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引進版圖書在國內圖書市場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引進版圖書種類豐富而且不乏新奇之作,對我國圖書市場的影響很大。這些外來的“和尚”激發了國內讀者的強烈閱讀興趣,并彌補了原創圖書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激勵作者創作出內容更加豐富的圖書[1]。隨著國內手工愛好者不斷增多,引進版權的手工圖書也人氣漸漲。手工圖書包括編織、拼布、紙藝(折紙剪紙)、刺繡、羊毛氈、串珠、黏土、皮革等門類。編輯在審稿時發現,這些圖書的譯文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不乏共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譯文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圖書的成敗。高水平的譯者可以最大程度還原作品原貌,使讀者在閱讀譯作時就像在閱讀原作,而閱讀蹩腳的譯文猶如咽下糟糠,不僅浪費了出版資源,還損壞了引進版圖書市場的整體形象[2]。書名是作品的窗口,是作者創作的結晶,讀者可以從書名中窺見圖書的主題和內容。書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引進版圖書的成敗。直譯過來的書名固然可以備用,但編輯不必亦步亦趨地選擇直譯,一味追求忠實于原文。編輯在擬定引進版圖書書名時,可以多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書名是否符合手工圖書的市場風格和讀者期待?書名的長度和表達方式易于理解嗎?是否朗朗上口?能否反映出圖書的主題和特色?[3]
《此刻四季花開》是一本花朵主題的紙雕書,譯者在翻譯書名時,直譯為《花朵紙雕(花の切り絵)》,這顯然是缺乏美感的。在出版時,定名為《此刻四季花開》。“刻”是雙關,有“雕刻”的意思;“四季花開”意指書中講了不同季節的花朵紙雕作品。這樣的書名,即反應出圖書的主題,又具有美感。出版7年重印27次的《名家經典編織花樣1000》,初稿翻譯的書名為《編織花樣1000(模様編み1000)》。如果沒有根據內容加上“名家經典”四個字,這本書的銷量無疑會大打折扣。
在當今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書名對作品的銷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書名對整個作品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它的價值不容忽視。
近代著名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中講道:“譯事三難:信、達、雅。”信,是指譯文準確,不隨意增減;達,是指譯文流暢,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雅,是指語言得體,行文優雅。現在,“信、達、雅”已經成為行業通用的譯文衡量標準。對譯文翻譯的要準確、不隨意增減、不歪曲事實,不局限于原文的形式,要通俗易懂,選詞得當。
在審讀《此刻四季花開》譯文時,作品名稱中出現了“花和絲帶的紙雕”“菊花花環”“刀叉用具底座”“秋花壁掛”“松竹梅擺臺”的表述。雖然翻譯正確,但過于直白,且毫無美感。仔細斟酌之后,依次改為“花環之戀吊飾”“重陽金菊花環”(文中提及九九重陽)、“醉美‘食‘光”、“五谷豐登吊飾”(作品主體是麥穗、果實等,給人豐收的感覺)、“歲寒三友擺臺”,提高了語言的美感。
圖書翻譯質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圖書的翻譯質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讀者對一個品牌、一家出版單位的信任度[4]。一名優秀的譯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優秀的外語水平和中文功底。但出版社很難找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專業譯者。在圖書正式翻譯之前,出版社可以選擇幾名名譯者進行試譯。試譯時,選擇語法構成相對復雜、信息量較大的文本,以此來考查譯者的真實水平,避免濫竽充數。翻譯時,要求遣詞造句恰當,行文流暢[5]。嚴復為確立讀者認可的翻譯文體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更有“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的名言。連翻譯家都會為一個單詞的譯法思考很久,何況普通譯者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編輯工作者的案頭需要備齊一些常用的工具書,例如《辭海》《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等。同時,還要利用好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創辦的術語知識服務平臺“術語在線”(termonline.cn)。“術語在線”聚合了由全國科技名詞委權威發布的名詞數據庫以及各種權威的工具書數據庫等資源,共有50萬余條規范術語,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120個學科領域。
手工圖書的譯者,一定要特別熟悉所翻譯的領域,比如一本刺繡書的翻譯,如果絲毫不了解刺繡,很難想象如何準確無誤地完成翻譯。在審讀《唯美手編5》時,“下擺的前后差”應為“前短后長的下擺”,“鉤3針鎖針起立針”應為“立織3針鎖針”,“平針編織”應為“下針編織”;在《手縫皮革技法圣經》中,“襯墊兒皮”應為“襯革”,“青棒”應為“磨刀膏”,“研磨油”應為“機油”,“平行縫合”應為“平針縫”,“雞眼環”應為“氣眼扣”。譯者可以關注“手工圖書百花園”等相關公眾號,或者去“玩美手工”等相關網站查閱不同手工領域的資料。
國務院曾明確批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地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該遵照使用[6]。如果是專業性內容較強的圖書,比如醫學、生物、計算機等,一定要注意專業術語的表述是否規范。專業術語一般由譯者把關,編輯也應多方查找相關資料,保證術語翻譯符合規范。
譯者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譯文質量的好壞。一名合格的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中文功底和優秀的外語水平,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然而,很多譯者對待翻譯的態度不夠嚴謹,經常出現錯譯、漏譯甚至擅自改譯的現象,還有譯者為了能在交稿日期內完成任務而采用機器翻譯,嚴重缺乏職業道德。
引進版圖書的編校人員最好具備一定外文基礎,以識別譯文中的錯誤。《此刻四季花開》的初稿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裝飾性,它們代表著人們的美好心愿”,看起來似乎沒有大問題,比對原文后發現,這純粹是譯者胡謅。日語原文為“多産のウサギは繁栄を意味し、卵と並ぶイースターのシンボルです”,意思是“生育力旺盛的兔子象征著子孫興旺,和彩蛋同為復活節的象征。”
引進版圖書的編輯出版不限于語言的切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涉及風俗、傳統、歷史、地理、宗教、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同樣在《此刻四季花開》書中,關于耶穌的敘述,“耶穌頂在十字架上行刑時遮蓋用的刺灌木的花冠”,不知所云。“遮蓋”在日語“かぶった”是個多義詞,此處的意思應該是“戴”,“刺灌木的花冠”是直譯,通用譯法是“荊棘冠”。所以原文的意思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行刑時頭上戴著荊棘冠”。
譯者一定要對翻譯對象有充分的了解,一旦承擔了翻譯工作,就應該全力以赴,不能用“大意了”“時間太緊”等給錯漏百出的譯文找借口。翻譯過程中遇見困難,要積極查閱資料或者向相關專業人員請教,切不可蒙混過關。
通過加工、潤色、優化等方法對決定采用的書稿進行技術、內容、形式上的加工,使其達到出版水平,編輯的這種行為稱為改稿。陳仁風認為:可改可不改者不改;不可妄改,歪曲作者本意;不能捉刀代筆,替作者立意。這突出了改稿的實質工作應該圍繞書稿原作者,不可“越位”,也絕不能“缺位”。堅持改必有據的原則,力求改動精準,避免擅自揣摩、憑空更改。這就是編輯改稿工作的實質。
引進版圖書編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選擇能夠勝任的編校人員。外版圖書由于多了一道翻譯工序,編校過程中會涉及譯文與原文的對照問題,因此編校過程更加復雜。一些編輯對待譯文視同己出,逐句逐句比對原文,務求準確無誤;一些編輯認為,編輯可以按照對待原創圖書的態度對待引進版圖書,譯文是否正確、流暢,應當交給譯者本人負責[7]。改稿時,編輯應當尊重譯者,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翻譯風格和表達習慣可以在不影響譯文風格的基礎上可以對字、詞、句進行合理修改;對于譯稿中疏漏、差錯之處,則可以大膽修改。另有,有些內容還要進行本土化處理。比如,《此刻四季花開》一書中,在描述復寫紙時提及“可在100日元商店中購買到”,可以將其處理為“可在普通商店中購買到”。另外,有些圖表是按照日語假名順序排列的,應該按照漢語拼音順序重新排序。
止庵先生曾經指出,編輯改稿可以分為三種:改錯為對,改對為對,改對為錯。其一為職司所系,其二系多此一舉,其三乃大忌。要避免“改對為錯”,編輯要掌握豐富、全面的知識,做到“胸中有丘壑”,同時要勤于查找資料,在改稿時細致、用心,做到改必有據,有時甚至需要查找不同來源的依據提供支持。止庵先生所說的第二種情形“改對為對”要求編輯在改稿時要克制。“改對為對”的內容盡量不要修改,以免增加工作量,同時會影響譯文的風格,甚至還會引起譯者不滿。
譯者翻譯的稿件質量參差不齊,進行編校加工后才能夠達到出版的要求。在審讀譯稿時,除了注意修改錯別字、語法錯誤、標點符號錯誤等,還要與原文進行仔細核對。最重要的一點,編輯在審稿過程中要留意圖書是否包含敏感內容,確保圖書內容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比如不能將臺灣稱為“福摩薩”,不能將釣魚島及其周圍島礁稱為“尖閣群島”,不能將東北地區稱為“滿洲”,等等。特別要指出的是,編輯一定要熟知需要報新聞出版署備案的十五類重大選題。未經備案,不得出版發行。
手工圖書中也會隱藏一些政治問題,需要我們慧眼去識別。比如在《毛線球34》的初稿中,在“世界手工新聞”欄目中,將臺灣省作為一個國家和芬蘭并列,分裂了祖國的統一。
避免政治差錯,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明確的政治意識、政策觀念,保持應有的職業敏感性。
2)了解相關文件的規定,熟知出版管理法律法規。
3)嚴格履行三審三校制度,遵守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的送審規定。
4)必要時需要做一定的技術處理。在審稿時,遇到任何在政治性上欠妥的情況,均應根據相關政策要求酌情作改編、刪節、隱去等技術處理。
5)注意用語規范。凡涉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國內外時事以及重要史實史評等內容,均有可能遇到敏感問題,須特別注意用語規范。
引進出版優秀的手工圖書,不僅需要優秀譯者,更需要優秀的編輯對譯稿質量進行把關。編輯改稿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文稿質量,使之適用于社會傳播,并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一般來說,譯者有自己的翻譯風格和語言表述習慣,編輯改稿必須從譯文本身出發,合理修改,尊重譯者的翻譯風格。引進版圖書的編輯不僅要審讀錯別字、標點符號、圖文版式等,還需要比對原文查找譯文中是否存在漏譯和改譯的現象。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出版社都沒有配備專業的外文編輯,他們借口譯者文責自負,放棄對譯文質量把關[8]。
現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優秀受手工圖書陸續被引進出版。提升引進版圖書的出版質量,不僅能夠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還能為中國培養大批優秀的手工匠人。這不僅需要出版社和譯者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機構和行業協會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快制定相對完善的翻譯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做到翻譯圖書質量評估有據可依,為國內圖書市場的蓬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