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布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感謝華中師大組織的這次會議,我用二十分鐘講兩件事情。一是回顧我們中國心理學會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也借此機會跟各位匯報,總結經驗、反思教訓。二是談一談抗疫心理援助的聯動機制。從一月份到現在,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2003 年SARS 和2008 年汶川地震中開展的心理援助工作為我們中國心理學界同仁提供了一些經驗積累、教訓和反思,結合這次新冠疫情,我們可以改進心理援助工作。
在座很多專家都參與了中國心理學會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也給予我們巨大的支持。中國心理學會召開了6 次執委會、2 次常務理事會,有一次我們專門請省級協會負責人(包括理事長、秘書長)參加。我們還召開了臨床心理學相關分支機構協調會議,從1 月份到現在已經召開了3 次;想把中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力量,從標準到操作方法以及培訓的理念和培訓規范,協調起來。因為我們有49 個分支機構,大家在不同行業、不同層面、不同環境下開展心理學工作。大家的觀點想法、服務重點以及工作形式有相通的地方,還有更多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特別強調規范化、專業化、科學化,強調抗疫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勝任特征建設。我們還聯合兄弟協會,包括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一同配合衛健委和國家應急部開展相關工作。
下面請允許我跟各位分享一些具體工作。2008 年的汶川地震相當于一次大練兵,大家從混亂到有序,從緊張到平和,從獨自開展工作到協調聯動,心理學會建立了一個有效機制。這一次,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2020 年1 月26 日就發出了倡議,從人才培養,到專門針對抗疫心理援助的勝任特征訓練,到抗疫心理工作相關倫理、概念、理論與技術展開培訓,有效地提高了我們中國心理學界、特別是抗疫心理援助應用工作的專業性、職業性和規范化。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委會,在組織架構、專業隊伍的預備上,特別是在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和心理服務機構工作委員會及時啟動“安心行動”,協調全國4000 多位志愿者、450 多家機構,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有效合作。面對各行各業民眾,特別是方艙醫院廣大醫護人員、一線公安干警、社區工作者等,開展有效的服務工作。安心行動涉及的面廣、涉及的點數量巨大。據我所知,他們開發的APP 叫“安心訓練營”,一周期間有17 萬余人下載,其中72%以上個人用戶堅持完成了為期一周的安心訓練營活動。他們還有兩個百萬數據,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們開展的94 個系列公益講座,線上聽眾逾百萬。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編制的電子教材閱讀量,發表于行動APP 上的公益文章,閱讀量也過了百萬。
關于教育部熱線電話,也有幾個數字。一個是2.5 萬熱線咨詢者,相當了不起,因為基本上都是個案。另外一個就是撥打熱線者有3 個1/3。1/3 真正跟心理健康咨詢相關,1/3 咨詢做志愿者,1/3 咨詢其他抗疫管理信息。這也提示我們,抗疫心理援助工作要顧及有效性,需要點和面的結合。
體育運動心理專委會為準備奧運的中華健兒(運動員、教練員)提供了廣泛的心理服務。中國心理學會APP 和微信公眾號推送體育運動心理專委會的內容最多。特別是日本決定延期夏季奧運會,對廣大運動員、教練員的運動生涯沖擊巨大。因此體育運動心理專委會又一次開展應激性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和護理心理學專委會在疫情開始就面對方艙醫院(包括全國援助湖北、援助武漢的)廣大醫務工作者開展了及時有效的工作。據我所知,護理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劉曉虹主任組織專家緊急制作錄音、錄像,通過跟NGO(非政府組織)合作多方尋找平臺,有效地把他們的共情、陪伴以及心理健康維護和促進等理念傳遞給一線醫護工作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我們還有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教育心理學專委會、老年心理學專委會以及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面對各行各業,尤其在疫情管控中受影響很大的學校和養老中心開展工作。5 月30 日,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邀請全球12 個國家、近30 位專家研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向國際同行介紹了中國心理學家的工作,特別是我們注重的三個方面。第一是培養提高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勝任力,以科學有效地進行抗疫心理援助工作。第二是我們跟各級政府、兄弟學科和行業乃至心理學會內部同行聯動。第三就是找到那些需要心理服務者,響應習主席三次講話特別提及的幾個重點人群。這一思路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也特別給美國、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同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做到“有的放矢”“雪中送炭”。當然,我們與國際同行(來自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和美國、西班牙、加拿大、英國、哥倫比亞等國家)研討了抗疫工作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抗疫心理聯動機制,其實就是三件事。第一是我們要確定人、找對人,形成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我們向國家應急部推薦了10 名國家級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加入國家級應急隊伍;還推薦了165 名省級專家,以利于組建省級心理應急隊伍。遴選人的工作,我想應著重服務者、管理者和需求者三個方面。服務者,當然是我們學會最關心的抗疫心理援助專家。管理者指心理學行業相關管理者,比如說精神科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還有在組織心理援助隊伍有效聯動時候起核心作用的各級政府官員。我們還要通過立法,通過建立規范形成長效機制。我特別想強調需求者,因為習主席三次講話提到的重點人群,體現了他對最需要心理援助者的關切。我們很難直接接觸到這些人,需要利用聯動機制找到他們,以有效對接并提供有效服務。各行各業服務者亟需建立協同意識。剛才陸林院士特別講到,我們中國的應急隊伍,國家級應急隊伍、省級的應急隊伍,乃至于二線城市應急隊伍最缺乏。因為條塊分割是政府管理的顯著特點,既有其先天優勢,但同時也是先天劣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培養,通過立法、通過規范、通過有效管理建立聯動機制以破除條塊分割。
第二,我想強調心理援助的切入點。面對重大應激事件(包括自然災害、疫情),心理援助的切入點非常重要。我們從日本同行處學到的經驗是,第一階段心理學家要往后站,因為此時生命救援和救護最關鍵。到第二階段,我們要往前站。因為人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具有外顯化、長效化、復雜化、群體化特征,第二階段正需要我們心理學家義不容辭地站出來。所以從時間、空間來講,切入點都非常關鍵,事關形式和果效,所以我在項目里邊特別提到了有效性評估。我們也看到華中師大心理熱線電話的有效性,個案來訪者評估達到92%以上。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社會效應。因為我們從汶川地震期間得到的教訓,就是心理學(包括科研)工作者要避免“忙里添亂”;可以適當“錦上添花”,但最關鍵是要做到“雪中送炭”。這次“雪中送炭”,包括華中師大的熱線電話平臺、學會注冊系統的培訓工作、心理服務機構和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的“安心行動”,真是名副其實。
第三也最重要的是建立機制。這機制既要有序協調,又要可行可得;關鍵是有效,最好是高效。“可得”主要針對需求者,也就是習主席一再強調的重點人群。在這個機制里心理學其實處于弱勢。因為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學科定位,但是作為行業其法律地位不明,因為沒有立法。所以我們中國心理學廣大同仁一直在努力推進兩個法。一是“心理師法”,要明確真正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廣大同仁的法律地位,從崗位到生涯發展到準入執業行為的規范,都需要立法。二是“心理健康促進法”,面向廣大群眾,明確他們的心理健康維護促進權益、心理健康服務可得性、質量保障、糾紛處理等等。這些都需要有法律的規范和保障。
反思和展望。(1)我們一定要避免為了心理援助而做心理援助。(2)不僅要強調外源性幫助,還要開發、調動人內在心理力量。(3)疫情控制過程中,要發揮心理援助的功能,同時要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家共同努力,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最終取得戰疫的全面勝利。
注:2020 年6 月,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聯合主辦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心理建設”高端學術論壇在線召開,本文系作者根據論壇中的講話記錄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