于單一。盡管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新聞報道給受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但是由于虛擬現實技術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導致新聞報道形式也只能單一呈現,目前主流新聞媒體所采取的新聞報道形式為“360°全景視頻+圖片”的形式,由于技術所限而難有形式上的創新,所以在更深入調動受眾感官方面難度較高[5]。此外,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去制作新聞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導致新聞報道時效性難以保證,所以在許多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財經新聞、社會新聞,甚少看到虛擬現實技術的身影。
其二,專業人才較為稀缺。新聞報道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則需要具有媒體思維與VR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在人才作用的發揮下深化兩者的融合而提高新聞報道質量。但是由于目前傳統新聞媒體對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尚未普及,新聞生產流程也依舊傳統,所以即便是引入了專業的虛擬現實技術人才,也難以將兩者有效融合。
其三,新聞制作生產成本過高。在新聞報道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制作,生產成本非常高,存在較高的盈利風險。比如,財新網曾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拍攝一部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投入資金高達上百萬,而且需要耗費較長時間。此外,傳統新聞媒體出于成本考慮,也只能不定期的制作VR新聞,而且受眾還需要額外購買VR設備才能觀看。可見,VR新聞制作的盈利前景非常模糊,在難以權衡投入與產出時會選擇更保險的傳統新聞報道形式。
其一,推動技術發展。鑒于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還存在一定的技術不足,從而導致新聞報道形式太過單一,所以需要重視技術發展的推動。比如,可將虛擬現實技術與直播技術融合,為受眾呈現不一樣的感官體驗;也可將新聞報道與航拍技術融合,為受眾帶來不曾有過的視角。當然,也可引入先進技術,構建虛擬現實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助力該項技術的快速普及,同時改變思路通過優化VR新聞內容去增強吸引力。
其二,培養專業人才。目前VR新聞專業人才較為稀缺,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則需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培養具備虛擬現實技術與新聞采編能力的人才隊伍,既要有基本的新聞制作能力,也要能夠熟練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與H5制作技術,懂得如何用VR技術去強化新聞敘事;另一方面,傳媒機構可與科技公司和高校合作,既要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也要與高校共建人才培養實驗室,為VR新聞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其三,降低技術成本。正因為新聞行業中虛擬現實技術尚未大范圍普及,所以本質上新聞生產與虛擬現實技術沒有得到全面融合,造成技術運用的成本偏高,加之盈利前景模糊,很多時候VR新聞被放在擱置狀態。所以,傳媒機構應當通過機制創新去降低技術應用成本,合理優選需要虛擬現實技術輔助制作的新聞題材,減少技術應用盲目性。同時,還要建立相應平臺為VR新聞提供專業傳播途徑,既能滿足受眾觀看VR新聞的需求,也能進一步擴大其規模。
綜上所述,現階段國內的虛擬現實技術尚處在發展階段,盡管有多家媒體著手嘗試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手段進行新聞報道,帶來了不錯的社會反響,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目前虛擬現實技術運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VR新聞制作方面暴露出的弊端,這些都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虛擬現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中能夠探尋到與新聞報道更有效的融合道路,基于科學技術去助力新聞行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