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人的現實性存在首先意味著一種物質性的存在,人需要首先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才能從事其他活動。而滿足生存需要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生產出吃、喝、住、穿等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物質生產又離不開實踐,這就說明人的現實性存在還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同樣實踐活動的發展使單個人不再孤立地進行生產活動,而是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人成為社會性的人,這又說明人的現實性存在更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但不論人的現實性存在是物質性的存在、實踐性的存在,還是社會性的存在,都脫離不了歷史而存在,人以實踐的方式進行物質生產所結成的社會關系是處在一定歷史階段上的。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人所進行的物質生產、運用的實踐內容以及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會隨著歷史發展變化,因此,人的現實性存在也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
人的現實性存在首先就表現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這是因為物質性的存在是人的現實性存在的最基礎的一種存在,是人的生命活動得以存續的最基本存在。這種物質性的存在就體現在有生命的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以及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基礎上的物質生產。
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1]146這就說明,有了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全部人類歷史才能被創造,而人的現實性存在又是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可見,沒有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也就談不上人的現實性存在,只有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一種現實性的存在,動物只是本能的適應世界,并不對它所生存的世界產生認識,更不會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因此,有生命的個人是人的物質性存在的一個首要前提。然而,有生命的個人并不是沒有任何需要的存在,“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2]79人只有首先滿足吃、喝、住、穿等的生理需要,才能維持和延續自己的生命,進而從事其他一切活動。人只有首先滿足了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在實際的生活世界中存在,這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的現實性。
當然,生存需要的滿足是人最基本的現實性,但不是唯一的現實性。人的現實性存在還體現在由人的生理需要而產生的物質生產活動。人在滿足自身基本生存需要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進行著其他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從一開始直接向自然獲取食物、水源、庇護之所、衣物等維持生命的必要資源,到自己進行粗制加工、簡單生產,再到規模化、工業化生產的現代社會,都說明了人不是只滿足于生存需要的存在。人除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還有建立在生存需要基礎上的享受需要、發展需要。馬克思認為,生存需要作為人的低層次需要并不能將人與動物真正區別開來,只有人不再將自己的活動僅僅局限于滿足生存需要,而是投入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勞動當中,人才能真正脫離動物界。“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3]96-97人的享受需要、發展需要的滿足不斷推動著人們進行滿足生存需要以外的其他物質生產,也正是因為人不像動物那樣,把生存需要當作自己的最終需要,不滿足于只滿足動物式的生存需要,才從事自己的、真正屬于人的生產活動。
總之,人只有開始進行滿足生存需要以外的其他物質生產時,才真正成為人的存在,物質性才成為人的物質性,進而人才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而存在。人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存在,意味著人從事各種各樣的物質生產活動,但不論是進行什么樣的物質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實踐。因而,人的現實性存在又表現為一種實踐性的存在。
人的現實性存在之所以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實踐決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實踐是人與世界相聯系的紐帶,還在于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首先,實踐決定著人的生存發展。一切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要想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進行物質生產最根本的就是通過實踐。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的。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人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了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而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的滿足同樣離不開實踐。享受需要是建立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的需要,它所要求的實踐更廣泛、更豐富,就如同穿衣不再只是追求暖,而要講求美,講求美就需要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生產出既保暖又能體現美的衣服。發展需要則是更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們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為了增強人的自由個性而產生的需要。”[4]它所需要的實踐是更深入、更全面的實踐。可以看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人才能從單純動物式的存在中跳脫出來,從而拓寬自身存在的空間,推動人自身的發展。其次,實踐作為人與世界聯系的紐帶,也說明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實踐以中介的形式把人與世界聯結起來,一方面人通過實踐活動把眼前自然存在的世界改造成屬人的世界,將世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另一方面世界經過人的能動改造也成了豐富多樣的世界,實踐將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事物以物質生產的方式聯結在一起,使世界變為被實踐著的世界,人則成為實踐著的人,成為實踐性的存在。最后,人的現實性存在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還在于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言:“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2]67這也就是說,生產生活資料的實踐是真正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性標志,動物只生產自身,人則不同,人不但生產自身還對自身以外的其他東西進行生產,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因為人對物質生活本身的生產決定了人是以實踐這種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存在的。總的來看,人的現實性存在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通過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周圍世界,最終形成了人自己的現實世界。
此外,人們在進行實踐活動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這就使人成為一定社會中的存在,具有了社會性。因此人的現實性存在也意味著一種社會性的存在。
人的現實性存在是一種物質性和實踐性的存在,就意味著人的現實性存在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人就必須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而“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2]344這就說明人的社會關系是在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人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由此形成的社會關系也就越來越廣泛。人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也就是說,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了社會,與此同時,人也成為一定社會中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2]1從人對社會的生成角度看,是人在現實生活世界的生產實踐活動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產生了社會,人也由此成了社會存在物,因此,我們在看待人的現實性存在時,將其理解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
此外,從社會對人的生成角度看,社會同樣也生產人。對人來說,社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產物,換句話說,社會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離開了社會,離開了實踐,人的存在的現實性也就成為空談。沒有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的人,人總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像魯濱遜那樣的人只有在小說里才存在。人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現實地具有了自己的本質,因此,人的本質只有從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得到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才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60我們決不能離開社會關系去理解“人”和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由他所處社會的社會關系決定的;更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談人的現實性存在。一方面,“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肯定了人的存在的社會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孤立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會性的人就是人的現實存在,肯定了人的現實性,現實生活中的人一定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他的人的存在。”[3]122社會性就是人的存在的本質屬性。
總之,建立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的人與社會的這種雙向互動構成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性的人,這是人的本質現實,更是研究人的現實性存在的本質維度。人在社會中產生,也在社會中發展,反過來社會也是如此,社會也在人的不斷發展中向前推進,并由此形成了人的歷史,因而人的現實性存在又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
人的現實性存在何以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主要從三個方面看。
首先,從歷史的前提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5]歷史就是人自己的創造活動,離開了人的活動,歷史不過是空泛的字眼。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沒有任何變化的世界,而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和承繼下來的,人是有著自己目的的社會存在物,正是在不斷滿足自身需要和目的的過程中,人通過實踐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創造了屬于人的歷史。但我們也應看到,歷史雖然是人所創造的,但這種創造是在一定歷史規約的前提下進行的創造,并不是人隨心所欲的活動。
其次,從歷史的發展看,人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同時又受著一定歷史規律的制約。在馬克思看來,“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1]168歷史的依次交替并不是沒有任何歷史積淀的交替,而是下一代在上一代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基礎上進行的交替,下一代繼承了上一代的實踐成果并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繼續進行實踐,進而以新的實踐活動改變舊的生活環境。因而,人一邊創造著歷史,一邊也在被歷史所塑造。
最后,從歷史的結果看,人是歷史的人,歷史是人的歷史。正是因為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才成為人的歷史;也正是因為人是處在自己所創造的歷史一定階段上的人,人的活動受歷史規律的制約,人才成為歷史的人。“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6]人既是歷史的前提又是歷史的結果,人作為歷史的前提意味著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一旦人已經存在,歷史的創造就開始了;同時人又是歷史的結果,一方面人對人自身進行生產,即種的繁衍,人自身的生產同樣是人創造歷史的活動。另一方面,人創造了歷史,歷史也在塑造人,因而人又是歷史的結果。
總之,人的現實性存在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就在于人不但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的實踐活動還受著歷史規律的制約,更在于人既是歷史的前提也是歷史的結果。人創造歷史的活動就是人進行物質生產的活動,而進行物質生產離不開實踐,實踐是人的根本活動方式,在實踐活動中人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但不論是人以實踐的方式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還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都是歷史的產物,都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而歷史又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因此,人的現實性存在,首先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進而是一種實踐性的存在,再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終而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