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各位領導,各位學術界的同仁,大家好!華中師范大學聯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舉辦了這次“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心理建設”高端學術論壇。首先讓我對邀請我參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其次,這次論壇的意義重大。我已經看到了給我發來的論壇議程,為了不重復起見,我想談談社會治理后的心理建設問題。我認為社會治理和心理服務可以上升到社會文明素養建設層面上來。因此,我想從做好各類人群心理建設的過程中,將提高國民的多方面文明素養看作社會治理體系中心理建設的根本性任務這一點,來談今天論壇的意義。為什么需要把提高國民文明素養列入我的致辭內容,不完全因為我近期參加這項國家工程,更是由于我看到社會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包括這次抗疫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治理和改革,就需要新的東西來填補,需要提升根本性的心理建設的任務,那就是國民的社會文明素養的提高。今天,國民文明素養提高也應該看成是新冠疫情后社會治理體系中心理建設的關鍵指標。
國民文明素養的因素很多。我認為第一個國民文明素養應該是科學文化素養。它包括理性的科學認知和態度、必要的知識和思想、基本的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應用科學的實踐理性等心理因素。這一點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已經被證明了。因為抗疫的勝利,是科學戰勝病毒取得勝利的體現;是科學家、特別是醫學專家卓越奮斗及其科學精神的體現;是科學文化素養在國民身上得到展示的體現。
第二個國民文明素養是質量的意識。它包括質量知識、質量信念和質量行為等心理因素,我國從重視數量轉向重視質量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治理和提升的過程,這中間每個國民的質量意識、質量的心理方面至關重要。尤其是抗疫后的今天,復工復學以后,我們拿什么質量的產品投入社會、參與國際競爭,這是社會變革的大問題。因此從現在開始的相當一段時間,我們的心理建設應該探討質量意識問題。
第三個國民文明素養是環保意識,它包括環保認知、環保體驗以及環保行為傾向等心理因素。新冠疫情的源頭是科學問題,但是與生態文明和環保意識密切相關。追根溯源,今天的社會治理在心理建設中還得研究國民的環保意識。
第四個國民文明素養是健康的素養,它包括身體健康素養和心理健康素養兩個方面。前一個階段大家一起上“心理戰場”,實際上就是為了我們國民的健康。我們今天要總結前一階段的工作,也要進一步探討我們心理建設的提升問題,這就是研究提高國民健康素養。
當然,從社會治理的心理建設到國民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大體系。素養涉及的內容太多了。在社會治理中提升這些國民文明素養的具體結構是什么?影響因素有哪些?國民文明素養當前處于什么狀態?如何變化?如何有效提升?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心理學工作者和其他科學工作者一起努力尋找答案,并付諸行動。各位專家,我今天主要強調社會治理體系中心理建設與提高國民文明素養的關系,并著重強調其重要性、迫切性以及提升的必要性。
最后,我預祝學術論壇圓滿成功!
注:2020 年6 月,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聯合主辦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心理建設”高端學術論壇在線召開,本文系作者根據論壇中的講話記錄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