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自我教育方法是在充分認識人的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1]。自我教育強調把人自己作為教育對象,由原本的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在教育者及外部環境的引導下,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教育,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個體自身的潛力。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個體潛在的積極因素,利用積極的力量來克服人們在成長道路上的困難,與自我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度,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探討與改造,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合,為自我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對完善大學生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自我教育的概念,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廣義的自我教育“指受教育者按照一定價值觀標準,對主觀世界產生深刻認識并教育自己的過程,也可以稱作自我修養,即人們以一定的思想行為準則為基礎,對自己提出明確的規劃,要求自己不斷實現這些目標,對自己的實踐結果做出評價的過程”[2]。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據社會規范和自我發展需求,以自身作為發展對象,進行一系列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發展的活動。自我教育能夠促進受教育者個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教育力量的發揮由教育者擴展到受教育者本身,由內因及外因共同作用,進一步促進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長發展。
自我意識是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自我教育的內部構成要素是從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而來的,在社會交往活動中,隨著人的語言和思維的不斷發展,自我意識逐漸演繹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這三種心理成分,并構成了自我意識體系。
自我認識是個體對自身的道德質量、思想動機和行為等方面的意識,在自我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沒有自我認知就沒有自我教育的生成,是自我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自我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是人們對感受到的客觀及現實事物,所產生的對應的態度和情緒,反映了客觀現實與人們的情感需求之間的關系,是自我教育與現實活動之間的互通橋梁;自我調節的過程在自我教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自我調節是當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距離或者矛盾時,個體對自己自覺進行思想、情緒和行為上的調節的方法。
自我教育的內部要素中,自我認知是基礎,自我體驗是過程,自我調節是保障,最終目的是實現自我發展,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在個體自我的“內部”,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或許這些要素不是按次序發生并作用,但每個要素都不可或缺。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開展各種各樣的精神和物質活動,但目標與現實之間總會存在一定距離,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矛盾,也正是由于這些差距及矛盾的存在,需要人們去否定、改進和提高自己,通過一系列自覺的有目的內在調整,實現現實向理想的轉化,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節就是減少這段差距的重要因素。
自我教育作為主體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教育行為,在關注自身力量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外在因素。家庭是構成人們社會活動的基本生活單位,也是人們進行教育與自我教育的主要場所,家庭環境對個人的成長成才發展具有潛移默化且深遠的影響,家庭成員彼此在家庭范圍中參與對方的生活,家庭教育環境在自我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學校是專門從事對人的教育、培養活動的場所和機構,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獨具專業性及其他環境不可比擬的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更能系統地將自我教育深入學生個體的內心。社會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社會教育環境多樣且全面,在各形式的組織及單元下,社會環境總能發揮其作用并對人們產生影響,自我教育也在社會環境的總體囊括下不斷推進。
自我教育的外在因素中,家庭教育環境是基礎,學校教育環境是關鍵,社會教育環境是重要補充,這三個因素以其廣泛性及深遠性,綜合起來影響著自我教育。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教育環境作為自我教育的外在因素,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們的日常活動,與內在自我因素共同組成自我教育完整體系,從外在環境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吸收成為內在財富,由外在與內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個體自我教育的進行。
自我教育是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進行的活動,外在因素是自我教育的條件,而內在因素是變化與進步的根本,充分挖掘學生思想的內部動因,啟發、引導學生,把思想教育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才能促進大學生對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行為從被動到主動,自發到自覺,取得教育的應有效果[3]。
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最后落腳點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本質,是大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的教育,歸根到底,是受教育者遵循個人興趣及自身發展規律,自己決定學習內容,自己掌握學習方法,自己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本質還是需要個體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研究自我教育,應從學生自身出發,以人為本,探索影響人自身發展的各種因素,通過吸收、融合更多與自我教育發展相契合的內容,以多元視角和方法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本質上是個體自覺認識到自我發展需要通過自己的力量而進行一系列提高和完善自我素養的活動。積極心理學主張從積極的角度看待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個體發展的所具有的積極特質,引導個體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與自我教育的理念與目標具有一致性,將積極心理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為自我教育提供新的思維向度,豐富自我教育體系的同時提供可行的理論維度導向。
積極心理學與自我教育從本質上講,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本身,在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中,不完全是由外界客觀事物所決定,最終決定人的發展動向的因素是人自身。積極心理學是從人本質中的積極特質出發,努力形成與消極觀念相反的積極觀念,自我教育也是注重通過自己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積極心理學和自我教育都是以人自身為根本,強調人所具有的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夠對所接收到的教育內容進行審視評價、選擇吸收與內化再造,關注個體發展,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對人的積極認知過程、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點、創造力與人才培養等問題的研究[4],主張從積極的角度觀察對象、尋找和解決心理問題,致力于開發人的優秀品質和潛在的積極力量,激發個體自身已有的積極特質,讓人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并發揚優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自我教育強調個體發揮主觀能動性,使自己意識到發揮自身力量的重要性并付諸行動,促進自身潛能的開發,通過自身內在的矛盾運動,再不斷推翻升華,達到掌控、支配自身發展的效果,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二者在教育目標上有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契合性。
內外因理論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個體的發展是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現實因素的變化,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漸產生對自身的思考,通過自我行為吸收、審視內化成為自身品質,再由自我教育下的內化結果對外在現實生活進行的思想指導,產生外化行為的結果,通過內在變化影響外在行為的模式,激發個體的自覺性與積極性。積極心理學強調,通過關注與激發個體優秀品質與潛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自我完善、修復與發展[5]。內外因辯證原理是共同的理論依據,強調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外因共同促進事物的發展。
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個體的積極體驗,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積極組織系統三方面的內容,將積極心理學的自我意識、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的內容融入自我教育,探索更科學有效的大學生自我教育實現路徑。
自我意識是自我教育的內在心理機制,自我認知作為自我意識中的組成部分,是判斷自身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基礎和前提,因而需要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引導大學生樹立客觀、全面的自我認知理念。大學生要敢于正視自己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積極發掘與肯定自身的優秀品行及自身優勢,善于自省和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通過自主學習和參加活動,促進大學生在不同的角色和活動中更全面地認識自己,通過積極的自我認知方式來對自己進行客觀分析,形成自我發展的認知體系,根據自身特點形成發展路線,確定自我教育的目標。
運用自我暗示和勸說功能。自我暗示是調節自我心理的一種方式,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運用權威者的語言、行為對自身面臨的境地進行調整,創建相應的緩解情緒的心理環境,能夠促進自身對事物的把控能力。在大學生自我教育過程中,用樂觀、積極向上的語言來對自己多一些鼓勵,從言語上改變自己,對自己進行肯定,促進形成樂觀的生活狀態,通過潛意識的正面作用,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行動,減少消極語言暗示帶來的不良影響,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積極情緒體驗包含感官愉悅和心理享受,其中心理享受是更高層次的體驗,需要對自身意義有一定的認知與評價,有自我心理享受意識的前提下,積極情緒體驗的需求更強烈,個體以一種積極體驗的狀態面對將要發生的現實情況,更能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潛能的發展。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提升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的積極情感,引導他們體味從中獲得的樂趣,增強學生自覺學習動力和加深對自我教育意義的理解。還要注意培養和激發自身對學習、工作的興趣和熱情,通過情境體驗、案例學習等方法增強自身對理論知識的求索欲,同時建立自我反饋、表揚的計劃和目標,激勵自己以更積極向上的態度及行為促進自我全面發展。
提高情緒控制能力。每個人每天都處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不同的人和事必定會影響到自身的情緒,大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也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提高對情緒的控制力,使情緒盡量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揮積極而非消極作用。積極情緒體驗需要通過自我監控提高對情緒的感知力,并掌握科學的與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技巧,及時調整并克服自己的悲觀消極情緒,對自身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形成自己控制情緒的方式方法。學會教育自己,將面對的困難拆解開來,用理解、寬容、樂觀的態度和情緒去思考事情的積極結果,記錄自身各種情緒的變化,引導自己去整合復雜的情緒,找出解決問題的積極有效方式。
培養積極正義的價值取向。積極合理的價值取向對個人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大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觀,養成責任感、謙虛、友愛、勇敢、沉著等優秀品質是大學生發展的理想狀態。每個人都是在各種沖突、挫折中不斷發展和成熟的,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就會引導怎么樣的言行,強化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從個體與外界環境兩方面進行考慮,在內心建立起積極進取、獨立自主的觀念,指導自身個性及外在行為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引導積極堅強的意志行為。個體意志控制和支配意志行為,是否能以內在形成的積極特質來正確引導外在行為,是大學生自我教育是否有效的檢驗標準,大學生積極意志的升華,會引導個體形成良好的意志行為。因而,在自我教育過程中,需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他人合作,參與未曾體驗過的新鮮事物,在實踐中磨礪堅強的意志,培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品質;引導大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在一些體現綜合素質的比賽活動中,增強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忍耐力及個人意志力,為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