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看待事物、處理問題時所持的根本立場、看法和態度的總和,是指導人們進行決策和采取行動的一種基本價值取向,也是人們判斷是非曲直的一種價值準則。自媒體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普及,給大學生提供了更為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加復雜化的信息,這些信息不斷沖擊著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而大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從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這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美國人明確提出了“We media”這一概念,翻譯成中文就是“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普通大眾在數字科技和全球知識體系相連后,向人們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自媒體與傳統大眾媒體相比,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總稱。通過自媒體,每個人都可以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表、傳播、交流信息,自媒體就是這樣一種“個人媒體”。例如:微信、微博、論壇、抖音等社交媒介。
自媒體具有交互性。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點對面”的傳播方式,逐漸形成了“點對點”的新型信息傳播模式。自媒體信息傳播中的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信息的發布者、創造者,個人在社會信息生產和交換中獲得了空前的主體地位。借助自媒體平臺,人們能夠將信息迅速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反饋,自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幾乎為零。
自媒體具有大眾性。自媒體的大眾性體現在傳播主體上,自媒體興起以前,信息傳播的主體是單一的,以黨政機關,新聞機構為主;在自媒體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廣大普通群眾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操作簡單便捷,每個人都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人人都擁有話語權。
自媒體具有即時性。在以往的傳統媒體環境下,當一件社會熱點問題發生時,信息的發布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制度,人們也要經過一定時間才可以接收到信息。而自媒體依托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4G手機終端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極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尤其是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傳播,更是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所無法相比的。
在過去,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理論講授,這種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使得學生失去了汲取知識的積極性,大大削弱了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效果。如今,自媒體開辟了價值觀教育的新平臺,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信息共享,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碎片化教學,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探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學生當中。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媒體平臺的公共課來瀏覽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不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自媒體成了人們獲取價值觀教育的新渠道。
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社會化的起點,更是未來立足社會的生存需要。自媒體的出現拓展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和范圍,使社交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取向選擇交往的圈子,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用戶進行交流,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不再局限于親朋好友,班級同學,而是走向了更大的世界,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因為自媒體而輕松地聯系在一起。這種突破地域條件和生活范圍限制的社交平臺,充分迎合了大學生的社交心理,提高了他們的主動交往意識,也有利于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自媒體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創造了一個廣泛的交流空間,給了大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舒緩了他們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的壓力,有利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
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對社會責任自覺認知、情感認同的內心狀態及責任履行的心理趨向。在自媒體時代,一些社會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發布,很快就會成為公眾談論的熱點話題,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大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也時刻關注著民生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知曉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具體要求,從而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現階段的任務,準確衡定自身的價值,增強自身的社會參與度與責任心。利用自媒體,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當中。大學生可以在微博上參與社會問題的話題討論,對社會熱點問題建言獻策。還可以通過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參與網友自發組織的志愿者活動,貧困山區的愛心募捐活動。對大學生而言,這些社會事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他們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社會事務給予了大學生榮譽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大學生踐行社會責任的強烈意識。
功利主義是指做事情利益性很強,一切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為重要準則。當前,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流量熱度以獲取利益,刻意將信息內容夸大甚至造假,而不是真正為社會現象發聲。還有一部分自媒體向人們傳播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把物質、金錢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自媒體氛圍下,大學生陷于理想和現實、信仰和功利的抉擇與糾葛之中,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形成錯誤的義利觀。加之受自媒體平臺上一些網紅“一夜成名”的影響,讓部分大學生認為成功可以走捷徑,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功利主義心態。謬誤的價值觀念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大到對事關國家利益的是非問題,小到與同學們的人際交往關系,部分大學生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只考慮對自己是否有利,而忽視了集體利益,拋棄了理想和信念,盲目追逐個人發展,認為只有物質和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有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入黨是出于對未來人生發展的考量,把入黨當成了促進人生成功的砝碼。這些不良的思想價值觀念,很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價值觀上趨向功利化。
在自媒體時代,“娛樂化”“泛審美化”的傾向對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造成了沖擊,混淆了部分大學生分辨美丑的界限。一方面,世俗文化的崛起,使經典淪為世俗的附庸。例如:經典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被惡搞的視屏在網上流傳,一群人“群魔亂舞”,甚至一些人篡改原作的歌詞以達到娛樂效果;以及《西游記》等經典著作被種種調侃。崇高和莊嚴成為人們的消遣和娛樂,嚴肅的審美認知變成了滑稽的集體“審丑”。長此以往,這種現象會導致大學生對高雅文化難以認同,顛覆大學生的審美價值準則和理性判斷。另一方面,受網絡審美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審美品位趨向低俗化。以“求新”“求異”“求怪”為美。自媒體中有些網紅為了出名,常常以自黑、嘩眾取寵、通過整容提高顏值等方式來吸引人們的關注,導致部分大學生跟風整容追求網紅臉,以“網紅臉”為美,甚至一些女孩過度整容造成殘疾。這些現象會腐蝕大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審美價值觀念,使得大學生很容易把這些膚淺的傳播內容當成時尚潮流去模仿、追捧。這些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扭曲。
由于自媒體平臺門檻低、大眾化的特點,加之網絡監管的滯后性,使得自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既有積極健康的內容,又有許多不道德、反道德的內容。當前,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轉型期,道德評價標準尚未確立。而大學生每日又會通過自媒體獲取各種信息,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媒體空間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會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導致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下滑。例如:自媒體平臺是一個虛擬空間,人們大多采用匿名的形式進行交流,缺少旁人的目光與監督,人們對自己的言行不必付太多責任,即便做出了一些違反道德的行為,一般也會因無人監督而免受處罰,從而也就導致一些自控力不強的大學生,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利用網絡的匿名性,抱著不會被他人發現的僥幸心理,在自媒體平臺肆意宣泄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惡意謾罵他人,爆粗口泄憤,窺探他人隱私,造謠生事,甚至出現網絡暴力和道德綁架的現象,如果對此種情況放任自流,將會加劇大學生失德現象的發生,給大學生的道德選擇造成錯誤導向。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基礎。一方面,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要緊貼時代脈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來應對自媒體中不良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例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揚正確的義利觀,讓大學生對義利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意識到追求功利會導致的隱患,從而自覺抵制功利主義的負面影響。積極開展美學專題教育,以優秀文藝作品為教學范本,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賞析,提升審美品位,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價值觀教育的網絡陣地建設,建立校園自媒體平臺,及時分享國家大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在校園自媒體平臺上發表社會熱點話題或設置一些經典案例,呼吁學生積極討論,表達不同觀點,最后由教育者進行正面引導。還可以定期推送優秀學生事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遞正能量。校園自媒體要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豐富內涵來解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用青年人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來解答學生的訴求。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潤物細無聲”地在學生中展開,幫助他們明辨是非,解決人生困惑,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自媒體已經與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大學生在使用自媒體過程中表現的言語行為體現了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大學生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自律意識,遵守網絡秩序,規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大學生要嚴格要求自己,提高獨立思考和科學分析的能力,選擇具有正能量,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信息去閱讀,多關注主流媒體,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遵守道德法律準則,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能力,不做造謠者和謠言的傳播者,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大學生還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識。以先進文化為指導,認真學習并領悟其中的精髓,用先進的價值觀念去指導自身的道德思想和行為。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理性上網,杜絕在自媒體平臺出現惡意謾罵他人,窺探他人隱私等網絡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形成文明上網的意識和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抵制住自媒體虛擬環境的誘惑,不做出有悖于道德法律的事情,爭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時代網絡公民。
面對復雜的自媒體網絡環境,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細化管理措施,推動自媒體的良性發展。網絡監管部門要從源頭上加強對自媒體平臺信息的管理,及時過濾消除一切虛假低俗信息,防止不良信息進入公眾的視野。用戶在對信息進行發布、轉載時,自媒體平臺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安排專業人員對信息進行甄別和控制,依法嚴厲處罰不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同時,網絡監管部門要推動自媒體平臺的實名認證,對使用自媒體的人群進行有效監測,對于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使用者,自媒體平臺要限制其網絡發言。最后,監管部門要設立網上公共投訴系統,呼吁廣大網友對自媒體進行監督。及時舉報那些違反國家法律、違背道德的行為和言論,由網絡監管部門進行審查,及時公正處理投訴舉報案件,查封投訴率高的自媒體賬號,從而營造干凈健康的自媒體使用環境,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媒體逐漸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高校應豐富校園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自律能力以及加強監管部門對自媒體的監管,從而有效規避自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產生的消極影響。同時,要充分利用好自媒體的優勢,使之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有力助手,最大限度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