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新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怒江管護局,云南 瀘水 673199)
怒江是集云南“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省情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地處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谷地帶,與緬甸聯邦山水相連,是“三江并流”景區的核心區,州內四山三江相間排列,形成高山峽谷地貌。
怒江州國境線長449.5 km,國土總面積14703 km2,林業用地面積1819.7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439.7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9.1%;疏林地面積5.1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3%;灌木林地面積325.5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7.9%;未成林造林地面積7.9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4%;苗圃地面積0.05萬畝;無立木林地面積17.3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0.9 %;宜林地面積24.2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3%。全州活立木蓄積量16526萬m3,占全省活立木蓄積量的近10%,森林覆蓋率75.31 %。全州公益林面積1121.1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1.61%,占國土面積的55.38%;商品林面積698.6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8.39%,占國土面積的31.68%;天保工程管護面積1263.8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9.45%,占國土面積的57.32%[1,2]。
1.1.1 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耕地面積少,人口壓力大
怒江至今還是云南省乃至全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由于全州地域的主體是高山峽谷,地形地貌十分復雜,這種地形造成該地交通不便,無論是公路、鐵路、民航的發展都受到制約,它阻隔了怒江人民與內地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缺乏交流就限制了本地的發展,它使人們的視野和思維僅局限于很小的范圍內。這樣的脆弱的生態環境不利于發展現代農業,甚至不利于人們的生存。全州4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市),全州耕地面積115萬hm2,人口53萬人,人均耕地少,人口的高速增長給怒江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而破壞的理由是為了溫飽。按照目前的貧困標準,全州貧困發生率在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1/3和1/2。
1.1.2 科技和教育水平的落后,人民文化素質低、重林意識差
怒江地區教育基礎薄弱,居民生活分散,基礎教育普及率低。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辦學效益低,投入不高,鞏固率和合格率低;教師隊伍數量不足、不穩定、質量不高;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民族文字推行工作進展不大;教育經費緊張;語言隔閡,必須使用雙語教學;居住分散;需要國家扶持;文化基礎薄弱等問題。由于民族生產生活習慣,加之交通不便、煤源缺乏等原因,導致農村薪柴消耗量大,家家戶戶飲煮、取暖、照明均離不開柴火,建筑的大部分材料也取之于木材。給森林資源的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理念[3,4]。
1.1.3 中小水利開發對植被造成的破壞
水利建設確實在建設時期,能給老百姓帶來一些生計,但由于怒江本來森林面積就不多,中小水利的建設又勢必會對部分森林造成破壞,耕地也淹了一部分,那么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沒有了,農民的出路又在那里?
1.1.4 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綜合能力薄弱
預警監測、林火阻隔等基礎設施落后,野外火源管控形勢嚴峻;森林消防專業隊伍難建難養、力量不足;森林防火裝備水平較差,撲火安全隱患突出;森林防火物資儲備較少,難以應對持續性森林高火險的需要;抵御境外火的能力十分薄弱,拒火于國門之外的任務十分艱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金投入不足,渠道不暢,技術力量薄弱,缺少儀器設備,致使不少地方防治工作顧此失彼,整體防治成效不高[5]。
森林資源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怒江農村的困難在山、希望在山、潛力在山、出路在林。怒江的發展,真正使老百姓長期受益的是依托生態,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的重點又是發展林業經濟。林業既是改善生態的公益事業,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礎產業,既是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又是碳匯產業、循環產業。當前,扶貧攻堅已成為怒江改革發展的核心和中心工作,只有做大做強林業經濟,怒江的扶貧攻堅才可能如期實現[6]。
改革是怒江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把林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特別是生態脆弱地區和重點生態建設區,更要把林業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政府作為本地區林業建設的責任主體,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負責,把工作落實到位。這是破解怒江發展問題的重要“法寶”,也是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的不竭動力。
在確保全面脫貧攻堅、全面實現小康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林業在實施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解決“三農”問題上的優勢,不斷提高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努力探索走出一條生態脫貧新路子。通過森林、濕地管護、退耕還林補助、生態補償、營造林補助等林業補貼方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防火專業隊員等生態保護人員,直接增加參與生態建設的貧困人口收入。鼓勵、引導貧困林農發展峽谷特色生態林業產業,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加強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拓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新途徑。
林業產業是綠色產業、循環產業、民生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林業產業鏈條長、市場潛力大,涵蓋范圍廣,與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轉移和吸納眾多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林業不會造成產能過剩。大力發展林業生態產業,可以帶動木材加工、干鮮果品、森林食品、藥品加工、林產化工等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一是大力推廣特色經濟林豐產栽培技術及產品加工技術。推廣應用核桃、薄殼山核桃、漆樹、油茶、花椒等木本油料樹種標準化豐產栽培技術和節水栽培技術;核桃脫殼、無煙烘烤、成熟采收技術、產品分級包裝技術。二是大力推廣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推廣云南松、華山松、桉樹、榿木等速生豐產林樹種良種及種子園、采穗圃營建技術。三是大力推廣林下資源開發。野生食用菌培育技術:推廣采用幼菇覆蓋、科學留種、菌塘溫濕度調控、調整林分郁閉度等珍貴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保育技術、規范采收技術;森林蔬菜培育技術:辣木、楤木、香椿、蕨菜等森林蔬菜的采收、常溫貯藏保鮮技術、冷凍貯藏保鮮技術等推廣利用技術;森林藥材培育技術:云黃蓮、石斛、草果、天麻、蓁艽、板藍根等森林藥材良種繁育、林下種植模式與初加工利用技術。
全州地處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擁有云南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復雜的地質地貌,豐富的森林景觀,獨特的民族生態文化,使怒江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前景廣闊,以自然保護區和天然林資源為依托,以月亮山、老窩山、獨龍江等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旅游為重點,合理開發、綜合利用怒江森林景觀資源,建設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游,對滿足人民群眾追求自然、反璞歸真、觀光休閑的綠色消費要求,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帶動林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資源保護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際、國內十分矚目的巨大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對保護怒江州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全州脫貧發展具有十分重大意義,所以林業部門必須認識到對森林資源保護的緊迫性,通過多措并舉,科學規劃和布局,合理經營和利用好森林資源,確保對森林資源實施有效保護,共創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藍、地更綠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