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喀什大學 新疆 喀什 844000)
近幾年來,鄉村發展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存在發展滯后的問題。分析我國鄉村發展建設進程中懿德融入現狀,探索懿德對鄉村發展建設的促進作用。
《詩經?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文內是贊美仲山甫有德,個性剛直,不畏強權,不欺負弱勢群體,也提醒了后人,唯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夠擔當大任。中國國學經典著作《菜根譚》說:“君子懿德,中庸之道。”“清有容,仁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便是懿德的表現。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卻又不對人要求過于嚴苛,品行端正,又不矯揉造作,就像蜜餞由糖炮制而成,但是吃起來又不過于甜膩,海水雖然含有鹽分,但嘗起來并不是很咸。有了美好的品德,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寬。《論語?里仁》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指的是有美好品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的,必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在鄉村發展建設中,貫穿道德準則,對人對事巧妙處理,避免個人情緒化,才能使鄉村發展建設工作游刃有余地進行下去。“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這是告誡眾人唯有將德行修正好的人,才能夠修正別人的德行。因此,村干部要有虞舜那樣的方正修養,以此為激勵,身體力行。“為政以德”,用德來教化百姓,處理政務,才會使百姓信服。
村莊是“一個傳統的地方”,這包括一個所謂的自然村,簡言之,就是一個儀式上的和有歷史的單位。村莊是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村莊的文化傳統村民在生態環境中創造并延續下來的。隨著政府近年來大力支持和脫貧攻堅政策收尾工作的展開,我國鄉村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鄉村生活環境也有了較大的改善。然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存在較為嚴重的矛盾、糾紛和沖突,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建設進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思想落后于村莊經濟發展;因此,鄉村振興融入懿德就顯得尤為重要。將懿德融入振興鄉村的建設中,主要體現在懿德對鄉村建設的功能上,其功能主要包括價值觀塑造,利益調節,化解矛盾,促進鄉村社會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五千年歷史文化精華,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傳統美德在鄉土社會中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著村莊風俗和村莊規范,融入了村莊家庭的淳樸家風和嚴格家規家訓,整合著村莊發展的價值取向,塑造了適合時代和村莊發展的價值觀,對于穩定處于快速發展中的鄉村社會起著重要作用。振興鄉村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村民利益訴求問題。如何調整不同人群不同的利益訴求,是鄉村振興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崇禮尚義、重義輕利的美德,教化村民以德待人,以義處事,摒棄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惡習;倡導村民為集體利益而犧牲小我利益,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解決村民利益訴求沖突問題,促進鄉村振興。振興鄉村過程中融入懿德,不僅能解決村民利益訴求沖突問題,而且也能化解由于鄉村體制深化改革所帶來的眾多矛盾。村莊振興引起的矛盾,在性質上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而非敵對矛盾。對于人民內部矛盾,只能使用民主的方法解決,民主的方法多是討論、批評和說服教育,而這些方法都屬于道德范疇。用道德去感化人們,進而解決矛盾,這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在道德層面上的內涵所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鄉村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然而重經濟發展、忽略村莊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式,造成了諸如村莊文化遺失、生活共同體解體等問題。村莊文化遺失問題集中體現在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古村落、古建筑逐年減少;現代年輕人對村莊傳統廟會認可度不高,或是傳統廟會的文化內涵逐漸被扭曲,導致象征著村莊文化的傳統廟會舉辦得越來越少;城鄉發展不平衡,造成大量青壯年去城市發展、“空心村”現象。生活共同體解體是指在市場經濟和高速信息化建設的雙重作用下,難以形成具有相同文化基礎、共同文化追求和生活價值觀的鄉村共同體、鄉村道德文化逐漸喪失的問題。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融入懿德,能夠有效緩解上述問題,強化鄉村文化建設。
1.鄉村傳統文化體系消融解體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前中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發展,造成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使農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數量急劇增加,村莊活力逐年減弱,村莊傳統文化逐年遺失。這種村莊的現狀,引起傳統鄉村文化體系逐漸消融,使鄉村傳統文化不能引入新時代文化,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最終導致鄉村傳統文化出現斷層乃至遺失。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人口規模迅速擴大,由前期1.7億多人發展到如今8.5億多,鄉村人口大量流失。鄉村數量的減少和鄉村人口規模的銳減,致使原本旺盛的有生命力的鄉村迅速消融,傳承幾千年的傳統鄉村文化也失去了載體而逐年消融,被遺忘于曾經的繁華中。尚有活力的鄉村,其所特有的農業傳統文化在現代城市文化的沖擊下,也難以傳承,諸如以往村莊趕集風俗在電商和物流的沖擊下,失去了原本熙熙攘攘的熱鬧,凋零到街上只有零星幾個商販和老年人。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不僅體現在生活行為方式上,也深刻改變著傳統鄉村價值觀。雖然城市和鄉村人員流動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文化,但是由于鄉村青年選擇接受城市文化而忽略鄉村文化的傳承,不能將城市文化的精華融入鄉村文化中,致使以親情、血緣、家族等為紐帶的傳統鄉村文化體系逐漸解體,淡出鄉村傳統文化舞臺,成為歷史。
2.鄉村主流意識形態分散
由于我國文化的包容性,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在侵害廣大群眾生命健康的同時,也腐蝕著傳承悠久的鄉村傳統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地球村理念的提出,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互相影響交融,形成了百花競放卻又互相影響的局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遺余力地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和文化侵入,并不斷地更新滲透形式和方法,對我國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尤其是我國主流意識薄弱的鄉村,受資本主義糟粕文化的荼毒更加嚴重,加之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思想工作的松懈,加速了鄉村主流意識分散,減弱了鄉村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鄉村道德不同程度滑坡
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動力的同時,也因為市場經濟的趨利原則,致使一小部分人淡化了誠實守信、重義輕利的傳統美德,扭曲了人生價值觀,淡漠了人與人之間誠信友愛關系。特別是在西方金錢至上、享樂至上極端思想的荼毒下,商品經濟無情地侵害了鄉村道德。社會道德滑坡具體體現于近年來社會上不斷涌現的案件,究其原因則皆是受到市場經濟趨利性和西方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喪失了誠實守信、友愛親善的中華傳統美德,逐漸顯露出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局面。社會人際關系淡漠的一個重要體現是血緣親情關系的冷淡,以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愛的傳統美德,在涉及自身利益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子女之間互相推卸贍養責任,但在涉及財產問題上又互相攻訐,甚至于對簿公堂。隨著鄉村收入的不斷增加,鄉村之間逐漸興起奢靡攀比之風,紅白喜事大辦特辦。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村民不惜鋌而走險,干起了偷盜、搶劫、賭博等違法的事,對鄉村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淳樸的民風、勤勞的品質、憨厚的性格這些傳統的鄉村美德,在利益的誘惑下被逐漸消磨,造成鄉村道德滑坡甚至遺失。
構建鄉村懿德文化體系,離不開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鄉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發展的領導者,要充分發揮其凝聚民心、引領發展的核心作用,向上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向下能為村民謀幸福、謀發展。在構建與時俱進的鄉村懿德文化體系時,鄉村基層黨組織要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護航,以德行為指標,積極治理歪風邪氣,重振文明淳樸的鄉村風氣。因此,要堅定不移地支持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充分發揮其核心領導作用和模范先鋒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對鄉村的領導力,確保惠農利農政策落實到村民,以構建與時俱進的鄉村懿德文化體系。
鄉村懿德教育工作的推進,有助于鄉村社會穩定及構建和諧富饒的新農村。在基層,村兩委班子要大力宣揚懿德教育政策,積極推進懿德教育工作,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要制定相關宣傳政策,組織宣傳懿德教育活動,從上至下形成一股合力,讓懿德教育工作的意義深入人心,為推進懿德教育工作提供強大動力。
國家政策是推動鄉村懿德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目前,雖然有不少村莊在積極推進鄉村懿德教育發展,并富有成效,但從我國整體來看,還有很大一部分村莊尚未開展或開展效果不理想。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當依據農村實際情況,制定一套適合開展鄉村懿德教育發展的宏觀政策和具體方針,積極推動鄉村懿德教育工作,加大資金支持和提供先進技術,指導鄉村懿德教育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向健康、先進方向發展。
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讓村民富裕起來,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因此,在建設新農村的進程中要在物質扶貧的基礎上,重點培養村民道德素質,從根本上解決村民貧困問題。開展鄉村懿德教育正是提高村民道德素質的主要途徑,因而要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開展鄉村懿德教育兩項工作合二為一,統籌進行,不能偏向一方。只有這樣,才能讓村民富裕起來的同時,道德素質也能夠緊跟上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村民貧窮的問題,才能為推前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鄉村道德基礎。
“凡人善舉”是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德榜樣,是中華傳統美德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因此,在推進鄉村懿德建設時,要樹立典型的道德模范,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著重教導村民體現品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在村兩委班子之外設立專門記錄好人好事的崗位,及時發現記錄鄉村的好人好事,組織村民進行美德評選,讓村民當裁判,評選出道德模范,以使樹立起來的道德模范更合民意,更具影響力,更好地開展鄉村建設的懿德融入工作,讓懿德記錄簿成為一部鄉村道德史。
在鄉村開展懿德教育體系建設,就是要在村民家里開辦學堂,村民的廣泛支持和參與則是懿德教育開展的核心動力。維護村民的根本利益,促進鄉村發展,是鄉村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因此,要著眼于將德治、自治、法治融為一體,以村民為載體建設懿德教育體系。在培養村民道德品行的工作中,要充分注重村民意見,結合村民實際情況,為民辦事,要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積極發動群參與鄉村懿德文化建設。
在新時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當下社會主要矛盾對鄉村的治理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構建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體的鄉村治理體系,是我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將懿德融入鄉村治理體系中,即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又為鄉村懿德文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強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