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焦敬平、黃宇飛 張浩天
作者供職于北京能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緬甸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合作國家之一,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緬甸水力、太陽能等能源資源豐富。中緬能源合作是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主攻方向之一,煤電、水電建設以及電網靈活性轉型方面兩國之間都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1.政局動蕩,國內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緬甸國內政治局勢的長期變動,深刻影響著緬甸經濟發展的平穩性。此外,緬甸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之一。
在2019年INFORM風險指數(2019年風險管理信息指數)中,該國在191個國家中排名第14位;它高度暴露于洪水、地震和海嘯中。根據德國觀察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德國觀察,2019年),緬甸是1997~2016年間受極端天氣事件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2007-2018年,這十余年間,緬甸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出現了劇烈的起伏變化,側面反映了國內經濟環境的動蕩。
2018年緬甸GDP為680.67億美元,按不變價計算,與2007年相比復合增長率達36.2%,但從緬甸各個年份的GDP增長率變動較大,特別是2009-2012年的出現劇烈波動。2017年起緬甸經濟呈現企穩反彈態勢,尤其是2018年GDP同比增速高達11.9%。
物價方面,緬甸物價水平十年間波動幅度較大,通貨膨脹問題較為嚴重,2009~2019年以來出現多次CPI同比超過5%的情況。貿易逆差、政府財政擴大赤字、外匯炒作等原因造成緬甸CPI通貨膨脹率持續處于高位;截至2019年4月份,緬甸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7.51%,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通貨膨脹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產業結構方面,緬甸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新軍人政府上臺時,農業在GDP的比重達到了57.4%,而工業只占9.7%。這體現出緬甸經濟發展落后,產業結構很不合理的現實。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緬甸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產值所占比重持續下降,工業產值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民選政府執政的幾年來,緬甸工業比重持續上升,農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迅猛發展,并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化石能源匱乏,生物質獨領風騷
從儲量看,緬甸煤炭資源儲量一般,探明儲量僅為2.58億噸,為次煙煤和褐煤。油氣儲量在世界范圍內而言較為匱乏,但在東南亞區域看,相對豐富。根據緬甸電力與能源部預測,緬甸石油儲量達2.069億桶,但目前基礎設施和開發能力有限。
從能源供應看,緬甸一次能源供給保持穩定增長。2010~2017年緬甸一次能源供給量年均增長4.6%。其中石油產品年均增長率最高,達到21%;其次是水能(11%)。由于在緬甸,相較燃煤發電,燃氣電廠新增并網運營的裝機更多,天然氣年均增長率為10%,而煤炭僅為8%。盡管生物質供給持續下降(年均降幅為1%),但其仍占緬甸一次能源供給中最大的份額(42.4%)。
從能源消費看,2010~2017年緬甸最終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為3.8%。石油產品年均增速最快,為15.8%;電力(年均增長率為15.2%)和煤炭(年均增長率為6.9%)緊隨其后。生物質消費年均下降1.4%,因而生物質在最終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從2010年72.4%降至2017年50.5%。
生物質的主要消費者來自居民部門,其次是工業和商業部門。生物質消費下降時由于家庭液化石油氣(LPG)和電力的逐步普及以及高效生物質火爐(特別是農村地區)使用增加所導致。
從進口依存度看,緬甸能源進口依存度已從2010年的7%升至2017年19%。2010~2017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而該國能源生產在此段時間內的年均降幅達到3%。
從電力需求看,2010~2017年緬甸的電力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13.9%,其中居民部門和商業部門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8.1%和13.7%。2017年居民部門在電力部門中的占比最大,超過50%,工業(31%)和商業(19%)緊隨其后。2017年緬甸電力生產主要來自水能、天然氣、太陽能和煤電。總發電量達到21457.8吉瓦時(GWh)。2010~2017年緬甸發電量年均增長率為13.%。氣電和水力發電仍然是緬甸電力生產的主要來源,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2.5%和10.7%。此外,由于沒有國家電網相連,2010~2017年,瑞麗江(Shweli)水電站向中國輸出電力。
緬甸太陽能發電裝機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截至2018年年底,該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僅為48兆瓦。
緬甸基礎設施薄弱,電力發展相對滯后。截至2018年年底,緬甸電力總裝機容量僅為5652兆瓦,人均用裝機容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和中國的1/13,全國仍有67%的人口沒有使用電,存在“電力貧困”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外資引進和本國的經濟發展。該國國內電網還屬于單回路,且僅覆蓋三分之一的人口,輸配電設施建設緩慢,配電電網損耗高達15%。
此外,價格機制沒有理順,政府越發展電力,用電的人越多,補貼越多,財政負擔就越重。緬甸中央政府曾與2014年提高電價,但社會反響強烈,政府對于電價改革十分謹慎。
緬甸油氣領域是外資進入的一大熱門,根據緬甸投資與公司管理局(DICA)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5月初,外國對石油天然氣共投資了154個項目,總投資額224.1億美元,占外國投資總額的31%以上。
電力行業也是外資進入的重點領域,根據DICA統計,電力行業排名外資對緬投資領域第二位,投資形式包括EPC、BOT、BOOT、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賣方信貸等。典型案例包括日本重型機械制造商和泰國東洋泰(Toyo-Thai)工程公司合作建設的煤電項目(128萬千瓦),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為該項目提供貸款;今年日本仰光和曼德勒的配電改進項目提供122.88億日元等。
近年來,我國企業借“一帶一路”之東風,積極開拓緬甸市場。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中緬兩國在油氣領域最為矚目的合作項目。該包括中緬原油管道和中緬天然氣管道兩部分。中緬油氣管道總投資額為25.4億美元,其中石油管道投資額為15億美元,天然氣管道投資額為10.4億美元。其中,中緬原油管道是中緬兩國合資建設,全長771公里,中緬天然氣管道涉及到中緬韓印四國六個公司,全長793公里。通過天然氣管道,每年輸送120億立方米天然氣到國內,原油管道可以輸送2200萬噸原油。
此外,云南能投香港云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股的聯合能源國際有限公司,與緬甸電力計劃司合資建設緬甸仰光達吉達(Thaketa)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站。該項目位于仰光市區以東10公里處的Thaketa鎮,采用BOT投資模式,特許經營期30年。規劃裝機容量500MW,其中一期118MW,二期380MW。一期總投資約1.29億美元,工期24個月,2016年5月12日開工建設,于2017年年底實現單循環并網發電。
“十四五”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緬甸都是我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突破點之一,無論是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建設、運營,傳統化石能源貿易和投資,還是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力市場改革方面都有合作空間。
1.政策支持方面
2015年,緬甸政府出臺了《緬甸國家能源政策》主要內容包括,邀請國內外相關方參與緬甸相關資源的開采及使用天然資源;制定符合東盟和國際慣例的國家適用的能源標準和規范;促進私營部門參與或私有化,以符合國家的經濟政策;制定提高水能、可再生能源、火電等可替代能源發電能力的短期和長期規劃;鼓勵區域能源合作,將電網和管道網與鄰國相關基礎設施形成互聯互通;透過短期及長期計劃,以穩定發電,實現能源完全獨立;建立能源數據庫系統,調查全國年度能源需求,編制能源供應計劃并組織實施;制定短期和長期規劃,通過建設創新型煉油廠和工廠,滿足國家對石化產品的需求。
2018年,緬甸頒布的《緬甸可持續發展規劃(Myanma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2018-2030)》中提出優先發展以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目標,且參與執行的政府部委包括緬甸電力與能源部(MoEE)、緬甸工業部(MoIND)、緬甸計劃與財政部(MoPF)、緬甸農業、畜牧與灌溉部(MoALI)、緬甸建設部(MoCON)等。緬甸政府致力于到2020年,通過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應全國8%的電力。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12%。
2.自身發展條件
緬甸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緬甸太陽能資源相對豐富,據估算太陽能潛力達到51.973太瓦時/年。中部地區,光伏發電年均總發電量在1150~1600kWh/kWp。在山區,發電量相較中部地區降幅達20%。
緬甸天然氣儲量在區域內較為豐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3300億立方米,其余在未探明的近海地質沉積盆地中,天然氣儲量或達到12.68萬億立方米。緬甸亟待引入外資加大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力度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需求和加強自身天然氣供給保障程度。
此外,電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據《緬甸時報》2018年6月報道,仰光的電力占緬甸發電量的一半,預計到2021-22年,仰光的電力需求將翻一番。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需要投資約10億緬元來發展基礎設施,包括輸電線路和變電站。據消息人士透露,還計劃在2018~2019年和2021~2022年間建設77座66千伏變電站。政府正計劃與亞洲開發銀行接觸,以便升級整個區域的幾座230千伏變電站。
3.營商環境
由于軍隊繼續主導政治,種族緊張局勢尚未解決,緬甸仍然是企業面臨高政治和商業環境風險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緬甸的營商便利度在全球190個列入統計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71位,和去年持平,在東盟國家中排名最低。在東盟國家排名中,緬甸排在最后一位,低于老撾(154位),在亞洲國家排名中,緬甸僅高于孟加拉國和東帝汶,位列倒數第三。
4.勞動力成本
從國際范圍來看,緬甸是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允許投資者雇傭大量勞動力。而且在東盟范圍內,緬甸也是勞動力成本的洼地。對于緬甸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建設的地面和分布式光伏電站而言,目前當地的勞動力可以滿足相應的需求。
從資源稟賦和能源發展需求看,緬甸能源行業確實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緬密松水電站合作項目曾因時任總統“叫停”而出現擱置,造成了中方投資方的重大經濟損失,給中緬能源合作帶來一絲“陰影”。
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層面相互矛盾的認識限制了電力發展規劃的實施,部分人要求摒棄有較大環境影響的水電和火電,不切實際地宣稱通過太陽能可以實現能源獨立;而且目前民用電補貼扭曲了市場價格阻礙電力行業的投資。我國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政治環境和能源政策變化的影響,審慎在緬投資的發展戰略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