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曉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融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正改寫著傳播格局,顛覆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在此基礎上,大數據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資源被進一步挖掘,新聞實現精準投放,受眾可以獲得量身定制的新聞,得到最佳的閱讀體驗和服務。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媒介融合時代變化的傳播格局,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傳統的新聞編輯必須盡快轉型,創新發展新聞編輯業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傳統媒體編輯的業務范圍和生存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抖音、微信、微博、QQ 等新媒體平臺因較高的受眾黏性,擠占了傳統媒體大量的空間,搶奪了傳統媒體的大量受眾,對新聞編輯業務產生了巨大影響。
傳統主流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在受眾的眼里,以往多是用正面報道為主,話語權和公信力不容置疑。但是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接受新聞由被動變主動,傳受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媒體應該考慮的傳播效果要多于傳播意圖,考慮為受眾做好新聞服務要多于需要受眾知曉,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不僅要面對新聞事件內容、新聞報道視角、傳播方式、接收方式的變化,還要考慮編輯技術的發展、編排方式的變化以及編輯流程的重構。
融媒體時代,話語權重新回到受眾手中,受眾在傳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逐漸擺脫了“你播什么,我就看什么”的被動模式,擁有了選擇媒體、選擇新聞內容的權利。他們的主動性不斷凸顯,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而且新媒體的出現還賦予了他們生產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從“受者”變為“傳者”。這種全新的傳授模式改變著受眾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媒介行為和媒介習慣,受眾由傳統媒體時代的“被接受者”轉而成為融媒體時代的“積極受眾”。
傳統的新聞編輯在內容的編排上比較注重“完整性”和“順序性”。由于受時空的限制,每天只能更新一次,這就導致新聞編輯盡可能地利用信息,進行板塊化編排,加以完整闡釋。但是,在融媒體環境下,公眾的工作節奏變快,生活壓力增大,無法拿出大量成塊時間去關注新聞消息。新媒體的“隨時傳播”特點可以有效滿足公眾缺少時間卻又急需獲知新聞的需求,幫助將公眾碎片化的時間加以利用,進行碎片化的傳播。為了適應公眾閱讀習慣的變化,新聞在內容編排上也必然要進行改革,重視微型化的傳播格局,將信息進行化整為零的解構,采用“微發布”提高信息接觸率,契合受眾的接受心理,促進受眾對重點核心信息的接收。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業務要創新發展就必須重視思想理念的轉變,學習先進的媒介發展經驗,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第一,新聞編輯要以融合理念為先導。傳統媒體在采編隊伍的專業性、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是新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而新媒體在便捷性、時效性、跨時空等優勢方面也是傳統媒體無法超越的。融媒體就是將新舊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實現了資源的通融,降低媒體采編成本,提升了內容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宣傳的互融,擺正新老媒體關系,擴大了傳播效果;利益共融,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編輯要拋棄舊有單一思維模式,樹立兼收并蓄的融媒體思維。第二,新聞編輯要以受眾理念為中心。深刻把握受眾新聞需求,將其作為編輯業務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新聞編輯要創新編輯方式,增強產品思維,以多種樣式和手段為受眾提供信息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解讀,增強新聞的生命力。第三,以提升能力為導向。如今網絡中信息極大豐富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大量冗余信息和虛假信息,傳統主流媒體面對容易出現泥沙聚下、虛假信息快速傳播等網絡環境,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必須具備專業的編輯能力。編輯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新聞敏感,提高辯識能力;全面提升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同時,要理清思路,重構核心技能,充分掌握新媒體編輯技能,探索開發形式各樣的新媒體產品,利用新媒體廣泛傳播,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受眾客觀看待新聞事件,提升主流媒體在全媒體時代的輿論主導地位。
媒體融合為新聞編輯業務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新媒體平臺上海量的信息為編輯提供了龐大的新聞資源,編輯要提高這些新聞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一要充分利用受眾生產內容。傳統電視媒體編輯一直以專業生產內容(PGC)為主,受眾很少參與。融媒體時代,編輯如果還仍然堅守自己生產內容,將遠遠達不到社會對于新聞的需求。因此,編輯要重視UGC 受眾生產內容,增強媒體的新聞觸角,獲取更隱蔽性的新聞資源,掌握更有深度的信息資源,從而更容易生產出為受眾所喜聞樂見的融媒體產品。二要踐行融媒體發展戰略。新聞編輯應積極融入融媒體改革實踐中,將記者一次采集的新聞進行多層次的、多形態的加工,使信息資源得到全方位的深度開發和利用。三要更好地與受眾進行互動。新聞編輯應全方位建設媒體的各個平臺,使受眾有條件去參與互動,分享自產內容,并通過平臺去收集各種新聞資源、意見建議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編輯在及時反饋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感興趣的領域、閱讀習慣和偏愛喜好,進行相應新聞的精準推送,鼓勵受眾參與評論,吸引大量公眾參與,獲取信息和線索的補充,建立多層傳播圈,生成多重傳播效應。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也好、電視也好,這種單一的傳播渠道選擇性、留存性、識別性相對較差,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獲得整體的社會影響力。新聞編輯必須突破束縛,借助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探索增加其他介質因素,拓展其它傳播渠道,豐富內容形態,提升受眾體驗。新聞編輯一要將新聞傳播單一的、分散的優勢變為集成優勢,借助聲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介質,探索更多的表現形式;二要熟悉各種傳播渠道的特點,在一次采集內容之后,根據不同渠道的要求制作不同的新聞產品,在資源相互分享的同時,滿足不同終端受眾對于新聞的實際需要;三要創新新聞編排方式,善于采用融合新聞報道編排方式,稿件形式要做到多樣,稿件內容要進行深度鏈接,避免傳統的線性縱向編排方式,以新聞價值的內在邏輯順序來組織編排稿件。
媒介的興起和變革首先是從技術開始的。互聯網信息技術使傳統媒體可以突破區域覆蓋的局限,走向全域覆蓋,為受眾解除了獲取新聞的時空局限。通過數字技術、大數據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新聞傳播變得更加快捷,更容易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技術的支持下,新聞編輯必須改變過去的業務模式,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否則必然會被淘汰。一要提高政治站位,繼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掌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學習黨中央和省、市上級領導各項重大工作的思路和精髓,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二要提高新聞業務素養,增強新聞敏感,挖掘新聞事件潛在價值,創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接地氣的作品,以實際行動踐行“四力”;三要提高新媒體素養,掌握新媒體編輯技術,學習圖片、視頻、音頻處理技能,熟悉新媒體編輯流程和環節,培養自身的全媒體傳播能力;四要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認真辨別新聞信息真偽,抵制有償新聞和低俗新聞,始終保持新聞真實性,客觀地發聲,做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把關人”。
“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矢志不渝地追求。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要遵循總書記的囑托,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適應新規律,以實際行動不斷增強“四力”,創新發展編輯業務,將傳統媒體建設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提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公信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