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云南 昆明 650216)
為了加強林業森林資源保護,近年來楚雄州新建38座瞭望臺,11個指揮中心,組建了124支季節性專業撲火隊,284支半專業隊,并建成11個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指揮系統,形成了覆蓋州、縣、鄉三級的撲火指揮體系,使得森林火災保險參保面積高達3159.58萬畝。在整個“十二五”期間,森林火災發生了132起,受災林區面積在全州森林面積中占0.4‰,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受災率、當日撲滅率均在政府下達指標內。
林地征占用的審批程序更加規范,并積極開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木材運輸、加工與經營秩序規范性水平明顯提高,提高林業執法隊伍建設,強化林業執法隊伍建設,加強案件查處,嚴格按照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執行,不斷提高林木采伐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間內,森林采伐總量高達388.65萬m3,在采伐限額內占比為36.97%。并建立了采伐指標分配模式,森林資源的消耗也因此降低,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利用。
妥善處理好森林資源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綜合運用爭取林地定額、征租結合、流轉林地的方式,有效解決了林地供給不足的問題。通過加強用地模式創新,使得林地定額節約了628.88 hm2,共有562個林地征收占用項目獲得審批,這其中就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以及扶貧等項目使用林地。
由于缺乏完善的林權配套改革制度,加上流轉、科技、金融等服務體系的不健全,導致發展失衡。經常引發林權糾紛矛盾、難以調處,國有林場面臨極大的改革壓力,存在諸多困難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生態林業的發展動力不足,導致林業改革任務十分繁重。
完善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能夠有效推動生態林建設,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設有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用于支付公益林人員的勞務費、給林業單位及個人補償以及管護區苗木與林木補植費用。構建完善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能夠為林業發展提供推動力,但在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管理過程中,經常存在不規范的問題,仍有一些林業單位與個人使用不規范,對林區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阻礙。總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政府沒有加強生態公益林補償政策宣傳,林農缺乏補償意識。第二,公益林資金補償不足,與農戶期望值相差較大,不利于農戶積極性的提升。
一直以來,在開展林業資源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都比較注重林業資源管理,嚴禁森林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也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去加強管理,但已然無法杜絕亂砍亂伐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事實上,亂砍濫伐就意味著巨大的利益,特別是珍貴樹木,砍伐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一旦出現砍伐樹木問題,管理部門只會給出口頭警告,不能在法律范圍內作出相應的懲罰,導致亂砍濫伐管理工作無法取得顯著成效,難以推動林業資源的持續發展。
不斷鞏固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繼續推進配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加強林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加強林權流轉市場建設,推進林權流轉改革。加強公益林發展保護,構建商品林可持續經營機制,構建林業綜合保險制度,設立林權收儲機制。加快建立集體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并針對經濟林木保證收益權與處置權的有效落實,不斷拓寬林業融資渠道,為楚雄州林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注入活力[1]。
一方面,審時度勢,對林業發展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林業的地位及其作用。林業是國家基礎性產業,承擔著森林資源保護及生態環境改善的重任,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為此,應將林業建設作為一項重要項目來抓,各級政府不斷強化領導,構建林業產業建設任期目標管理制,增強自身責任意識,并與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對林業產業建設及其發展提供有效引導[2]。
另一方面,制定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林業產業發展目標、基本發展思路、工作布局及相應的任務與措施,對林業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引導。在此基礎上,還要和生態園林縣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有機銜接,合理制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與林業產業規劃,避免造地的不合理,從而建立完善的林業產業規劃體系,保證其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
3.3.1 積極開展森林產品加工
嚴格遵守“扶大、扶強、做優、外引、內聯”的工作要求,選擇一批規模較大、發展基礎良好、效益水平較高的龍頭企業加強培育。緊密圍繞核桃、油橄欖、野生菌、松香、香料以及木材等林產品加強精深加工發展,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使產業鏈得以延長。如新建2個野生菌加工項目,大力開展野生菌技術改造擴建項目,建立南華老紅山野生菌產業園區,建設集野生菌信息、交易、美食以及加工等于一體的工業發展園區。
3.3.2 加強林業第三產業培育
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載體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森林生態觀光、森林探險、森林休閑度假等特色生態旅游,在楚雄州內建立一批有影響力的森林生態旅游精品景區,對于條件允許的農戶或企業,鼓勵其大力加強對森林莊園以及庭院經濟的發展,積極建立林產品專業市場。
3.3.3 加強招商引資
加快構建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利用好全州的資源,不斷吸引資金、技術、人才及管理經驗支持楚雄州林業產業的發展。鼓勵和引導資金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的企業在全州油橄欖、核桃、野生菌、松香以及觀賞苗木等基地建設上投入資金,投資產品加工,在我州生態旅游、產業園區以及商貿物流等產業建設上不斷注入資金[3,4]。
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加強森林治理,明確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職責,對于非法占用林地、濫砍濫伐等違法行為,堅決予以嚴厲打擊,杜絕毀林開荒行為的出現。加強林地資源保護,使生態與經濟社會走向協調發展道路。不斷加強林地保護與利用規劃,實行林地定額管理,加強用途管制,始終不逾越林地保護紅線[5]。在林地項目的服務和管理上下功夫,保證林地的依法使用,在林木采伐、運輸及加工環節不斷加強管理,在森林采伐限額內嚴格控制采伐總量。同時,還要在源頭上加強預防,在過程中嚴加管理,對造成不利后果的,予以嚴厲懲處,確保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制得以有效落實,守好生態紅線。針對現有保護區進行有效管理,合理劃定重點保護區域,尤其是永武、安楚高速沿線以及金沙江兩岸的百草嶺地區,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體系[6]。
盡力爭取國家及省級部門對楚雄州經濟社會發展項目使用林地的支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林地使用方式與模式探索,協調好保護森林資源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林地定額的使用與管理,做好統籌與協調工作,把握重點,確保民生工程、公益性工程建設項目的林地使用需求得以滿足,為滇中引水工程、楚雄至大姚高速、各級部門規劃的重點項目提供用地保障,并積極做好林地使用申報和審批指導服務。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水平,保證防火責任得以充分落實,不斷加強對野外火源的管理,始終把握“預防為主,防范為上”的工作原則,不斷完善森林火災預防、撲救以及保障體系建設,采用科技防火,間接滅火的原則,使火源管理走向法制化道路,提高隊伍建設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加快防火基礎設施完善,加強森林火災預警監測,提高其應急處置水平,穩步推進森林火災保險,重視森防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強森林火災防控,嚴格控制森林防火轉變火災受災率。加強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管理,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傳入,加快實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提高災害方法能力,構建完善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體系,將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7]。
為了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楚雄州不斷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構建完善的林業資源監測體系,建立森林資源數據庫,科學制定林業產業規劃,實行以林養林的發展策略,實施科技興林戰略,使林區發展走向可持續的道路,從而維護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