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深圳 518055)
如何讓相對弱勢的基層職工群眾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享有話語權與主動權,保障人才在生產生活中脫穎而出,是新時代必須關注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3月7日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創新機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1]創新型人才和以往服從型人才有著根本區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創新型人才不拘一格,敢于異議,這類人在傳統組織中多不受待見;第二,很多創新型人才對職場關系打理不感興趣,心思多花于對工作的思索上;第三,創新型人才在官僚主義較為嚴重的組織中無法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創新積極性無法持續。官僚主義對驅動創新形成壓制,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管理者采取服務型管理,要充分尊重勞動者的首創思想,不能形成千篇一律的標準,要充分調動每個個體獨具的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關鍵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億萬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從群眾實踐經驗中發現和汲取了思想養料。”[2]要從體制機制著手,打造一系列激活創新的發展機制,大開言路,積極建議,健全獎勵機制。
企事業發展創新的動力源泉在于發現與解決問題,要想解決問題就需要暴露問題,上級與下級存在責任關系,會影響問題的有效暴露。官僚主義傾向嚴重的管理者不喜歡下屬提意見,更不要說批評,而很多創新都是以批判作為開始,當一個議題經過管理決策后,若是以一種絕對的姿態向下傳導,非常不利于進一步的辯證創新。處于基層更為熟知這項具體工作的職工群眾在實行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若強行實施,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就會出現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了矛盾和問題。官僚主義實質是封建殘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嚴重、權力觀扭曲,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3]要從改革管理體制機制著手,以便于更好地培養與保護創新型人才。要不同于現今一味機械服從,而是以發現問題、合理建議、修繕補缺的能力為標準,挖掘培養單位創新型人才,使單位發展由管理驅動變為創新驅動。一切驅動都要符合憲法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精神。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不對等的關系,導致部分管理者“只喜服從稱贊,不喜意見批評”。“基層的形式主義,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基層干部群眾座談時說:如果“上級”不想聽到逆耳之言,“下級”就會把群眾的意見進行篩選,只挑符合“上級”口味的意見。領導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必須聽清楚聽明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里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幫助,不知道你們在想什么,不了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偏差和失誤。”[4]
不僅如此,國有企事業單位中部分管理者只以發展的視角進行改革建制,只記得自己作為單位管理者的身份,缺乏從職工群眾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5]不以職工群眾立場為代表的民主是不完整的,在單位生產生活的職工群眾話語權日漸式微,在單位中占據多數的職工群眾只能成為命令的服從者和決策的執行人。不僅如此,當職工群眾中出現代表職工立場的民主人士、對單位管理層權威構成挑戰時,就會被當作異類排擠。由于管理層掌握晉升話語權,在選擇人員晉升時就會自動排除這些不服從自身權威、不代表管理層立場的職工,維護職工群眾的權益很可能意味著自身失去在單位的發展權利。
由于長期沒有話語權,又處于弱勢地位,使部分職工喪失信心,不想爭取也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學校義務教育階段權益法規教育涉及不深,導致大部分基層職工群眾法制觀念淡薄,由于知識儲備的不足,不會利用法律武器,對自我權益維護方面也缺少指導。另外,維權成本高、流程復雜,同時還有怕麻煩、怕事情的心理,久而久之導致這部分基層群體在單位中越發弱勢。部分職工為了能平穩在單位中生產生活、發展晉升,不得不以一種低微的姿態做出行為選擇。
人們有維護同一階層立場的習性,作為單位的管理階層,本能地會偏向于管理者立場,習慣以管理者思維看待問題,一些長久脫離一線工作生活的管理者,對基層職工群眾無法產生共情。當兩者出現矛盾糾紛時,管理階層只會站在自身立場考慮問題,進而導致評判時帶有本位思想。所謂的逐級匯報,匯報的對象也都是代表管理階層利害的管理者,無法更好地進行公正評判,缺少高效便捷的第三方獨立評審的途徑。
新時代職工群眾話語權構建首先必須先做到“全民懂法”,從義務教育年齡段開始就應當培養法治觀念。這是實現廣大人民民主的先決條件,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從法制學習再到法制運用,學習憲法與民法,將法律武器應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作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又一重大舉措,民法典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準確把握群眾訴求,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廣大職工群眾要主動學習,相關職能部門要定期派專家向職工免費普及宣講,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對基層職工進行教育培訓,將全民普法培訓融入作風建設當中,依靠職工群眾監督,肅清單位不良風氣,對管理干部形成常態化監管。
企業制度不僅有限制作用,還有可貴的保護功能。部分企事業單位往往是對職工不利的限制在起作用,部分管理者為了維護自身權威,極大地削減弱化了制度對職工保護、積極的一面。因制度多對自身不利,勞動者往往回避制度方面的選擇,更不要提利用制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基層職工日漸喪失與單位談判的能力,而單位又遲遲不能建立針對廣大職工群眾的“生產保護傘”。要健全企事業單位職工權益保障機制,將相關立法推入議程,從憲法精神著手,對于企事業單位侵害職工權益的行為做出更為明確有效的限制和處罰。
現實生產生活中,部分企事業單位侵害職工權益、違背憲法精神、執法不公不正現象頻發。要賦予勞動者法治監督權,對單位一切與自身有關的法治活動監督備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6]要強化對公權力行使的全面監督、對私權力運作的法制監管,引導職工群眾主動監督、常態監督,與紀檢監督、法制監督、巡視監督形成合力,推動民主監督工作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揮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7]要完善長效激勵機制,使民眾有參與感、獲得感、榮譽感。建立“個人意見建議檔案”,收集職工群眾的意見建議,定期做出鑒定,對提出有效建議者進行獎勵。要全面搜集基層建議,聽取聲音,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爭取完善立法中的有益性與獎勵性內容,努力做到獎處平衡,為職工群眾謀福增益。
采用“上層制度建設,下層巡視監管”的方式,將健全基層執法監督機制作為一項重要舉措。要建立權力運行反饋制度,實現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監督。
領導者需要對下級管理負責,為了不擔責任可能會偏向下級管理者,漠視基層職工的利益訴求。單位領導干部管理之間結成利害關系體,為了互不影響,維護單位管理階層利益,易產生主觀決斷、不講法制、不守規范的行徑。處于絕對弱勢的勞動者往往只能被動接受,管理層為維護自身權威,基本不會認錯,永遠都只是基層職工的錯,再加上投訴渠道不暢、流程煩瑣,進而導致勞動者在部分單位中永久的弱勢地位。與以往利害關系人回避制度不同的是,若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無法通過逐級匯報溝通達成和解,則由獨立第三方負責接管,根據管轄范圍由行政執法部門、勞動監管部門、紀檢監察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此項制度,直接對單位管理層形成威懾,使其無法形成壓倒性態勢,從根本上扭轉了基層職工的弱勢話語地位。這可以由政府統一出資資助,作為為人民服務的一項重要舉措施行。
企事業單位管理者要有使命擔當,增強社會主義群眾觀、服務觀、民主觀,弱化命令觀、權力觀,要有勞動聯合共同體的思想覺悟。要對各企事業單位管理者進行核心價值觀與思想道德教育,以為民服務為中心,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融入學習課堂。
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監督,織牢織密法治保護網,確保權力不被濫用,促使基層職工群眾從被監督的思維習慣轉向相互監督,保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增強職工群眾生產生活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