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校校史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學的獨特精神標志,優秀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杰出校友的精神傳遞都體現了校史文化生根于學校本身。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概念,文化內容廣泛,且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豐富,文化的內涵也愈加豐富,大到國家底蘊,小到居民衣食住行。袁先瀲認為,從廣義講,文化是指以一定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產方法、生活方式、語言表達方式為主體的一定地域或宗教信仰群體的文明存在和發展。從狹義角度看,泰勒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任何社會成員所獲取的本領和習慣。”[1]
在文化大家庭中,學校文化是在學校中誕生和豐富起來的一種組織文化。1932年,“學校文化”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美國學者華勒將其詮釋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文化”。學校文化存在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魅力,大到校園中有著厚重歷史感的建筑,小到花花草草旁邊“愛惜花草”的指示牌,廣到每個踏出校園的學子身上帶有的母校光環,細至嚴肅的學校制度。它不僅是有形的文化展示,更是無形的文化底蘊,體現著大學精神。德魯?福斯特曾經擔任過哈佛第28任校長,他說過這樣一段話:“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對現在負責。”校史文化是文化與校史相結合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深厚的精神影響力。校史文化是蘊藏在學校文化中的悠久歷史在緩緩闡述,若是要追尋一所大學精神的源頭,那么校史文化便是這重要源頭之一。一所學校的傳統、歷史上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跡、取得的重要成就、久存至今的建筑、甚至學校辦學以來的失誤與遺憾等,都是校史文化的主要部分。目前,對于校史文化的研究,不僅在于對于校園歷史的研究,還更加注重挖掘校史文化在對學生的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校史文化是大學發展中的產物,每所高校的發展,離不開高校歷屆優秀師生做出的成績與貢獻。從一所大學的建立開始,校史文化的內涵就處于一種不斷地被豐富、被發展的狀態中,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中的活動者。一所學校的校史文化包含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頑強不息的守業精神、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蘊藏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影響激勵著師生們。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弘揚校史文化能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2]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學校育人路徑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舉措。校史文化在傳統文化繼承與學校文化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一種隱性的形式存在于大學中,它孕育于校園內,借助校史文化的物質文化環境及精神文化環境影響,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更好地去實現育人教育目標,使受教育者無意識地主動接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實現自我教育,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校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獨特的優質資源,貫穿著愛國愛校教育、人生價值教育、正確行為導向教育,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高校校史文化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基因,而且校史文化深刻的辦學精神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銳意進取、不怕犧牲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質和思想作風,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緊密相連[3];其次,校史文化教育不僅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獨特的本校特色教育資源,還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及時的補充。高校校史文化由學校一代一代的優秀師生共同譜寫而成,并不斷吸收融入新的時代精神。在這次全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大學生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隊伍,很多高校涌現出大量的抗擊疫情的優秀事跡,這其中體現出來的抗疫精神便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及時補充。校史文化教育的內容更加貼近校內學生的生活日常,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能夠對學生的價值觀及思想行為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史文化自身具有的強大的歷史穿透力,以其真實性,能夠極大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孫永玉認為中國大學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的,開展校史教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大學生愛國、愛黨、愛校、愛社會主義的熱情。[4]校史文化中歷屆優秀師生的真實案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使學生內心產生認同。長春理工大學60年校慶時,1958年建校后第一屆學生,已經80多歲的校友蔣老來參加校慶,作為某集團高級工程師的他衣著樸素,唯一的心愿便是拜訪恩師,卻不愿意麻煩學校人員,蔣老說:“學校很忙的,我不想給學校添麻煩”,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實現了蔣老的心愿。94歲中科院院士陳星旦與蔣老的見面成了學校校慶的一段佳話。蔣老的不忘初心、腳踏實地、默默奉獻的作風帶給了大家非常深刻的感觸。
校史文化資源從學校人文景觀到歷代杰出人才都在潛移默化感染著在校師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校史文化,可以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內容的枯燥感的同時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將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現在雖然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但真正著手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并不多。
第一,從教育內容角度融入。
首先提升校史文化內容質量。要對校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大對校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對于久遠的資料采用走訪、校友口述記錄等方式進行收集整理,再配備專業的校史研究人員將收集的信息與原有的信息進行編輯整合,并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次,提升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校史文化資源中相應的內容進行提取整合并加以利用;最后,要注重內容的針對性,根據不同的教育客體選擇相應的內容,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合理利用校史文化資源作為教育內容。
第二,從教育主體的角度融入。
首先,高校教師要利用好校史資源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只有教師自身對校史有著很深刻的理解,才能將校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讓校史文化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例如可以對青年教師進行校史文化培訓,還可以鼓勵思政課青年教師參與到校史文化資源整合的工作中;其次,要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輸出能力。在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的認知理解水平不同,在提高教師自身校史素養的同時,如何在教學中將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進行合理有效的輸出也應得到充分重視。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如何將校史文化更好地融入課堂相關專題的學術經驗交流會;最后,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校史館等第二課堂,在歷史氛圍濃厚的場地進行教學,加強思政課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并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讓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從教育客體的角度融入。
首先,要注重學生在校史文化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及互動性,在開展多種形式校史主題教育活動的同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以學生策劃組織、學生參與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于校史文化中大學精神的認知與理解,充分發揮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刻領會校史文化的內涵。例如可以組建校史館文化講解志愿團、鼓勵學生開展校史社團活動等;其次,考慮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高校需要與時俱進拓展校史文化宣傳載體,除了傳統的宣傳板等形式外,還可以開通本校校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弘揚校史文化,以便提高學生的校史文化素養;最后,高校可以開設校史文化相關的選修與必修課,培養一批校史文化素養較高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授課,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校史文化素養,使學生更易于去理解接受高校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及的校史文化知識,積極促進校史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第四,從教育環境的角度融入。
首先,要注重利用好校園內的物質景觀去構建出校史文化氛圍濃厚的人文校園。校園是在校師生的主要生活環境,構建好校園內物質文化更加有利于校史文化隱性教育優勢的發揮;其次,注重校訓校徽校標及校歌等蘊含著深刻大學精神的精神文化的發展,積極引導在校師生正確價值觀以及愛校榮校情懷的養成;最后,要充分發揮校史文化中優秀師生的榜樣作用。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首任校長王大珩先生留下的大珩精神便是長春理工大學特有的大學精神之一。在學校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校長都會給學生講述老校長的光榮事跡,王大珩先生當初回國后帶領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研制出了“八大件、一個玻璃系列”,還有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航空偵察相機、第一臺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第一臺軍用夜視儀等多項第一。王大珩先生不僅給國家科研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為長春理工大學的師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全校師生勇于創新,不斷突破自我,引導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信念,努力成為思想道德素質合格,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新時代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