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暴發以來,目前仍在全球300多個國家和地區肆掠,感染人數已超過700萬人,是全球高度關注和面對的嚴峻挑戰[1]。我國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臨床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目前可控、可防、可治。作為科技信息交流與傳播載體的醫學期刊,《中華創傷骨科雜志》(ISSN1671-7600,CN11-5530/R)敏感地意識到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利用專業平臺優勢對COVID-19進行深度報道。于是,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的COVID-19疫情專欄的號召發布之前,我們已緊急聯系、快速約稿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骨科醫務工作者,廣泛征集組稿了8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骨科”重點刊專題論文快速發表于2020年第2期,還邀請到中國工程院張英澤院士撰寫了述評,為阻擊疫情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承擔了雜志的學術擔當。同時,在雜志首創的大型人文社科欄目“骨科新視點”連載了8個版面的抗“疫”一線紀實,踐行了雜志的人文關懷。由于紙質版雜志的滯后性,在經過嚴格審理和編輯處理后,我們將稿件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聯合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建立上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進行了優先網絡發布,同時在雜志的微信公眾平臺上同步更新[2]。筆者擬總結此次疫情專欄組稿實踐的經驗體會,以期與各位同仁進行交流,更好地為科研成果傳承助力。
2019年2月,我國COVID-19疫情逐步蔓延,湖北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全國各地的醫療隊源源不斷地馳援湖北,精銳出戰,同心抗“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醫學期刊編輯雖不能像一線醫護人員那樣奮戰在臨床一線,但我們也可以依托自身學術平臺積極發布疫情有關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以期囿于國內外專業同行及時了解疾病的特征和疫情防控進展,改進臨床防控措施。這既是醫藥衛生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也是提高雜志影響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契機。
自創刊伊始,《中華創傷骨科雜志》雜志始終秉承“質量至上、創新辦刊、共筑品牌、社會責任”之辦刊理念。使命感促使我們意識到投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是雜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通過這次針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我們認識到醫學期刊應密切關注專業領域內的臨床和科研動態,保持與臨床一線工作者的緊密聯系,把科研工作中的一手研究成果、臨床經驗、治療難點問題及時發布,同樣會在新聞報道中踐行應有的學術擔當,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做好“逆行者”的同行人。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的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在COVID-19暴發前期,敏銳地察覺到疫情嚴重性,緊急協調各相關部門,高效、高質量地搭建了專題學術交流平臺,即中華醫學期刊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專欄”(http://medjournals.cn)供科技人員發布科研成果論文、實驗數據、臨床病例和研究進展,同時鼓勵大家發表觀點、積極討論、展開述評。截至2020年6月11日,已有127種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與COVID-19專欄稿件的組織,論文總數1 050篇,總閱讀數315.82萬次(不包括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平臺)。為COVID-19防控提供學術支撐。1月30日,《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編輯部在雜志社征文號召發布之前就緊急召開了內部視頻會議,商定了約稿專家、快速組織學術論文、策劃版面調整、利用好微信公眾平臺和雜志官方網站等。
醫學期刊有別于其他媒體的專業優勢之一在于擁有龐大的編委群和審稿專家團隊,他們都是相關專業的權威專家和醫務工作者,往往是站在抗“疫”一線的先鋒部隊,擁有最新鮮的一手資訊和材料。雜志編輯部通過電話、微信、郵箱、視頻會議等各種方式溝通聯絡一線工作者,研究專欄選題方向,提出約稿計劃。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主要以骨科、創傷外科及相關學科的臨床和科研人員為讀者對象。在COVID-19疫情期間,多省市實施了嚴格的管控措施,限制人員流動,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降低了高能量損傷導致骨折的風險,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是低能量損傷患者來醫院就診。這些急診骨折患者中有可能存在病毒攜帶者或無癥狀感染者,如何在常規的診療方式中結合COVID-19的防控,有效地處理骨科急癥是創傷骨科醫師面臨的兩難挑戰。急讀者之所需,于是我們緊急聯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英澤院士牽頭,請他組織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外固定與肢體重建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創傷專家委員會專家組3個權威學術組織成員緊扣目前COVID-19疫情背景下急診創傷救治的嚴峻形勢,基于當前國家抗擊COVID-19的相關診療標準和公告,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骨科急癥處理原則的專家共識”[3]。雜志編輯們連夜聯系并將初稿群發郵件給專家組所有成員審稿,并快速在2天內收集到審稿意見,再立即返回請作者修改。為了保證稿件的學術質量,雜志還聯系了正在湖北馳援抗“疫”最前沿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姜保國院長審稿。最終,經過3次反復修改打磨,該共識在1周內成型。由于雜志為月刊,時效性限制較大,為了能將該共識信息及時傳達給一線醫務工作者,我們充分利用中華醫學期刊網中優先網絡預出版的優勢,2020年2月15日先進行了網絡在線刊發,并同步發布在雜志的微信公眾平臺。該共識結合骨科急癥患者的需求,從醫務工作者和患者角度出發,制定了具體的防護措施、骨科急癥處理原則,在有效防止疫情播散的前提下,確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療。與此同時,我們聯絡了湖北戰“疫”一線COVID-19定點收治單位的骨科專家,約請1篇針對疫情期間骨盆、髖臼骨折的診治的專家共識。在重視COVID-19防治的同時,也應重視骨盆、髖臼骨折的這類臨床上處理非常棘手的嚴重骨折傷,因為若不及時處理,發展陳舊性骨折后會大大增加手術難度,影響患者預后。雜志緊急聯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分會骨盆髖臼損傷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學組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脊柱損傷與功能重建學組的專家,他們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4],結合肺炎防治和創傷救治相關診療指南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骨盆髖臼骨折診療專家共識”[5]。與此同時,如何實施各類骨折圍手術對患者的隔離篩查和防護措施也是創傷骨科醫生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標準下不斷摸索中完善。5篇臨床處理和研究文獻分享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對一線工作者有一定的專科處理臨床實用意義。
共識和文獻發布后,我們接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贊賞這個選題正好切合了他們目前的臨床工作和研究需要,還詢問和催促我們盡快告知紙質版發布時間、具體頁碼和DOI號,他們需要引用作為參考文獻。截至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骨科急癥處理原則的專家共識》這篇文章在雜志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的閱讀轉發量超1.1萬人次。
醫學期刊的社會功能不應只停留在醫學成果的記載、學術探討、醫療信息的傳播上,理應體現更多的媒體功能,凸顯人文情懷。突發事件的搏擊和社會的需要為雜志敲響警鐘,也提供了絕佳的發展契機。醫學期刊要善于把握機遇,摒棄唯專業至上論,強化期刊人文情懷的意識。《中華創傷骨科雜志》雜志勇于創新、敢于實踐,開業界先河于2007年始重點推出了每期的固定大型人文類專欄——《骨科新視點》,出刊158期以來,通過“骨科會客室、特別報道、醫生家庭、醫生咖啡吧等”非學術欄目,極大地增強了學術期刊的可讀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成為了醫學期刊實現多元化社會功能的排頭兵,得到了中華醫學會領導的首肯和廣大讀者朋友的喜愛與推崇,充分發揮了期刊的多元化社會功能[6]。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汶川地震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就積極策劃了“抗震救災,骨科醫生在行動”專題,將骨科醫生“尚德尚醫、不畏艱險、大醫大義”的人文精神精神進行了積極正面宣傳。積累了之前的工作經驗,2020年2期COVID-19抗“疫”一線紀實欄目的組稿和編排順暢很多。我們緊急聯絡了抗“疫”一線醫療隊,包括6家馳援湖北的三甲醫院,他們從前線發回的工作報告及現場紀實,直擊“疫”線,聚焦了英雄馳援武漢的現場情況。同時,抗“疫”報道一家積極捐贈抗“疫”物資的骨科產品企業負責人專訪,他們也在未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2020年3期和4期也連續刊登了2篇請纓奔赴抗“疫”前線的醫務人員的戰“疫”日記。這些欄目不僅是對這些“逆行者”的勇敢和付出給予肯定和鼓勵,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讓廣大讀者見識醫生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另一面。筆者認為,醫學期刊的人文關懷不僅不會降低雜志的學術公信力,反而會體現創新辦刊思維,彰顯了文化內涵,提升了社會價值,擴大了影響力,傳播了更多正能量。
彰顯醫學期刊人文關懷的另一個舉措還有免費開放相關文獻的閱讀權限。COVID-19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尚有很多未知,大樣本量多樣化典型病例是寶貴的學術資源,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也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典型病例”征集活動,鼓勵醫務工作者將救治COVID-19的經典案例投稿至中國臨床案例成果數據庫,同時建立了快速審稿綠色通道,盡快進行網絡優先發布,向醫務人員和大眾免費開放病例庫,方便疫情一線醫務人員及時的檢索和參考[2]。《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也如很多醫學期刊一樣,觸電“免費”,將所有通過審理和編輯修訂的COVID-19相關文章和報道同步發布到雜志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并轉發到朋友圈。截止目前,所有COVID-19疫情文獻閱讀和轉發超5.9萬余次,單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骨科急癥處理原則的專家共識”最大閱讀量達1.1萬余人次。
傳統醫學期刊有別于報紙和新媒體,受制于刊期固定、版面有限、學術質量要求高,臨床治療經驗和研究成果的轉化也需要一定時間,并不能第一時間發布有價值的信息[7]。正常情況下,醫學論文要經歷較為漫長的三審三校程序才能見刊,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COVID-19疫情,在保證學術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是把握首發權的剛需先機。《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由于打破常規,既有學術欄目又有人文類欄目,對于稿件形式不拘一格,既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COVID-19專欄組稿,也廣泛征集各類體裁的抗“疫”紀實。同時,利用好雜志的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將來稿審閱、處理后優先發布在網絡和移動客戶端,與傳統紙質出版順利融合。此舉了充分體現了本刊的多元化社會功能,既凸顯了主題效果,又通過不同的載體形式更好服務疫情的主題內容。
COVID-19疫情專欄組稿計劃開始實施時,原定2期刊登的重點刊文章已進入“校樣”階段,新專題組稿打亂了原工作流程。為此,我們及時協調,重新調整版面,所有稿件都先為疫情讓路。為保證論文快速高質量見刊,考慮到作者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初稿,而臨床工作的繁忙,《中華創傷骨科雜志》的編輯們幫助作者查找相關的文獻供參考,盡可能協助做一些文字和格式方面的工作等。同時,編輯們全天24小時隨時準備好接收和初審作者的投稿,盡可能當天提出初審意見。同時,為了保證快速專家外審稿,我們還在確定約稿主題之后,提前聯系審稿人,確保初稿成型后第一時間得到外審專家的審理,不留任何一段時間空白。編輯們和審稿專家們積極的審理態度也鼓舞了作者修改稿件的積極性,切實提高了改稿效率和論文水平[8]。在稿件錄用以后,《中華創傷骨科雜志》采用快速出版模式,協助作者簽署版權協議,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將稿件發布在期刊的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此次出版的第1篇與疫情相關的文章從收稿到全文在線發表僅用了1周。后續我們也采用一樣的審稿處理流程,高效率、高質量地出版了其他主題論文。
我們體會到,面對突發事件時,需要具備良好的隨機應變能力,才能迅速協調、有序開展工作安排。COVID-19疫情專欄組稿的順利開展都得益于雜志連續幾年來每年6期的“重點刊”組稿計劃,積累了豐富的組稿經驗,也適應了各種緊急組稿狀況;另外,還得益于雜志的平時積累的龐大編委群和審稿團隊,納入的都是全國各省市市創傷骨科領域帶頭人或優秀專家,編輯們平時與專家們都有保持密切的溝通,相互信任,此次專家們的配合也是疫情專欄組稿文章質量與時效的基礎保證。
目前國內外COVID-19主題論文越來越多,單就骨科和創傷外科領域而言,不乏學術質量高的論文在其他雜志陸續發布[9]。目前,我們收到的COVID-19疫情稿件也逐漸增多,然而選題較多重復。《中華創傷骨科雜志》始終秉承“質量至上”的宗旨,踐行學術論文的新穎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標準,不為蹭熱點而盲目接收文章。截至6月1日,編輯部組稿和自由投稿COVID-19疫情專題文章共35篇。經過“綠色通道”快速審稿程序審定可發表16篇,退稿19篇,保證了期刊的學術質量,踐行了傳播和記載前沿臨床科研成果的學術擔當。同時,在微信公眾和“骨科新視點”欄目共刊載了38篇疫情相關的抗“疫”一線紀實、抗“疫”日記和戰“疫”報道及詩歌等,通過雜志對“逆行者”們的人文關懷展現人性光輝。
我們體會到,即便明確了組稿主題和方向,仍會面臨諸如約稿對象一時無法完成撰寫任務、作者不同意審稿專家意見、投稿不符合專欄要求等較為棘手的問題。但是,我們廣泛聽取各位專家及作者的建設性意見,匯總問題綜合分析,各個擊破,及時調整策略;同時,利用中華醫學會和南方醫院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平臺優勢資源,在抗“疫”前線的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反復與作者溝通稿件框架和打磨稿件細節,最終篩查出一批高質量稿件,包括2篇具有學術導向作用的共識,3篇典型病例個人報道和5篇臨床防控治療原則和6篇臨床實踐經驗探討等。
COVID-19主題論文有較強的時效性,尤其是相關臨床和科研成果更需要爭取到首發權,這不僅需要作者的配合,還需要審稿專家的支持,才能短時間內完成初稿、審稿和修訂。因此,有一眾優秀的中青年讀者和作者群,有一支高效率的編委隊伍,是對醫學科研動態快速反應的基礎,也是雜志高效率順利組稿的保障。
我們體會,儲備作者資源、擴大編委隊伍是雜志開展緊急組稿的堅實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平時積極主動與本專業領域的中青年醫師和專家的溝通和互動。資源優秀人才儲備和豐富應該是一項可持續發展、常備不懈的策略[7]。此次COVID-19專欄組稿有賴于雜志各編委的牽頭,他們利用各自的學術影響力和廣泛的學術人脈快速遴選和組織了撰稿作者和審稿專家。此外,《中華創傷骨科雜志》近年來連續舉辦了5屆優秀論文和經典病例大賽和8屆千人規模的國際創傷骨科高峰論壇,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參會人員,這就必然產生更大的凝聚力。《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也是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8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及他引率也逐年攀升。雜志無論是學術內容還是人文內容,對國內外讀者、作者都有巨大吸引力。因此,雜志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者和讀者資源,同時也擴大了我們的編委隊伍和審稿專家的遴選人才,編輯部每年的收稿量不斷提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同時,雜志編輯平時在工作中也與各編委和審稿專家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
COVID-19疫情來勢洶洶,醫學期刊工作者也應責無旁貸地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醫學期刊充分應用學術平臺優勢和數字出版的優勢及時發布科研成果,不僅可以提升雜志影響力,也是發揮雜志學術擔當的社會功能。同時,通過創新辦刊模式,如增加“骨科新視點”人文欄目,宣揚醫務工作者的英雄事跡和工作體會也是體現醫學期刊人文關懷的契機。疾病誠然可怕,但與疾病的斗爭中,我們從未放棄過努力。人類終將戰勝COVID-19,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場防治戰“疫”中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堅守好自己的崗位,相信我們終將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