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彤
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配音演員是為電影片、電視片、動畫片、譯制片、紀錄片、專題片、廣告片、宣傳片、游戲等影視音頻作品,配上臺詞、解說詞等有聲語言的工作人員。配音演員用聲音作為表演手段來再現原片中的角色形象,應具備配音所需的素質、能力和應達到的境界,以提升配音作品的質量和觀賞性。
配音不僅僅是配音演員的聲音表演,也不單純是劇中臺詞的再現,而是配音演員在準確理解配音作品基礎上的用心動情演繹。影視音頻作品都創作于一定的歷史、時代、民族和文化背景下,配音演員只有具備深厚豐富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更好地理解配音作品的背景和內容,更好地將聲音與配音作品融合,創作出優秀的配音作品。科學文化素質是形成綜合素質的基礎,配音演員的科學文化素質越深厚越豐富,越有助于精準理解配音作品。配音演員應廣泛地、深入地汲取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了解更多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學、技術、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風土、人情等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把最優的配音作品傳遞給受眾。
配音演員應具備扎實的“內三外四”語言基本功。“內三”是指對象感、內在語、情景再現等語言內部技巧。對象感,即要深刻理解配音作品的內容、情節、角色之間的關系,找準和體會角色的定位,遵循故事發展脈絡。內在語,即要理解語義,用正確的情感準確表達內容和含義。情景再現,即將配音情景感之于外、創之于“心”,并將這種“心”的感受賦予在語言中,提高語言感染力[1]。“外四”是指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語言外部技巧。停連,指碰到語句、段落之間需要停頓、一些有標點符號之處卻要連讀時,處理好停頓、連接以更好地傳情達意。重音,指應著重強調重要字句,突顯明確的語言目的和思想感情。語氣,指通過恰當的聲音形式體現語氣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節奏,指配音演員把握好語言的變化,做到語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循環[2],為受眾呈現最好的聲音。
配音演員應具備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等心理品德素質,配音時做到胸有成竹、盡善盡美。自信,是配音演員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在配音開始前做好充分準備,將配音作品的背景了解清楚,對角色的臺詞理解到位,把角色的情感拿捏準確,調動好情感,控制好聲音;在配音過程中遇到突發問題時不急不躁,想方設法處理好每一個細節,克服和戰勝困難,保證配音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進取,是配音演員一個重要的品德素質,優秀的配音演員應有一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步、永遠進取的求佳心理,不自喜、不止步于過去成功的配音,不馬虎、不湊合于下一次配音,每一次配音都是從新出發,都要全力以赴,爭取不斷超越,力求盡善盡美,為受眾提供最美的聲音享受。
配音是在理解配音作品背景和內容的基礎上,用最恰當、準確、到位的聲音和情感,賦予臺詞、解說詞等無聲文字以鮮活的生命力。文本解讀是多元參與過程,不僅要立足文本,還要關注創作和受眾,既要研究創作的背景和意圖,又要體驗角色的語言和情感以及受眾的感受,確保完整深入、立體豐富地解讀劇本。配音演員需有精湛細致的文本理解能力,在配音前反復研讀劇本,仔細觀察,多元思考,深入解讀,用心體悟,弄清和吃透臺詞、解說詞的縱橫聯系,準確而深刻地解析文本。唯其如此,才能在配音時不照本宣科,配合角色特征,用多樣化、真實化和情感化的語言,游刃有余地把控、呈現和刻畫出符合角色特征的形象。
配音演員與幕前演員不同,他們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能用表情、眼神、姿態、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來演繹各種角色,只能用自己的聲音去展現角色特征。因此,配音演員要擁有出神入化的聲音塑造能力,通過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的配音,塑造貼近原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特別是動畫片的配音,需用聲音賦予動畫角色生命,體現動畫角色個性,對聲音的成功塑造直接影響動畫角色的生命度、鮮活度及受眾的共鳴度。配音演員要讓自己“像”角色,在生活中找到盡可能像的原型,提升裝扮感,把控語言節奏,帶給受眾親近感;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使聲音貼合作品風格、內容呈現和角色形象,令配音的角色栩栩如生。
配音演員要從角色特點出發,找出最適合角色的語言方式進行情感傳遞,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進行語言情感表達。優秀的配音演員應投入精準豐富的情感,甚至做到忘我,將自己全部賦予到角色里,對作品進行情感的展現。配音演員需掌握角色的情感變化節奏,隨著角色的情感變化而投入不同的感情去配音。這要求配音演員對劇情的理解非常透徹,用聲音和情感表現出角色的喜怒哀樂等變化,做到和劇中角色融為一體;還要求配音演員嫻熟運用語言技巧,正確抒發和準確表達語義所賦的情感,以情為依托,以意抒情感,保證配音語言具有情感性、親和力和感染力,給受眾以親和感,呈現最好的聲音打動受眾。
無論是配音前的準備,還是配音中的投入,都要求配音演員眼看、腦想、口講,達到協調一致的境界。眼看,即看生活、看劇本、看畫面;腦想,即勤觀察、勤思考、勤總結;口講,即多練聲、多試講、多配音。配音演員要多用眼觀察,多動腦思考,多開口配音,在配音前很好地理解劇本和熟悉臺詞,在配音中隨時回想并及時調動其中所需的語言技巧和感情體驗。配音時眼腦口協調一致,即眼睛盯著畫面的場景切換和角色的口型變化,大腦思考與之匹配的恰當節奏和合適語速,口中發出與之契合的精準聲音和到位字句,必要時適當添加一些符合角色個性的語氣詞,令配音與角色口型協調一致,使配音做到毫無違和、天衣無縫。
好的影視音頻作品,不僅要求制作精良、劇情精彩、表演精湛,還要求情感精深、聲音精準、畫面精美。對配音演員來說,利用自己的聲音對角色進行再塑造,只有力求達到情感、聲音、畫面高度契合的境界,才能為受眾打造一場視聽盛宴。配音演員要將自己融入角色所處的情境畫面中,深刻體會角色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變化,再用聲音演繹出來。角色的聲音是其心理活動的外在具象呈現,角色情感的轉變會導致其聲音的變化,配音演員應通過聲音和語氣的明顯變化傳遞角色在劇情里應有的情感,并盡可能與原片的畫面達到契合。如在黑暗的地下室里,人會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應用驚慌失措的聲音來表現角色的恐慌狀態,渲染出劇情所需的恐怖畫面[3],使配音做到聲情并茂、情畫相融。
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配音演員應力爭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境界。求真,即配音演員認識配音工作的本質特征,把握配音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用聲音真實再現角色的本來面貌。向善,即配音演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服務他人,對配音字斟句酌,服務好廣大受眾。尚美,即配音演員要按美的規律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審美素質,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傳播正能量,創作出優美動聽的配音作品。在配音過程中,配音演員堅持求真務實,堅持擇善而從,堅持美好追求,力爭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境界,才能奉獻出真實善意、美不勝收的配音作品,使配音做到情真意切、盡善盡美。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各方面的要求越發精益求精。配音演員想要更好地滿足受眾對配音精品的需求,必須不斷提煉配音素質,提高配音能力,提升配音境界,從而增強自身的配音工作的價值,為配音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