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哲學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人類開展改造世界活動的現實基礎[1]。從更深層次而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為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互依存、相伴共生的特殊關系。因此,在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促進人類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也尤為重要[2]。只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維持人與自然相伴共生的良好狀態,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不斷發展的現實情境中,它對資本家片面追求生產力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反思與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資本家以榨取剩余價值和高額利潤為追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突出表現為工具性關系,而非情感性支持。基于此,作為個體間社會關系延伸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也不免打上價值利益的烙印。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破壞著人與自然間純粹的平衡關系。以此為鑒,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指明生產發展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強調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3]。并在追求生態正義的基礎上維系人與自然間的和平友好關系,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界是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的客觀環境,人類社會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進行分工、合作的發展結果[4]。同時,現實社會的物質生產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們的生產活動是以生產工具為媒介、對自然界進行改造的過程,而自然存在的事物則構成一切生產發展的基礎。因此,尊重自然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更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間關系的基本立足點。以尊重自然思想為指示,意味著人類在開展改造世界的活動時要以尊重自然的理念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條件、以保護自然為核心。具體而言,即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而非采伐無度、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追逐社會發展。
自然界作為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5]。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題中之意和必然要求。順應自然指示我們要在自然客觀規律的指引下開展人類活動,而非以人作為環境的主宰、發號施令。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資本家枉顧自然規律,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追求經濟利益的增長,甚至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的支配與勝利。然而,對自然規律的忽視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必將遭到自然的報復與還擊,生態環境惡化與生態危機的初步顯現便是自然作用力的證明。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以資本主義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的不良后果為警示,在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6]。
保護自然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歸宿和終結點,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發展這一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人類與自然界休戚與共,人們不斷進行著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而人類活動在任何時候都脫不開自然環境與自然規律的制約,只有建構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關系才能使人類社會持續存在。因此,從長遠角度而言,對自然的保護不僅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自然環境,為社會生產活動提供優質的自然空間,更是保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家園、讓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的當下,人類早已是生活在地球村上的命運共同體,只有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積極開展保護自然的行動,才能實現人類共生[7]。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以人與自然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出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伴共生”的辯證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追求自身利益而枉顧自然規律行為的批判,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對自然無節制索取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指出如若人們一味陶醉于對自然的征服與勝利,勢必會受到自然的還擊。據此可知,自然不僅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條件,更會反作用于人類,人與自然既相互獨立又相伴共生。對人與自然間交互關系的揭示可幫助我們清楚把握自身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并主動思考如何實現人與自然間良性關系的建構。總體而言,認清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是有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人與自然是物質世界的主體與客體,二者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重視生態規則的建立,強調人類活動需要遵循生態倫理規范。生態倫理規范標示著人類開展改造自然活動的尺度與界限,是指導人們行動的準則。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以生態理念為指導,還應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出發,科學劃定生態紅線、打擊破壞環境的行為,指引人們正確開展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不以環境惡化為代價,不以盲目實現經濟效益增長為追求。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若不引導人民群眾在生態倫理規范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則會產生不良的生態聚合效應,進而影響億萬人民的生活。基于此,我們更需要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為國家發展提供生態助力。
環境承載能力和可開發利用的自然空間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人類社會要存在,須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國家民族要永葆生命,當以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保障。在當下以經濟力和科技力為較量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然資源的豐沛程度也已成為國家發展能力的隱形象征,更決定著一國發展的限度[8]。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以環境促發展,以生態化新風,遵照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指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運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為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價值理念從意識層面指引著人們的社會行動,秉持何種發展理念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基調。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和生長力,主張促進中國社會的綠色、協調和健康發展。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其所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生態思想呼吁人們珍惜生態資源并以環境保護為立足點,實現社會的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發展[9]。此外,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句空談,應以生態思想為指導,將綠色行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基于此,我們可以通過低碳生活倡導,讓社會成員接受并認同綠色健康的生態理念。從實踐層面而言,我們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廣泛開展綠色生活主題活動,以簡單輕松的方式向人們傳遞環境保護的意義,積極引導人們乘坐公共交通低碳出行、節約水電等自然資源。努力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涉及多層次、覆蓋寬領域的綜合性事業,需要樹立高瞻遠矚的大局意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和長遠利益出發,在追求生態正義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良性發展。其中,綠色、循環、可持續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理念,重視生態效益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10]。效率與公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概念,效率體現著人們對于社會生產和經濟效益的追求,公平反映著人們對于社會正義理念的遵循,兼顧效率與公平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基于此,我國政府應充分重視生態效益,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放在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在保證社會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尋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兼顧人民群眾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需要,努力維護生態正義。
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不僅作為人類社會長治久安的依托,更是關系全人類存亡的重要條件。在新媒體和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以實踐為基礎,更需融入更多的創新性思維。具體而言,我們應合理運用網絡技術和媒體環境,建立綠色環保的線上平臺,調動人們對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建構生態文明理念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防患于未然,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鑄就綠色發展的安全防線。首先,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應切實發揮環境保護職能,通過環境保護的政策倡導,讓人們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次,立法機關應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機制和法律法規,清晰界定并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全底線。最后,在市場層面,還需建立生態性的市場準入機制,盡力控制并減少高污染、高消耗的工業數量。總體而言,我們要從政府、立法機關和市場三個層面共同鑄就綠色發展的生態防線,助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它充分展現著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發展為核心的理念[11],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然資源的豐沛程度更是社會生產發展的自然依托。因此,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應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出發,以環境保護促社會發展,以綠色生態化文明新風,將我國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水平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