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雨
(長江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我國的風景名勝區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郊邑游憩地,是以自然和人文景物為核心、包括其他珍貴的風景名勝資源,環境優美、有一定規模、范圍明確的地域,它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美學和游覽觀賞價值,能有效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促進旅游業發展、供人觀賞和休憩、推動文化和教育事業[1]。而旅游資源是風景區旅游發展的基礎,我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合理利用旅游資源,建立科學的開發理念,才能促進旅游業快速穩定的發展。
梭布埡風景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自治州太陽河鄉,201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其主要景觀梭布埡石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國最大的戴冠石林,形成于4.6億年前的奧陶紀,景區目前有100多個自然景觀,總面積21 km2[2]。梭布埡風景區是基于森林生態系統,以石林為主的山地生態風景區。梭布埡石林因地質巖溶現象而形成,溶紋景觀是其最主要的景觀特點,造型奇特,姿態萬千,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有別于云南路南等石林的新型石林。整個景區,四周翠屏環繞,核心部分7 km2,8個景區,分別是:古柏民俗樂園、青龍寺、六步關、蓮花寨、寶塔巖、磨子溝、錦繡谷和梨子坪。
恩施州被人們稱為“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7%,硒含量豐富。四季常青,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暖夏涼,降水充沛。其地貌獨特,地勢高,海拔落差大,因此小氣候特征明顯。景區所在的太陽河鄉境內平均海拔900 m左右,大部分屬于二高山地區,氣候溫和且四季分明[3]。景區中心地理坐標109°34.688′E,30°34.725′N,海拔860~1040 m,雨熱同期,年平均溫度12.9~14.5 ℃,多年平均降水量1580 mm ,≥10 ℃活動積溫4100 ℃,無霜期230 d,相對濕度80%~84%;土壤為泥質頁巖發育而成的山地黃棕壤,微酸性,pH值5.5~6.5,年日照量約1272 h[4]。其處在旅游景區的交匯處,梭布埡景區東面是長江三峽和世界地質公園神農架,西面毗鄰重慶,南面靠近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地理條件優越。
位于恩施山區腹地的梭布埡風景區,因其獨特的地理結構和氣候條件,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恩施自治州共有植物資源215科、900余屬、約3000種,其中,喬木60科、114屬、249種;灌木32科、89屬、228種;草(藤)本123科、近700屬、2500余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樹木資源就有300余種,約占全國樹種的1/7。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水杉(MetaseqoiaglyptostrobidesHu et Cheng)、巴東木蓮(ManglietiapatungenisHu.)、珙桐(DavidiainvolucrataBaill.)、香果樹(EmmenopteryshenryiOliv.)等40余種,約占湖北省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的90%[5]。各種孑遺植物,古樹名木分布在景區各處,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
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減緩衰老,養肝明目,預防癌癥的功效。湖北省恩施州擁有世界上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豐富的生物硒資源,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譽,而恩施地表水中檢測出的硒含量為0.27~342.86 μg/L,土壤硒含量為11.8~ 18.1 mg/kg[6]。恩施州把發展富硒食品產業確立為該市發展的重點產業, 共研制開發出了各類富硒產品50 多個,主要產品有大豆硒蛋白、富硒魔芋膳食纖維膠囊、富硒板黨、富硒玉米爽、富硒酸奶、富硒綠茶、富硒絞股藍、富硒莼菜、富硒火腿等[7]。土家族村落散布在景區各處,當地居民開墾山林種植作物,各類原生態產品豐富且含硒量高。恩施小土豆,歷史名茶恩施玉露,富硒雞蛋,黑豬肉和各種山地藥材等作為當地特產廣受歡迎。
梭布埡風景區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域遼闊。當地土家族人口較多,因為恩施地區實行民族自治所以很完整地保留了當地民族特色,民風純樸,民俗資源豐富。景區所處的太陽河鄉是聞名的民歌之鄉,土家族的歌曲文化貫穿了整個土家族的歷史,有山歌、田歌、燈歌、號子、兒歌、風俗歌等歌種。其中情歌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大特色,有著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魅力[8]。2014年,土家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9]。農歷七月十二日的“女兒會”,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被喻為“土家情人節”。景區自2016年開始每年年底舉辦的土家族廟會也熱鬧非凡吸引著各地游客的到來。
景區中主要有四大游覽景點,從景區入口開始從南向北分別是,九龍匯、磨子溝、蓮花寨和青龍寺。
3.5.1 九龍匯
景點地勢較低,周圍石林環繞,縱橫交錯,頂端突起狀如龍首,傳說此地因九龍匯聚蘊靈而生,形成了如九龍望天的石林奇觀。景點內有瀑布從頭頂石林飛流直下,水濺三尺,是該景點的著名景觀。
3.5.2 磨子溝
該景點有一塊形似磨子的巖石,以溶洞和天然石縫為主要景觀,傳說土家族的祖先在此定情,為土家族的發源之地。熊掌洞,大獅子灣,一線天,儺婆石,苕窯淌,芋頭坑,夫妻搖搖石,俱都有相關聯的故事流傳。各種歷史故事體現了土家族群婚制的文化特色。
3.5.3 蓮花寨
蓮花寨是景區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地點。當地土家族相親活動女兒會,民族歌舞晚會等大型活動都在此地舉行。主要景點,對歌臺,犀牛溝和各種奇石。該處周圍各種奇石奇景最為集中,各種象形石,溶溝縱橫交錯,形成靈石林迷宮,層層巖石如朵朵蓮花,景區因此而得名。
3.5.4 青龍寺
該景區的主要景觀為青龍寺,青龍寺建于清乾隆年間,毀于清朝末年,寺旁櫻花成林,4月櫻花盛開,美不勝收。青龍寺是景區中景觀最為豐富的景點。其他景觀包括駱駝峰、雙龍戲珠、人頭灣、鯊魚背、朝陽門等。
旅游景區的開發與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景區所在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發展和立足的根本,所以保護景區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尤為重要。對于景區內游覽路線引導與景觀改造可以多采用當地樹種與植被,滿足游客體驗的同時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為最古老的奧陶紀石林,其中石林景觀和古樹名木不僅擁有觀賞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因此在保證游客觀賞體驗的同時也要兼顧各種自然資源的保護。
景區位于恩施市北部,東南與白楊坪相鄰,東北與建始縣接壤,西南與龍鳳鎮連界,西北與重慶市奉節縣興隆鎮相連,梭布埡風景區距恩施市區54 km,來往交通主要依靠二級恩奉公路,在旅游高峰期壓力較大,近年來恩施市旅游交通發展迅速,但景區周邊的食宿尚未完善,住宿和飲食多數還是選擇返回市內,梭布埡景區相關交通網絡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景區內部的交通網絡可以將4個大景點連接成環狀,避免往返之間游覽同樣的路線容易產生視覺疲憊,進而改善旅游體驗。
隨著2015年國家首個“互聯網+旅游”項目的實施[10],旅游業迎來了新的形勢和變化,互聯網技術在旅游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梭布埡風景區具有獨特的石林奇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制作各種宣傳片通過各種網絡平臺進行推廣,在宣傳各種奇觀和民族風情的同時也宣傳當地的特色美食和悠閑娛樂項目。完善景區的官方網站,合理運營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介紹景區的特色資源完善景區的形象,及時更新和公告景區將開展的各種活動和實時信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提升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是景區發展的生命線。基礎設施的建設應與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合,以景點,交通和食宿三大點為核心,不斷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后期還應考慮休閑娛樂,醫療養生等設施的建設,以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景區所在恩施州為少數民族自治州,當地土家族較多,因此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兼顧當地民族特色,使景區的改造更好融入當地文化背景。
土家族的各種節慶活動、民歌和民俗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將這些民俗特色融入到旅游中,作為旅游演繹產品展現給游客,體現少數民族特色與人文氣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11]。景區依據優越的地域條件,當地各種農產品豐富,但是其他周邊以及相關的產業鏈尚待完善,景區的特色商品對景區的發展也相當重要,景區應該打造體現民俗地域特色的商品。近年來,恩施地區的硒產品雖然越來越豐富,但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當地在注重硒產業的開發的同時需要兼顧產品質量的把控,并將當地產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梭布埡景區內的石林與當地地被植物相結合形成了自然景觀壯觀奇美,但如今人們對于旅游的定位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標準。梭布埡風景區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優越,物質基礎豐富,但是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空間。這就需要景區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區別于其他景區的特色,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以保證在我國旅游行業高速發展的道路上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