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輪值主編 王秀強
石油是全球商業行為、金融市場活動、國際政治博弈的糅合體。正因為此,油價的錨定因素也是多樣的,任何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都有可能擾動油價的運行軌跡。
在疫情沖擊和地緣政治博弈等多因素影響下,2020年國際原油市場呈現近乎史詩級的崩盤,對全球經濟和石油產業鏈所帶來的“長尾效應”不亞于一場石油危機。
從歷史進程看,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三次石油危機,歷次危機的誘因是戰爭沖突、地緣政治博弈帶來的原油供應銳減。不同的是,本次石油市場震蕩的背后是石油供給(減產協議失敗)和需求(疫情引發需求銳減)雙重共振的結果。加之全球原油庫存緊俏,油價自2020年3月9日連續下挫,以至于每桶原油的資產價值甚至低于水;WTI05合約爆出前所未有的負值,每桶原油資產價值甚至低于倉儲運輸成本。
在劇烈的石油市場波動下,全球石油企業陷入虧損泥淖。2020年一季度全球石油巨頭——BP(-309億元)、埃克森美孚(-43億元)、康菲石油(-123億元)、中國石油(-133億元)、中國石化(-210億元)等普遍虧損,油服供應商斯倫貝謝、哈里伯頓等同樣迎來寒冬,壓縮資本開支、增加負債以期絕地求生。
與此同時,黃金、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同步出現激烈波動,大類資產配置出現前所未有的“資產荒”。
在低油價下,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現代煤化工等石油替代產業的成本劣勢在放大,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進程可能被加長,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對高成本低碳產業的追捧隨之降溫,進而影響全球各國的能源戰略選擇。
油價低位震蕩可能是常態,低油價潛藏的危機也將如影隨形。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從國內能源安全戰略來看,低油價為我們補短板、拓長板提供了契機。中國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2019年全年累計進口原油突破5億噸,進口依存度超過72%。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石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中國憑借龐大的消費空間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愈加重要,可以借此契機提高國家能源話語權,擴大能源外交影響力。
此次油價震蕩中,儲運設施的稀缺性尤為突出。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石油儲備水平仍顯遜色。在低油價的窗口期,增加石油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規模是首要選擇;低油價也為進一步改革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稅費征收管理制度提供了空間。從中期戰略上看,在基建投資的規劃布局上,國家應加大石油天然氣戰略儲備、商業儲備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期實現倉廩實、儲備足,降低能源安全風險。
對于新能源等石油替代行業而言,其產業技術進步、成本下降的進程只能進一步加速,不然就遑論誰替代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