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雪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網絡傳播的影響,虛擬網絡空間中溝通的便捷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點,契合了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得網絡人際交往成為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新常態”。但與此同時,伴隨網絡交往的深入,網絡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習慣,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發展的同時趨向于交往“符號化”、交往價值理性缺失、交往行為失范、人際交往能力缺失等特點。基于此,筆者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訪談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問題進行探究,以掌握當前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問題表征,通過社會支持構建分析框架,來探究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應對策略,進而革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方式和模式。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400名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372份,有效回收率為98%。隨機訪談選取了46名高校大學生,11名高校輔導員。
經過調研,有86.3%的大學生覺得自己在網絡交往中更自信,有85.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交往中的群體使其產生了歸屬感,有70.8%的大學生認為網絡交往中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有87.9%的大學生選擇向網友表達自己的態度,有61.2%的人認為自己在網絡上更招人喜歡,有63.1%的大學生在現實伙伴和網友面前展示的是自己的不同方面。網絡社交自我知覺體現了高校大學生個體在網絡社交情境中對自己社交狀況的主觀評價,相較于現實社會人際交往,大學生在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因其所具備的隱匿性、匿名性和個體特征的隱藏性等特點,使高校大學生更易獲取人際交往的滿足感,找到強烈的歸屬感,產生高自尊的網絡感受。在隨機訪談中,大部分高校大學生表示“網絡世界的虛擬性,自己的各種信息都可以進行規避性的隱藏,無論自己在現實生活狀況中的實際表現有多一般,也能在網絡社會中收獲一大批粉絲”。
調研數據顯示,有89.1%的高校大學生認同相較于面對面的交流,在網絡中更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有87.7%的高校大學生愿意向網友表露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87.6%的高校大學生會和網友分享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88.3%的高校大學生愿意表露自己的個性特征,有83.4%的高校大學生更愿意將自己的事情向網絡上的陌生人訴說。同時,有68.8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不會向陌生人表露自己的學習或工作情況,有66.9%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不愿意向網友袒露自己真實的身體特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大學生通過網絡,在相對安全的“陌生”情境下,為了形成和維持良好印象的情況下,有選擇地呈現個人信息。比如高校大學生群體在網戀過程中,會刻意美化自己各方面的情況,但往往會陷入“網絡奔現見光死”的境地。
調研數據顯示,有70.4%的高校大學生表示網友是其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只有30.2%的高校大學生表示,可以和網友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同時有74.8%的高校大學生認為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是膚淺的,雖然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但是不能建立牢固的人際交往圈,更多情況下,網絡成為向陌生人訴說自己壓力,找到心理存在感的重要途徑。在對輔導員的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高校大學生,尤其是女生處理現實人際交往的能力偏弱,比如宿舍矛盾,于是秉承不說就不會出錯的原則,把自己與舍友或同學隔離開,反而在網絡上結交一些朋友,但也只是在交友平臺上,交到可以傾聽自己真實想法的替代品而已。
調研數據顯示,有93.1%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上網聊天或者上社交網站查看留言,有94.3%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會花大量時間上社交網站,有87.9%的高校大學生表示,每天不得不下線或者離開社交網站時,自己都會感到不舍,有84.3%的高校大學生表示,自己曾多次控制或減少自己上網的時間,但都沒有成功。上述情況也在一定情況下說明,網絡社交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日常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產生不可舍棄的依賴感。在對高校大學生的訪談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說法“雖然知道網絡的虛擬性和不可靠性,但自己還是沉迷于網絡帶給自己的自由感,在網絡交往中,自己可以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拘束”。
根據數據分析,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可以看出,網絡空間給高校大學生提供了其認為相對安全,可以暴露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可以展現自己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同的方面,也可以獲取在日常生活中不曾有的高自尊感等。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高校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高,甚至出現沉迷網絡,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缺失的情況。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現狀的原因,以期從社會支持的分析框架來構建問題的解決辦法。
高校大學生之所以越來越認同網絡社交,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網絡社交能很好地契合高校大學生的情感、思維認同、個性表達等的心理需求。高校大學生脫離高中強束縛的生活狀態,轉而進入生活和學習需要自我管理的狀態,會出現茫然、無助的煩躁情緒;同時在高校環境中建立的“熟人環境”滿足不了自己情感需要的情況下,就會將自己的社交轉移到網絡上,以實現快速的情感表達和慰藉。在訪談中,一名女生提到“到了大學以后,我還是比較刻苦學習,對自己有明確的發展規劃,但是舍友不理解,覺得大學學習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就會孤立我,有時候煩躁的時候,我就會和網友聊天”。同時,高校大學生因為網絡接觸的信息比較多,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但現實生活中,往往由于從眾心理,自己的思維得不到認同,為了獲取社會認同,會在網絡上尋求溝通的渠道。此外,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個性差異很大,為了實現對于自我的認同,常常會借助“朋友圈”發布自己的各種情緒、見聞等等。
在和輔導員的訪談過程中,一位輔導員提到過一個案例:班級中的一個男生,在網絡上結實了一名陌生的網友,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就落入對方設下的陷阱中,在其誘導下,背負債務。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對于網絡思想政治的相關教育還遠遠沒有到位,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缺失。同時,高校網絡思政的教育主體還是以輔導員為主,其他教育主體存在缺位。可是在對輔導員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很多輔導員表示,日常工作中,有針對性、有導向性的教育實踐與活動,還是少之又少。很多時候,工作的重點更多地傾向于要求高校大學生不發布、不散步不當言論,以及講解一些被詐騙的案例而已。可是,對于當前信息爆炸的社會,高校主體應主動積極承擔在新媒體時代自己的責任,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網絡人際交往的建構。
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從眾心理影響,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偏重于學業教育和興趣教育,而對于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則關注不多,最多也就是說說,如和同學搞好關系、別老玩手機等。但是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則提到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情況下,子女進入大學后,開始獨立使用手機,對于在網絡中與人交往應該注意的問題或應該警惕的事情主動干預得更少。在與高校大學生訪談過程中,很多高校大學生反映到“家里是農村的,父母對于網絡上的信息不是很懂,所以平時不會干預我在網絡中的人際交往”“父母很少詢問我在網絡中結識的朋友或平時關注的網站有哪些”。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父母作為子女教育的責任主體,也應該反思自己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如何主動引導,正確指導子女在社交平臺和網絡場域中的人際交往。
探究高校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問題的重要原因為,首先,擺脫網絡交往依賴狀態,避免高校大學生交往價值理性缺失,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僅僅被文字、符號所代替。其次,喚醒高校大學生交往主體間性意識的缺失。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期,需要提高自己對特定觀點、思想及文化等的判斷力,避免被不良言論或觀點、看法所左右。再次,也是倒逼高校網絡人際交往相關內容的完善,盡快補齊人才教育過程中的短板,實現教育因時而動,應勢而造。最后,也是借由高校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督促互聯網行業相關規章制度及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
高校大學生作為網絡人際交往的重要主體,積極實施自我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故首先要培育高校大學生在網絡道德世界的自律人格。網絡環境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身角色和身份的隱藏,但高校大學生必須清醒意識到,自己在網絡實踐境況中,必須具有自律意識,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確自己在網絡交往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既不做虛假信息或不良信息的傳播者,也要做到有鑒別信息的能力,不能不假思索的偏聽、偏信。其次,當前高校大學生年齡開始趨向于“00后”,這一群體的特點是較為敏感,很希望獲取外界的認同,但總覺得現實中的交往不能滿足這一心理表征,所以網絡交際成為自己人際交往中的重要部分。故對于高校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更重要的是厘清現實與網絡之間的區別,明晰社會實踐活動還是需要在社會現實活動中實現,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應被重視,并好好經營,從而實現自我革新。
高校在新媒體網絡時代,需要掌握校園網絡話語權,目的就在于完善高校網絡人際交往軟環境。首先,高校需要將新媒體技術與校園文化相融合,采取形式各樣的方法,對每日時政有態度、有觀點地表達出來,從而引導大學生有正確的義利觀。當前各大高校正處于創建輔導員網絡文化工作室的階段,在創建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校的特點或各院系與學科建設的特點,創建有特點、特色的網絡文化工作室,從而引導學生在網絡交往中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同時要鼓勵師生主動參與新媒體網絡互動中,關注適合自己的平臺,豐富自身的課外知識活動,結交各類朋友,為高校人際交往軟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還應完善網絡交往類的相關課程體系,鑒于網絡時代的發展,網絡給高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帶來的問題,網絡交往相關的課程也應該出現在大學課程體系中。
家庭對于子女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尤其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思想在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父母在日常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思維中應當注意對子女的影響及引導。在日常溝通過程中,應該講清楚、說明白在網絡交往中更應注意自己言行的原因。同時父母還應在子女面前展示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子女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避免高校大學生因家庭原因產生孤獨感、抑郁感、自卑感而沉迷于網絡。此外,家長還應在人際交往中為子女做出表率,注重培養子女的責任感。網絡環境中雖然可以對自身身份有所隱藏,這使得一些高校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違背倫理道德和責任感缺失。故良好的榜樣作用,可以使子女養成尊重他人、平和交往的關系。
當前社會主流價值引導是影響高校大學生思想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社會而言,有責任和有義務為高校大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意識形態。如何梳理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西方各種思潮的關系,是社會亟須思考的問題。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可以通過微博等新媒體的手段,聯合“微博紅人”,借助名人效應,在理清多種關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多元文化關系同時;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