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是一次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征途時未曾預料到的“壓力測試”,是一場舉國動員、全民以赴的阻擊戰。數月櫛風沐雨之后,我們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輕心。
新冠疫情就是當前最大的“事”,新冠疫情的現狀與發展態勢便是“時”與“勢”。“疫情防控常態化”,意味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要正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常態化”這個關鍵時刻的重點,向大學生講清楚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特征及癥狀。疫情防控常態化環境下的思政工作必須主動適應新任務、新時期、新形勢的總要求。結合重大疫情防控新常態,從高校思政工作“供給側”的視角,從學生現實需求出發,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主體、內容、方式等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健康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適應形勢變化,充分合理利用戰“疫”這部活教材,將全民戰“疫”的感人實踐作為思政教育的生動素材,講好戰“疫”故事,增強感染力。講好抗擊疫情中的感人事跡和英雄人物,將“無雙國士”鐘南山、“鄰家奶奶”李蘭娟、“醫界男神”張文宏、“鐵人院長”張定宇、“大喇叭”村支書、“臉上印出血印”的白衣天使、“生命擺渡人”汪勇等人物故事和鮮活素材作為育人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中。結合戰“疫”中涌現的感人故事,總結弘揚戰“疫”精神的豐富內涵,引導大學生從戰“疫”故事中汲取營養,致敬“逆行”英雄,塑造正確的價值追求,引發內心共鳴,并將這種精神植根于內心,轉化為愛國、報國和學習的行動自覺。大學生親身經歷祖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抗疫”實踐,親身感受祖國強大帶給我們無比的自豪,海外學子親身感受祖國的溫暖,都是鮮活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也是思政供給內容的核心與著力點。
變革思政工作路徑,探索在線思政方式,既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又要發揮社會、家庭、教師教育的齊心合力,注重師生、校際、社會、家庭多方位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典型案例及時進行教育,運用全媒體時代賦能,探索多種形式的網絡交互手段的有效應用,形成“互聯網+”模式下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冠疫情下,思政課教學、黨團建設、學生管理、志愿服務等思政工作的實現路徑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直接在網上進行防疫科普、心理防護、學業輔導、就業指導等。在重大疫情防控環境下,變革思政工作路徑,探索在線思政方式,突出“云上思政”的特點和優勢,通過一對一談話、網上讀書會、“云”上鍛煉、給同學們寫信、創作文藝作品等方式,讓學生不僅愿意聽、聽得進,而且能產生心理共鳴和思想認同,確保思想引領不間斷、不停擺。通過制作微視頻專題講座、開發手機線上App,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延展到網絡,再從網絡回歸到實踐,有效利用學生的智能化手機使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實現講授與示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社團與課堂相結合,視覺與聽覺相結合,思政教育主陣地與碎片化相結合新局面。
積極響應教育部要求全面恢復教育教學秩序的通知,建立完善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做好防疫物資儲備和校園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制定“一人一檔”返校學生信息匯總,確保學生返校全程可追溯,嚴格落實校園疫情防控,建立健全師生健康管理制度,確保所有在校師生健康管理全覆蓋。嚴格日常管理,嚴格把好校門關,嚴格管控集體活動,強化教室、食堂、圖書館、公寓、實驗實訓場所等重點場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突出對“重點地區、重點關節”的防控。科學精準做好校園疫情防控,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堅決杜絕形式主義。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必須發揮作用,做好緊急預警、溝通協調、心理疏導、價值引領等工作;進行切實有效的網絡宣傳,發揮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作用,搭建好學生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做好上傳下達,把學生團結組織起來,策劃并安排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堅守崗位,時刻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必須深入課堂、深入寢室、深入食堂、深入社團、深入網絡關注他們的實時思想行為動態。當學生防范意識較弱時,及時提醒,做一位“敲鐘人”,敲響安全警鐘;當學生對于網絡上一些虛假信息產生恐慌時要及時安撫,引導他們對信息進行正確思辨篩選。另一方面,輔導員要妥善處理好高校各部門與家長的關系,在疫情中做到聯防聯控。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發布學校處置疫情的相關信息,特別是與疫情中需重點關注的學生家長保持交流,如實地向家長通報學生的情況,以便共同行動,更好地應對疫情造成的各種困難。
通過網絡云課堂、慕課網、愛課程、超星等各大平臺開展網絡教學,新媒體新技術與大學生教學教育工作發生了深度結合。但網絡學習很難重現真實課堂學習的組織性,建立在教學管理系統化組織基礎上的學校教育模式在網絡環境下難以發力。
隨著復學返校工作的推進,教學又逐漸從線上轉向線下,在適應和銜接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線下學習時有不良表現與習慣,比如聽課走神,交作業拖延,不參加集體活動,學習組織性較弱等,這些統稱為“疫后綜合征”。要幫助學生改掉這些壞習慣,要加強學習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實行小組幫扶制度,讓成績優異的同學去幫助其他同學,加強小組討論和交流。
1.重塑清晰目標規劃
缺乏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的學習是低效率的。首先,需要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輔導員可以引導大一新生在入校后制定一個詳細的大學生涯規劃,并定期對照、反思、完善自己的生涯規劃,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他們的自控能力。專業課教師可將課程內容進行詳細劃分,幫助學生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開始,指導他們向大目標進發。
2.形成鮮明獎懲規范
一般情況下高校都具有完備的獎懲制度,但在疫情特殊時期,我們要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專業特色,結合學生群體和教師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制定符合學校實際情況、能夠有效規范學習情況的獎懲激勵制度。例如:制定班級管理評比方案,針對學風良好的班級,在院系范圍內進行公開表揚并予以一定獎勵,鼓勵先進,達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指定或公開選舉一名班級負責人記錄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對于學習狀態不佳的學生,輔導員可以采取談心談話、家長溝通交流等形式,尊重學生心理需求,對他們進行學業預警等,增強獎懲教育制度的感染效果。
由于疫情影響,學生心理相對脆弱,體育運動在此時可發揮心理調節作用。
各高校應積極響應鐘南山院士“參與運動,增強體質”的號召,樹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免疫力、疏導心理焦慮、實現體育運動與健康教育深層次融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的習慣。在疫情常態化下積極有序開展學校體育工作,保證體育課質量,保障學生體育鍛煉活動時間。學校應圍繞課程內容設置做相應的教學計劃調整,對場地器材設施的使用和分時錯峰活動當面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
高校要為師生配備好體育活動必要的防疫物資,體育課前后,對師生所使用的運動器材及活動場地要進行嚴格充分的消毒,對于學校有限的體育運動器材要合理規劃使用,避免出現未消毒先使用的情況。師生體育活動應盡量安排在戶外體育場所,若必須在室內體育場館進行,場館一定要做好通風消毒工作,師生保持良好的活動秩序,不得佩戴N95口罩進行體育活動。課前教師需帶領學生做好課前熱身活動,課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體能和情緒變化,合理適當地調控運動強度,注意學生練習力度,防止扎堆聚集,并提醒學生下課后及時進行休息。
高校應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下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推動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新時代背景下,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是就業。由于新冠疫情影響了傳統的就業工作模式,所以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這種新的背景下,高校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理應牢固樹立“互聯網+就業”工作理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就業工作的深度融合,搭建出適應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育人要求的“精智就業”新平臺。“精智就業”是在新時代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背景下,將“精準就業”的工作目標與“智慧就業”的工作手段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做好就業謀劃、快速反應,制定順應新背景下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方案,助力推進高校就業市場建設、咨詢指導、信息服務等工作。全方位,多形式啟動“互聯網+就業”模式,多措并舉提升就業質量,推動畢業生新模式下的高質量穩定就業。
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首先要分析研判當前就業形勢,加大力度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落到位,構建全局、全程、全員“三全”就業工作機制。召開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建立學院、家長、學生協同推進體制,為學生提供簡歷制作、面試指導。高校加強對建檔立卡學生的貧困家庭、少數民族、“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等重點學生群體的指導幫扶,摸清學生底數,建立工作臺賬,匯聚學院領導、專業教師、班級導師、輔導員合力,全力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盡早就業。
轉變工作方式,組織網絡化招聘活動,將招聘工作由線下轉到線上,將“面對面”轉為“屏對屏”,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就業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實現就業工作多方聯動。
鼓勵學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除了疫情影響外,國內就業市場面臨著經濟增速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新技術改革,結構性矛盾等多重因素挑戰。加之疫情影響,各中小企業用人需求不確定性增大。結合疫情防控背景下學生的思想及心理變化,積極引導學生關于就業薪資、就業期望等方面的預期,關注畢業生的心理狀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事業觀。
利用騰訊會議等軟件開設線上生涯指導和就業指導“微課堂”,組織有經驗的就業指導教師、心理咨詢師、生涯咨詢師,提供線上教學指導視頻課程;組建由骨干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專任教師、優秀校友構成的宣講團,開展線上培訓與講座;利用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微信群、QQ群等形式發布求職技巧、考研復試、就業政策等系列指導文章,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