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36)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變得十分容易,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深層的價值層面上的東西不再單一,逐漸趨向于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是一個人對存在事物的思想上的反映,是觀念、觀點、價值觀等的集合。它不是人腦中原本就有的,而是源于社會實際,源于社會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能夠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1]意識形態對于黨的發展前途,對于民族的團結和命運,對于國家的主流文化,甚至對于國家的未來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青少年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那么他們的意識形態就是決定他們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也意味著高校意識形態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工作。
隨著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小環境的雙重變化,文化逐漸變得多元化,隨之而來的改變就是當前我國高校的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一些新的危機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由于年齡尚小、閱歷不足等因素,缺乏足夠精準的判斷能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還沒有成型,容易產生偏差甚至錯誤的認知,容易受錯誤思潮的影響。比如,“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借助網絡平臺不斷發酵,否定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編排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鼓吹社會主義制度失敗論。另外,西方“新自由主義”等外來思潮極力宣揚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民主”。這些思想對于缺乏社會閱歷的大學生極具欺騙性,給他們的思想造成極大混亂。一些大學生看不到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的弊端,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導致原本一直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所動搖。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西方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至上等觀念嚴重影響了我國大學生,“輕集體、重個人”等極端個人主義現象時有出現,部分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逐漸喪失了責任和擔當。就業、醫療以及住房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也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產生影響。“金錢至上”“重利益、輕道德”等錯誤觀點,或多或少地挑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威性。以上這些都給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帶來極大的挑戰。
相比較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高速、超量、碎片化的特征,是即時信息的載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偏向于這種“短平快”的即時信息。隨著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臺的涌現,新媒體得到了飛速發展,傳播的各類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成為影響大學生“三觀”樹立的新的載體,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也首當其沖受到了巨大挑戰。各種網絡新媒體蓬勃發展,給了大學生自由表達意識觀點的空間,使得過去單一的權威主流輿論轉變為了多元化的輿論。除此之外,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復雜性也給網絡監管的及時性、全面性帶來了新的挑戰。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中,各種多元文化價值觀之間激烈碰撞,導致思政課教師的課堂話語權受到挑戰。
“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時期,社會矛盾和沖突客觀存在,如征地拆遷、食品安全、貪污腐敗、貧富懸殊、‘失德’事件頻發等現象,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沖擊。”[2]步入新時代,我國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時期,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社會思潮激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等錯誤思潮有所抬頭。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二者之間的摩擦也更加激烈,主流輿論和非主流輿論的摩擦碰撞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意識形態出現扭曲和偏差。
西方國家自恃文明優越,利用全球化推行文化霸權和話語霸權,強勢輸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通過宣揚西方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不斷兜售“普世價值”“享樂主義”等價值理念,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意識形態滲透。這些別有用心的充滿資本主義意味的價值觀披著“文化的外衣”,極力歪曲事實,否定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給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挑戰,導致大學生出現價值取向選擇的迷茫,產生信仰危機。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等的飛躍和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慢慢滲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逐漸趨向于開放化和多維化,不用出校園即可接收到形形色色的價值觀輸入。新媒體在豐富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傳播了各種垃圾有害信息(包括暴力、低俗等信息),腐蝕了部分大學生的思想,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帶來挑戰。此外,境外新媒體運用“翻墻”等各種方式,在傳播西方意識形態的同時,還抨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挑戰我國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絕對權威。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和接受教育的地方,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大學生要擔起時代重任,必須保持思想端正,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校園領域的主導地位,對于時代新人的培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加強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現狀的調查研究,盡快制定有效策略以改變現狀。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高校領導和教師全體隊伍的“紅色”基因不變質不變色,才能更有底氣地教育好大學生,才能更有信心、更堅定地帶領全體大學生共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新時代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實效。”[3]在高校思政課課堂上進行黨的思想理論教育,維護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課堂話語權,充分發揮其主渠道作用。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方向轉化,提高思政課課堂的實效性。
大學生的生活基本是圍繞校園展開的,校園文化的內核是影響大學生意識形態的關鍵因素。高校應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現狀,在全校展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活動,凈化校園風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校園文化。組織一些以政治生活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鍛煉大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倡導發起環保、幫扶老幼、下鄉進社區等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化、開放化。在這種活動氛圍的包裹之下,大學生能很好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從而達到牢固樹立并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夢實現的思想基石,更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高校大學生應該將核心價值觀謹記于心、銘刻到骨子里,外化到行動上。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要充分利用網絡和“互聯網+”思維,大力建設校園新媒體傳播平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網絡建設。高校應當對新媒體的運行模式、特點以及影響力進行深入研究,充分把握新媒體未來發展的前沿動態,對其加以利用,將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的長處結合起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效率,提高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此外,還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校園網絡監管機制,時刻監測校園網絡上的輿情信息,樹立大局意識,確保大學生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性質不會變。
針對高校意識形態面臨的多元文化沖擊的現實挑戰,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教育亟待加強。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教育,確保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步入正軌,以熱情飽滿的精神面貌努力為自己、為國家奮斗拼搏,順利成長為時代所需要的“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新青年,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偉大中國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