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山東 淄博 255000)
為全面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工作能力,打造穩定的執政基礎,實現鄉村振興,目前,淄博市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考核的重要指標,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進。
淄博市各級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當成核心任務來執行,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直至9月,全市2840個村,在開展集體經濟后創造的收入未達3萬元的僅剩446個,占15.7%,與去年同期對比,減少了47.5%;“空殼村”僅有85個,占3%,與去年同期比,縮減了79.3%。另外,有474個村創收超過3萬元。取得如此成效,主要有以下原因:
市委書記尤為關注村集體經濟,多次召開相關會議布置工作,催促各區縣及有關職能機構積極承擔責任,落實各項工作,共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2020年清退“空殼村”,讓不足3萬元的少數村實現翻倍增長。
2016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村社共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淄辦發〔2016〕56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全市層面積極倡導村社共建共同壯大集體經濟的方法。今年,把村級集體經濟正式劃入《淄博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出臺有關文件,不僅如此,有關部門還共同編制了《支持脫貧攻堅稅收政策指引》,從政策上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近期,市委組織部又跟多個部門共同擬定了《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相關區縣均擬定出對應的政策。
目前,市財政已經劃撥3000萬元專用資金,優先幫助村級組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相關區縣依據市府做法,也統籌部署了各自的扶持資本。
自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開展以來,各級選出第一書記2942人,還調撥了262位隊員,優先抵達集體經濟落后村,妥善協助“空殼村”。2017年下半年,第三批次工作團隊協助塑造了產業進步跟創收項目48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加了1313萬元,吸引了社會資本3000萬元以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市、縣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一定差異性,也存在共性:
1.不斷完善工作隊伍,奠定發展基礎
首先,密切關注教育培訓,在“兩委”換屆背景下,陸續開展村級干部團隊的全面培訓,各級開設培訓班總計多達247期,均覆蓋了村級集體經濟的培訓視角,由此培訓相關干部12311人,其余崗位20645人,增強了其村集體經濟創收意識。其次,做好動態調整。全面進行“兩委”換屆“反思”,就相關成員陸續開展“二次體檢”,有序進行履職評價。若發現年齡過大、創收致富水平不足、連任多年等相關狀況,及時調整,充分達到人才與崗位的匹配。直到9月底,市內更換的相關成員總計132位,且在書記崗位上就包含了75人。再次,重視梯隊建設。根據相關部門培育后備力量的意見,務必達到各村均有后備力量的要求。而到9月底,市內超過85%的村均建立了后備力量隊伍,超過7000人參與人才培育。最后,嚴格管理。全面推行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注重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落實民主評議等制度機制,保證村干部依法依規辦事。
2.推行村社共建,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016年制定印發《實施意見》,確定2017年為啟動試點階段,2018—2019年為深入推進階段,2020年為總結提升階段。一是實施“一村一社”發展規劃。圍繞淄博市南部生態有機農業區、中部現代都市農業區和北部高效精準農業區的總體規劃,緊密結合當地農村產業結構和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政治優勢、村“兩委”成員和農村能人的示范優勢、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優勢,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二是因地制宜共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包括產業引導、資源開發、資產盤活、中介服務、資本運作、扶貧開發等模式,并積極拓展村社共建新領域。三是規范完善村社共建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落實年度報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完善協調運作組織機構,建立成員賬戶和管理檔案,公平合理開展收益分配和盈余返還,定期實行社務公開,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以高青縣為例,當年全縣新增專業合作社805家,推動流轉、托管、半托管土地7.3萬畝,100多個村增收700多萬元。
1.沂源縣推行“6+1”工作法,凝聚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
2016年,沂源縣制定出臺全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發展的實施意見,探索實施“6+1”工作法,“6”即財政獎補(設立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適當獎補經濟薄弱村新上增收項目)、農業扶持激勵(惠農政策及資金優先傾斜扶持經濟薄弱村)、土地利用激勵(按照一定比例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稅費減負激勵(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收入暫免征收所得稅或給予協調稅收減免、稅后返還)、金融支持激勵(對符合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申請資金貸款時實行利率優惠)、考核獎懲激勵(從每年村集體經濟增量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獎勵村干部),“1”即第一書記幫包激勵。截至9月底,全縣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過3萬元村464個,較2017年底提高了80.5%。
2.臨淄區借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臨淄區以全區面上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出臺《關于強化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管理辦法》,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代表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打下堅實組織基礎。對轄區鎮(街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每月一通報,進展緩慢的由常委部長直接約談,督促抓好整改落實。截至9月底,全區443個村有439個村完成清產核資,完成率99%;381個村完成資產折股量化,完成率86%;集體經濟空殼村從年初110個下降到18個,預計年內全部完成“清零”。
3.博山區實施“六個一”工程,挖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潛力
今年以來,博山區實施“六個一”工程,在88個扶貧工作重點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成立幫扶團隊,即一名縣級干部、一個部門單位、一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一家骨干企業、一名鎮包村干部、一名村黨組織書記,發揮團隊優勢,幫助帶動集體經濟等各項事業發展。石馬鎮南沙井村工作團隊充分挖掘村內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源泉鎮鄭家村工作團隊通過對接超市、“愛工惠”等平臺,積極開拓有機獼猴桃銷售市場;域城鎮上虎村工作團隊幫助爭取土地政策支持,實施了70萬的土地綜合治理項目。截至9月底,88個團隊累計為幫包村爭取資金、物資1737.27萬元,幫助實施項目211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根據中央以及各級情況,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由來已久,但是各級均未建立全面的、科學的頂層設計。相關黨委政府責任相對清晰,但涉及部門或單位責任后,就會出現一定的模糊,尤其是牽頭部門在各區縣部門有差異。許多職能機構在政策執行階段就缺乏創新方法,協調性不足,無法產生凝聚力。組織部門在黨建層面即便做出了部署,陸續發布了各項文件,但由于職能的局限性,針對性不強。各級涉農機構配角意識明顯,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提升,工作執行效率低;其余職能機構主動扶持村集體經濟的手段單一,措施缺乏力度。開展村集體經濟不僅要有人才、信息等資源,更依賴資金、土地等因素,當前,各級均沒有產生有效指導。
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首要責任主體為村干部。當前,村級工作隊伍,尤其是帶頭人團隊的總體素養不足,難以達到開展村集體經濟的需求。一些村干部的思維理念落后,個人發展的觀念較弱,部分村委書記缺乏積極性,動力不足;還有一定比例的村級帶頭人文化素養低,創收致富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立正確的思路及切實可行的方法,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貧困村來看,勞動力流動在外,人才匱乏,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人才空缺,村級工作隊伍后備力量不足。
人才方面,在鄉村,人才流失比較嚴重,而各級吸引人才投身農村、奉獻農村的政策少,力度不大,缺乏吸引力;信息方面,雖然互聯網普及到鄉村,但是限于村干部文化水平和視野,對信息的收集、分析、篩選、利用能力有限;市場方面,由于集體薄弱村、空殼村多數區位偏遠,市場活力先天不足,后天缺乏政策傾斜;資金方面,多數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缺少“第一桶金”,上級補助村級運轉經費有限,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發展項目無資金可用;土地方面,各村土地資源有限,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多數村不留村級集體山林和耕地,即使少數村留下部分也在近幾年發包殆盡,導致村級發展缺少集體資源。
村集體經濟跟鄉村振興結合,全面部署,參考各村發展的實際狀況,依據各地實際情況,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指導,確立了四種不同類型,明確各自的發展路徑,充分尊重各村的客觀條件,以每村一個政策的原則,全面開展村集體經濟。若區位優勢弱、缺乏資產,在集體經濟上應該倡導異地置業,從區縣統一規劃,做好建設,實施管理和經營,保持產權上的獨立統一性,推動集體經濟薄弱村共同開設規范廠房,利用商業房出租等方法,提高村集體收入,開拓出全新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逐漸實現可持續發展。
省級要加快發布相關指導文件,例如《推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工作方案》,指導區縣嚴把村黨組織帶頭人選任標準條件,拓展人才來源,優化村黨組織書記的工作評價機制,建立靈活的調整模式;其中創收致富水平不足的書記要根據規定進行替換,增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的管理,全面提高帶頭人隊伍的綜合素養,把提高村黨組織帶頭人能力的工作列入相關考核機制中,利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模式,不斷優化工作效果,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序發展。
省級要加快發布相關指導文件,防止相關區、縣由于政策不統一出現產權制度改革相互掣肘的局面。完善經濟合作組織的運營模式,充分保障其資產管理、配置資源等重要能力,增強經濟合作組織的服務能力,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高效、科學地管理相關資產。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給集體資產的交易流轉創造有利條件,有效支持工程項目購建等,保障交易的規范性。
在省級層面,根據實用性、可行性的原則,陸續發布資金、人才及稅收等層面的指導性文件。從實際情況來看,各級應該有序開設集體經濟基金,把募集的資本共同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在村集體經濟項目上提供支持,尤其是要考慮部分薄弱村和空殼村的缺陷,給其中具備發展潛力的項目帶來有效的資金支持;人才方面,要依據鄉村人才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村環境下人才培育的全新模式,全面倡導高校畢業生參與農村創業,或從農村區域就業;金融方面,應該提高金融擔保物的多樣性,增強融資效率,減少融資阻礙,就村集體經濟有關的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利的扶持措施;在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中,根據項目所得,凡是滿足相應標準的即可予以稅收上的優惠;還要考慮環保層面,可以合理減少村集體經濟項目審批限制,防止具有發展前提的項目出現環保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妥善管理小項目散亂的問題。
當前時代背景下,開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強調因地制宜的原則,始終跟從黨的引領,全面開展產權改革,提供政策扶持,重點培養開展村集體經濟的組織,樹立正確的發展思維,建立長效業態,打造完善的發展機制,全方位邁入鄉村振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