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是指與畫面相配合的除人聲、解說和音樂以外的聲音。音響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加畫面的真實感,擴大畫面的表現力[1]。在影視劇作品中,我們常??梢月牭接曷?、雷聲等自然界擁有的聲音;也會聽到汽車馬達、機器運作等生活壞境中的聲音,這些聲音統稱為音響效果。根據聲音出現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主觀類效果性音響”和“客觀類效果性音響”兩個部分。
“主觀”屬于自我意識方面(跟“客觀”相對);不依據實際情況,單憑自己的偏見(跟“客觀”相對)。
主觀類效果性音響通常表現為人物內心的情緒描寫,具有多種表現功能。它隨創作者構思理念的變化而變化,具有不確定和多變的特性,然而正是這種特性使它總是充滿神秘及挑戰。
為使影片更加生動逼真,錄音師常會刻意強調某種聲音,并為這種聲音做造型處理,以獲得符合影片需要的聲音形象[2]。這些聲音多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錄音師通過自己對影片風格的界定和主旨的理解后,腦海中會產生一系列聲音畫面,經過嚴密篩選和提煉后,對這些聲音進行藝術構思和分類處理,最終設計完成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效果音響。
首先,主觀類效果性音響充分展示了影片的創作風格,能有效地烘托影片氣氛,營造敘事環境,奠定整體感情基調。如在蘇聯戰爭電影《攻克柏林》中,影片開始不久,煉鋼勞模安德烈和女教師在田野里歡愉時,突然出現飛機轟炸的聲音,影片通過爆炸的音響告訴觀眾,戰爭開始了,平靜的生活結束了,影片的整體風格就此敲定。
其次,主觀類效果性音響能較好地調節影片節奏,豐富時空層次,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直接影響觀眾情緒[5]。電影是以視覺為主的視聽藝術,它是一個三維畫面,而聲音的出現,使影視時間“物化”出新的四維——時間維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影層次更加豐滿,擴展了畫面容量,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畫外空間。比如畫外音的運用,畫外音是指畫面上人們看不到聲源的聲音,它是影視結構藝術中一個獨特的表現手法。例如環境音,大自然的鳥叫聲、風聲等,以及畫外人物對畫內人物的吶喊聲,或者是看不見的留聲機傳出的音樂聲,等等。畫面外,是人們看不到的但又真實存在的客觀世界,在不影響電影主要表現畫面的同時,又需要發揮人們的想象力,給予影片更多開放性發展,這里使用畫外音可謂恰到好處。既不會直接呈現結果,給人以過于淺顯沒有懸念的感覺,也不會使人產生疑慮,導致影片晦澀難懂,因為畫面沒有給到的結果,聲音給出了,并且給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來源于不同觀眾的不同內心世界。
最后,主觀類效果性音響具有較強的藝術渲染效果,可賦予影片生動鮮活的表現力,增加其沖擊力,一定程度上起到深化主題、揭露主旨的作用。例如劇情內聲音和非劇情聲音的運用。劇情內聲音的使用一般不易被觀眾察覺,會本能地認為是電影劇情中的聲音或是劇情需要。例如,在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前一秒節奏還十分緊湊密集,下一秒就突然靜止或出現真空狀態。這其實是以影片中人物情感為主觀意愿設計的音響效果,并不屬于真實的客觀世界,也不屬于影片當下所處情境下音源發出的聲音,這種處理讓影片更有代入感,使觀眾更能以第一視角感受當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非劇情聲音指的是在影片中,人物聽不到的聲音,也就是故事空間之外的聲源發出的聲音。一般常見于在特定的環境下,把不屬于這個環境的、意料之外的、卻又充滿情感色彩的聲音加入到這個環境中去[4]。例如,在深夜的辦公室,四下無人,只有時鐘的滴答聲伴隨著忙碌的主人公,這時他終于完成了一年到頭繁重的工作,這里就可以加入煙花綻放的聲音,或者大自然的鳥叫聲和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表示壓抑心中已久的情緒終于得到抒發,此時的愉悅心情不言而喻。雖然沒有真實的存在于那個情境中,但內心已得到釋放,已然身臨其境。這種本不該出現在畫面中的聲音,就屬于非劇情聲音,而這種反差的刺激則可以主觀地引導觀眾至視覺之外的事情上,增強藝術渲染效果。
著名的音效大師Ben Buntt說過,我們每一個人的腦中都帶著一本情感的詞典,某種感情就聯系著某種聲音。
這就是主觀意識的體現。例如:當人物處于興奮狀態時,泉水流淌的叮咚聲或小鳥歡快的鳴叫聲都可以與這種愉悅的情感相聯系;相反的,當人物處于哀傷狀態時,秋風吹過的呼呼聲或樹枝搖曳的沙沙聲都可以與這種悲涼的情感相聯系。
當然,客觀的效果音響通過主觀性運用也可以達到不一樣的表達效果。我們仍以上面的人物情緒狀態為例,當人物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時,大聲量級的笑聲可以使其心情更加暢快;而相反的情緒狀態下,這種笑聲則演變為刺耳的噪聲,甚至可以理解為嘲諷和折磨。
從這里可以看出,效果音響的主觀性運用是一個發揮自主創造力的過程,它為錄音師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思維空間,任何事物任何音響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只要你認為它們能夠配合影片場景的需求或是情緒氛圍的需要。在此過程中,錄音師對影片聲音的認知和對音響特征的把握將直接影響電影最終的表達效果,可見錄音師本身所具備的藝術修養和對電影的深刻讀解是實現聲音創新的關鍵所在。此外,錄音師也須具備一定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
下面,主要根據以下三種常見的處理手法來具體討論主觀類效果性音響在電影中是怎樣運用的。
電影中所需的效果音響并不都存在于這個客觀世界,即便存在,有時為達到特殊的藝術渲染效果,也會對原有聲音進行制作加工。錄音師通過發掘影片人物的特質,對他們進行藝術構思和設計,從而賦予他們明確的聲音形象。
例如:《暮光之城》(Twilight)(2008)中對于吸血鬼聲音的處理。吸血鬼是非客觀存在的生物,所以不可能直接采集到聲音。錄音師的任務就是對他的特征進行剖析理解,模擬出符合他特質的聲音,以強調他的特殊性存在。我們知道,聲音的主要特征有音調、音色、響度三點。吸血鬼是介于人與獸之間的形象,想要獲得這種特殊性音響首先要從這三方面入手。音色在某種意義上就如同人的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不可改變的,所以我們姑且不作討論。音調的高低決定于發聲體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沉悶的低頻聲會令人內心緊張,常常意味著潛在威脅或其他不安定因素,而吸血鬼是不同于常人且危險性極大的生物,他們給人的感覺是極度恐懼和不可靠近,比野獸還要來的兇猛。據了解,《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中恐龍的聲音是由企鵝和小象的吼聲合成的。由此想到,吸血鬼的聲音也可以仿照這種做法。真實動物的聲音仍為主要聲源,采集并收錄一些,在制作過程中提升它的低頻頻段,并增強響度,這樣的夸張化處理很容易就聯想到怪獸咆哮的畫面。但是吸血鬼又非真正意義上的動物,他們同時具備人類的氣質,有思想,有感情,所以在節奏和速度上的控制也很重要。
法國導演Jean Cocteau曾在他的影片中故意將音樂用到不恰當的場景上,卻發現聲音元素之間產生了新的可能性??梢姡蚱瞥R幰繇懸苍S能夠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美國電影《Rush》(1991)中描繪毒販的音響效果。影片中,錄音師用很怪異的效果音響對毒販進行了詮釋,乍看上去十分混亂,根本無規律可循,但結合到Jean的理論,不難看出,這種凌亂無序的音響其實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用在這里相當巧妙。一般人在吸食毒品之后通常都無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影片中展現給我們的正是這種情形:毒販精神狀態游離,眼神空洞,整個人懶散而拖沓。這里需要的是一個異于周圍環境的音響,就如同毒販此刻置身于四維空間一樣,他活在他臆想的世界里,這個時空是任何人都觸及不到的。如果用正常音樂為影片鋪墊,那么無論音樂舒緩或激昂,都無法恰當地表現那種氛圍,再復雜的音樂放在這里都略顯平庸。若嘗試打破原有音樂,重新采樣,然后排列成無序片段,這樣縮混出的音響雖然很難想象,但正好符合這個異時空的特殊形象。演員的表演固然重要,但不得不承認,出色的效果音響著實為影片加分不少,它使我們看到活生生的人仿佛被抽空了靈魂,無目的地到處游蕩,不知所謂卻又痛苦地存在著。到這里,影片的主題得到升華,電影藝術的魅力也由此展現。
我們可以把這種理念運用到實驗短片上,其表現力一定遠勝于理性音響。首先,挑選一些聲音元素或樂曲片段,然后將它們剪切、打亂,全部堆疊到一個層面上,這時必然會出現一個新的不和諧的聲音,最后用不同于原來的音調、速度重新排列組合并加以演繹,用它來表現無法預期的事物應該很貼切,或描述一個神智不清的人,甚至描繪混沌初開的世界。
“意象”一詞來源于詩歌中,從字面理解就是“意念”和“物象”的意思。前主觀后客觀,二者融合即主客觀結合,簡單說來就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意象也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其中間接又分為比喻(明喻、隱喻、借喻)和象征。
電影的敘事手法多種多樣,僅從表層意義看,也可簡單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前者的表達效果較為清晰明確,直接通過人或物抒發情感;后者則相對含蓄一些,需要借助某物來達到表明主旨的目的。例如:很多影片一播放到殺人或計劃陰謀的時候,總會用雷聲轟鳴的效果加強對觀眾的感官刺激,這就是隱喻手法,暗示著一件驚天動地的恐怖事情就要來臨。
留意生活細節的人會發現,經常時候某種特定的聲音可以喚起我們對某事或某人的回憶,這是聲音的象征意義。例如:第65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贖罪》(Atonement)(2007)中,那貫穿全片的打字機聲正是妹妹Briony的象征性音響,她充滿著寫作天賦,只要一聽到富有節奏的打字機聲,我們就知道下面Briony要出場了。這一出色的音響設計來自于意大利作曲家達里奧·馬里安內利(Dario Marianelli),他通讀劇本后準確地抓住了Briony性格特征,一些機械的成分。奧·馬里安內利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她就像一臺出了點小問題的機器,越來越沉迷于某種想法,好像腦子里的齒輪被卡住了一樣。”這就是創作者運用主觀性賦予客觀音響生命力的成功案例。
這種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很久前的一個朋友喜歡下雨天,即使多年不見但聽到雨聲還是能夠清楚地記起他。這里的雨聲就是作為渲染氣氛的效果音響而存在,借著雨聲表達了此刻人物內心對老友的掛念,也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借物抒情、聲音的意象化。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影片中可以很委婉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自然含蓄不突兀,觀眾也能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聲音進入電影是電影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其重大意義在于改變了電影的本質,并且為電影藝術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使電影擺脫了單一畫面造型手段的束縛。電影由純視覺藝術轉變為視聽綜合藝術,從單一的畫面藝術轉變成為聲畫結合的藝術[2]。無聲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聲畫結合才能更真實地還原電影中事物的本來面貌,從而更有效地揭示電影主旨。錄音師通過對效果音響的主觀改造和創新,幫助了觀眾們更準確地了解到導演和編劇的創作意圖,出色的效果音響更是豐富了電影情節,使電影不僅是一門獨立藝術,更成為一種視聽享受,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遐想空間。愛森斯坦認為,將聲音與蒙太奇的視覺片段加以對位使用,才能為蒙太奇的發展和改進提供新的可能。可見,在現代影視藝術中,聲音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元素。
縱觀國內外,電影產業的發展仍呈穩步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主觀音響的發揮空間也會隨之加大。雖然它的發展領域受電影畫面的制約,但萬物皆有聯系,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事物聯系另一事物,利用一個聲音影響另一聲音。人的想象力是沒有界限的,只要敢于嘗試,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就好像塊狀音樂那樣,起初也沒有人會料想到,隨機組合的聲音竟能產生如此奇妙的空靈效果。
作為藝術領域里一個研究尚淺的話題,主觀類效果音響的探索之路還很漫長,我們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只有勇于打破現狀,完善制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尋求新的探究道路,最終才能完成富有魅力的創新性效果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