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衛星,許 根,方 慶,馬學初,劉金土,王成龍,王 相
(1.浙江省建德市林業局,浙江 建德 311600;2.浙江省建德市林業總場,浙江 建德 311600; 3.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鎮事業服務中心,浙江 建德 311600)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為主要內容的立體復合經營活動。作為21世紀初的新生物,林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之成為林業經濟中新的增長點,它轉變了林業增長方式,符合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可以改善林地生態環境,促進林地資源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林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山區林農收入,幫助山區林農脫貧致富;可以充分利用林下資源,提高土地使用率,緩解當前土地資源日趨緊缺的問題,解決山區部分勞動力就業,鞏固退耕還林和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山區社會和諧穩定,加快林業產業升級和山區新農村建設步伐[1~4]。
建德市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縣級市。也是全省重點林區縣(市)之一,全市土地總面積349.4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78.3萬畝,占總面積的79.8%,有林地面積244.4萬畝。公益林面積123.8868萬畝(其中省級以上100.1668萬畝,杭州市級23.72萬畝),公益林面積占林業用地面積的44.4%。森林蓄積量798萬m3,森林覆蓋率76%。境內生物資源豐富,據查明,有木本種子植物90科700余種,藥用植物700多種,陸行野生動物有26目70科216種,共有44種動植物資源屬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全市以松、杉木為主的用材林基地120萬畝,毛竹20萬畝、香榧2.4萬畝、山核桃(薄殼山核桃)3.25萬畝、油茶4.65萬畝、花卉苗木2.4萬畝,木業企業255 家,2018年,全市林業行業總產值達到44.2 億元。全市有建德林場、新安江林場、壽昌林場三家國有林場,共有山林面積20.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13.31萬畝,占整個林場經營面積的63.9%,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境內有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新安江省級森林公園和杭州綠荷塘古楠木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總面積16.5萬畝[2~5]。
隨著建德市農業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農戶在保持原有林上產品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這一方面可實現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為當地創造新的致富途徑。目前建德市已經形成多種林下經營模式,其中以板栗套種香榧、山核桃套種茶葉、香榧套種茶葉、林+小水果、毛竹林下養殖、林+糧等模式為主。
2.2.1 板栗+香榧模式
以低產板栗基地為基礎,當地政府群眾對山地有效利用開發的積極性高為動力,逐漸形成此種經營改造模式。以乾潭鎮、三都鎮為重點,由于板栗經濟效益下降,同時不少農戶也看到了香榧種植帶來的巨大經濟潛力,從2001年開始在板栗林下種植香榧,采用挖大穴種植香榧、逐年擴穴和挖除板栗樹的方法,實現由低產板栗林經濟有效地過渡改造成香榧林的目標。
2.2.2 林下養殖模式
如楊村橋、航頭、大同、李家、洋溪等鄉鎮,有發展林下經濟的悠遠歷史。早在1978年,楊村橋鎮就開展了林上和林下的復合經營,主要為林上種植毛竹、小水果、桂花樹苗,林下養殖雞、鴨等家禽類。楊村橋鎮許潮林大戶,在柑桔、毛竹林下養雞、養鴨。從2004年開始種植柑桔、毛竹,種植面積約有300多畝。從2010年開始在100畝桔園中養殖雞和鴨,養殖1000多只,養殖成本在6萬元左右,收入穩定在10萬元左右。
2.2.3 林+小水果模式
更樓街道及一些低丘緩坡區域,開展的林業復合經營模式主要為“用材林和經濟林+水果”。林下種植的主要產業是西瓜等水果。更樓鎮石嶺村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種植西瓜,目前全村的種植面積已有400多畝,年產西瓜150萬kg,產值300余萬元。有127戶農戶成了西瓜種植戶。成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2.2.4 香榧+蜜梨模式
香榧是建德市特色產業,其中三都鎮發展較為迅速,成效較為顯著。因香榧生產周期長,見效緩慢,三都鎮開始嘗試“香榧+蜜梨”套種的林下經濟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東方村在香榧基地里套種了萬余棵翠寇蜜梨,“以短養長”,既增加前期收入,提高效益,又有效地利用香榧成苗期間土地資源,優化土壤環境,收效盛好。僅王皮塢自然村在200余畝香榧園里套種的翠冠梨,套種梨樹當年增加250元/畝,畝撫育成本增加70元。第4年開始投產,畝增收1300余元。2017年產梨5萬kg,村民人均增收了500元。同時,隨著香榧開始相繼投產,香榧收購加工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以龍頭企業大庫灣公司為例,2017年銷售收入4000萬余元,同比增長289.10%[6~13]。
2.2.5 林+茶葉模式
林業產業基地與茶葉混交套種,組成長短結合、果葉兼收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林地、空間的資源,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模式中,林的樹種涉及毛竹、山核桃、薄殼山核桃、油茶、香榧等,茶葉以老茶園基地為主,近幾年發展基地以套種白茶為主。如大同鎮鎮源村油茶專業合作社2009年種植油茶良種基地55畝,同年在基地里套種了白茶,當年畝增成本900元,后三年畝增成本200元。2015年白茶收入3.6萬元,2016年白茶收入達8萬余元,2017年白茶收入達15萬余元,收茶籽1218 kg,產茶油319 kg,產值22982元。油茶基地也已進入初產期,取得了明顯的效益。
林下經濟開發過程中,為了獲得便利的生產和種植條件,經營則采用全林割灌除草、全墾等方式。一方面,對生物多樣性等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導致林下植被稀疏,水土保持等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林下養殖養雞等動物每畝分布量過高,再加上對地表植被破壞大,遇到暴雨等氣候時,雞糞和泥土等被沖刷流入附近水體溪流,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源等環境污染。
大部分山區林農對簡單的種植等林業作業比較擅長,但是對藥材種植、畜禽養殖等技術掌握比較欠缺,林下經濟是一種復合經濟,只要掌握綜合的技術,才能科學發展。因此,大部分林農對于發展林業經濟的專業技術欠缺是一個普遍現象。同時,作為現代林業的一部分,林下經濟的標準化生產程度、區域化布局規劃、品牌建設、科技研發等現代科技的含量相對滯后。在調查中,只有少部分案例戶在幾年前參加過培訓,近3年都沒有參加過培訓或受過指導。很多農戶仍然執著于自己傳統的經營經驗,不愿意接納新技術,表示不需要任何指導,自己完全可以勝任種植。
由于在經濟、信息和技術資源等方面比較落后,目前林農大部分還是以獨立經營,小打小鬧為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不能及時滿足市場需求,市場競爭優勢差。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大部分林農由于缺乏銷售渠道,只能銷售給中間商或自己到銷售市場零售,經濟效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在企業、中間商的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往往林農只能處于利潤鏈的下游。
根據本文的分析和主要結論,發現當前林農發展林業生產和林下經濟缺少相關主管部門的帶動,造成林農在發展模式定位、林下產品生產及銷售、技術環節等多方面的問題難以解決。為了更好地推動林下經濟的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制定合理的戰略布局是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首要條件。隨著林下經濟在各地林區的迅速發展,很多林區開始紛紛效仿其他地區成功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卻忽視了本地的林業資源、氣候條件及風俗習慣等。不同林產品的市場需求度差異很大,如何準確地把握市場信息,了解市場需求,結合當地林業資源因地制宜的選擇合適的林下經濟經營模式至關重要。在這方面,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從全局出發,制定合理的戰略布局,保證林業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從而降低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的風險,提高林農經濟收益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同時,針對建德市缺少森林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問題,利用建德所具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旅游品牌與宣傳機制,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將農家樂、休閑觀光等形式與林業生產結合起來,立體化開發林業資源,促進農民增收。
在確定林下經濟經營思路和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切實解決林下經濟的資金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林農發展林下經濟需要投入大量的啟動資金。在發展準備期和前期,需要購置種苗、建設基礎設施,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 而農戶自身的經濟實力往往很難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出臺穩定的財政投入支持政策,拓寬林下經濟發展的資金渠道,切實解決林農面臨的資金問題對于提高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至關重要。首先,政府應出資完成林下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減輕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負擔;其次,可以與地方銀行合作,借助林權證抵押貸款制度,制定便捷的資金借貸政策,降低門檻,保證林農可以順利地獲得林下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最后,積極發揮農村金融的融資平臺作用,為林農提供不同額度的資金需求。通過為林農提供資金支持,減輕林農發展林業生產的負擔,提高林農參與的積極性。
針對在農戶林下經濟經營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 針對林林模式提倡使用復合肥和林地草灌木再生,嚴格控制除草劑等農藥施用,研究林下經營的生態化經營模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特別是飲用水的安全。針對林下養殖,則開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利用養殖廢棄物的模式,完善干糞堆放池、沼氣(沉淀)池、生物凈化池(簡稱“三池”)的配套建設,也可以將糞便經發酵后作為有機肥出售給當地農民種茶、種果、養魚,大大提升了當地農產品的品質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