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宇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00)
為滿足城市濕地景觀規劃中,景觀生態學與群落生態學的應用均需要得到重視,由此即可更為順利的開展城市濕地景觀設計。為更直觀地展示研究內容,將圍繞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實例開展深入探討。
國內學界圍繞生態學原理在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研究,如雷金睿等[1]的研究以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作為實例,深入探討了基于生態學原理的濕地公園景觀格局設計,方小山等[2]則基于生態學原理圍繞濕地公園生境營造途徑開展了深入研究,這類研究均具備較高借鑒價值。
2.1.1 基本應用
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可選擇景觀生態學作為基礎,并將城市濕地視作以城市人工景觀為基質,由濕地斑塊和濕地廊道構成的濕地景觀生態系統。城市濕地對生態過程恢復和維持存在較高要求,且重點關注完整和連續的生態格局營造,更好地為現代城市生態安全與健康提供支持。具體設計可利用城市水網結構。以此聯系城市中的自然景觀要素,通過保持一定水岸綠化空間,即可保證自然山地或水系與城市自然板塊的聯系,滿足城市中濕生、水生、中生生物的連續空間需求;在更為微觀的設計中,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還需要關注農田這一景觀基質,相關森林斑塊、湖泊斑塊、魚塘斑塊、苗圃斑塊、居住工業地斑塊也不容忽視,這類斑塊多由樹木廊道、道路廊道、河流廊道連接。值得注意的是,各生物種群的發展會受到濕地景觀格局的大規模改變影響,生態系統也可能因關鍵物種消失而退化,因此微觀層面的設計需關注景觀的破碎和肌理的損傷避免。避免在緩沖區和保護區開展大規模建設的情況出現,維持景觀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及結構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景觀的生態美學價值提升均可由此實現。通過針對性規劃濕地設計相關景觀,即可實現各廊道與斑塊的密切聯系[3~5]。
2.1.2 斑塊設計
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需重點關注斑塊設計,如大型植物斑塊,這是由于其在庇護動物、維持物種健康和安全,連接河流水系、涵養水源等方面能夠發揮較為積極作用,且能夠為自然干擾的交替發生提供支持。斑塊結構形態多樣、復雜程度會直接受到斑塊形狀的不規則程度影響,而城市濕地景觀中的斑塊數越多,景觀形態的復雜性和自然度便會越高。斑塊設計不僅需要關注形式美學原理,還需要關注濕地景觀中斑塊的作用發揮,以此合理控制斑塊的分布、大小、形狀[6,7]。
2.1.3 廊道設計
廊道的寬度需得到針對性控制,以此保證廊道可更好服務于保護對象,并實現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預防。廊道的價值以“存在價值”為首,因此廊道設計需重點關注濕地資源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保護,為濕地的多種功能發揮提供保障。設計師應避免過多設置道路廊道情況出現,并配合適當的隔離模式,保證濕地生物與人類互不干擾,由此通過對人類游憩行為的限制,即可更好地實現城市濕地景觀的保值與增值[8]。
2.2.1 基本應用
為保證群落生態學原理較好服務于城市濕地景觀設計,生態系統穩定性與植物多樣性需得到重點關注,城市濕地景觀的價值可得到更好保證,相關群落韌性和抗逆性也能夠大幅增強,避免有害生物入侵,保證群落穩定。因此,設計需關注物種種類的豐富程度,以此實現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設計,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植物群落所擁有的不同生態功能也能夠更好發揮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9~11]。
2.2.2 基于多樣性保護與適生原理的設計
群落生態學原理涉及的多樣性保護與適生原理需得到重點關注,并同時關注地帶性植物開發,植物品種篩選、園藝培育、新型擴繁技術應用同樣需要得到重視,以此避免盲目選用相似或相同的物種和品種,保證城市濕地景觀設計的獨特性。應避免過于求新求奇的問題出現,綠化植物的選擇需結合地帶性特征,鄉土植物資源需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以此強調地域特色,即可更好實現適生目標[12~17]。
2.2.3 基于生物多樣性與邊緣效應的設計
基于植物群落間生物的密度增加和變異,以及保護和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需重點關注相關內容。對于存在新微觀環境的邊緣地帶來說,較高的生物多樣性需得到重視,而由于濕地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特征較為明顯,應重點結合該特征,更好保證城市濕地景觀的穩定性、物種豐富性。因此,具體設計需針對性劃分濕度敏感區域等級,并采取針對性的保護與開發措施,邊緣效應的管理和利用加強、針對性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也需要得到重視[17~21]。
2.2.4 基于生態演替規律的設計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系統類型將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生態系統本身具備動態性特征,基于這種特證,城市濕地景觀設計需重點關注生態系統的變化、發展、演替,并以此為基礎,合理恢復植被,現存植被的未來演替趨勢基礎也需要在設計中得到重點體現,更好踐行群落生態學原理,保證設計價值[22]。
以某濕地公園為例,其占地面積為62 hm2,屬于我國恢復和保護城市濕地的成功典型,且同時具備生物棲息地和旅游景點雙重作用,屬于世界級的旅游景點。為保證人和環境的和諧共生,該濕地公園設計充分結合生態學原理,開展針對性規劃,公園被分為濕地保護區和旅游休閑區兩部分,二者的聯系緊密且相互區分。旅游休閑區主要為游客提供研究、洞悉、欣賞自然的場所,主要由室外展覽區和室內游客中心組成,主要在城市位置和公園接近入口位置設置游客設施,城市的嘈雜可有效被隔離,濕地可能受到的侵擾也由此得以有效規避。濕地保護區占地面積為59 hm2,屬于公園的核心,具體布局設計圍繞良好的生境營造展開。在公園的北部集中設置訪客設施,包括觀鳥屋、探索中心、教育小徑,以此為訪客提供認識濕地的途徑。具體設計采用建筑物、樹林、土丘實現生物棲息及訪客的隔離,野生動物受到的人類影響被降到最低。采用大型斑塊作為公園東北部的主要設計,主要區域包括蘆葦床、人造泥灘、紅樹林、草地、林地,具備體量巨大、邊界完整特點,可較好服務于周邊干擾抵抗、物種的健康與安全維持。淡水沼澤區位于大型斑塊群中心,景觀形態破碎、邊緣彎繞曲折,雖然單項體量較小,但復雜性與自然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與景觀異質性較高。采用廊道聯系斑塊的設計,配合浮橋、裂紋式鋪裝的橋梁、全步行系統、設有排水涵管或水流涵洞的硬質鋪裝道路,生態學原理在公園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得到更好利用。此外,設計還遵循物種多樣性原則,“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在設計中得到重點體現,本地原生植物品種也在設計中大量應用,這同樣具備較高借鑒價值[23~25]。
生態學原理可較好用于城市濕地景觀設計,本文涉及的景觀生態學與群落生態學原理,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設計路徑。為更好滿足設計需要,生態格局演變、中國傳統景觀設計手法的應用同樣需要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