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黨的十九大、全國教育大會和《教育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高教40條),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為新時代中國特色英語教學指明了發展方向。英語教學作為全部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持續改革創新,特別是解決英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長期存在的“兩張皮”問題,以實現語言技能傳授、專業知識培養與思想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育人目標。這就應當依托“課程思政”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工程[1],按照習近平新時代教育工作思想,依據國家《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國標),不斷進行教改探索與深入研究。鑒于此,本文嘗試在充分認識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時代意義的基礎上,探討其工作思路、實施原則和開展方式,以期持續創新英語教學,為我國本科英語類專業建設與發展提供可行性范式。
正確認識時代意義是行動的先導和基本要件。置身于新時代,開展與創新英語專業教學,使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其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堅持育人目標、語言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育貫穿全部教學工作的“四個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確定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6年修訂的英語專業本科教學國家標準提出,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國標”提出的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及國際視野等要求,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所規定的樹立學生正確三觀、弘揚民族精神、實施道德育人、發展素質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目前在校就讀的英語專業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促進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英語學科領域中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教學、研究、外交、商旅、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大責,是新時代英語專業的新使命、新任務。因此英語專業應更為重視思政教育,使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有機融合,統一于堅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方向。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媒介,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社會屬性是其本質屬性。英語教學是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場所,專業涉及的教材教參、課外讀物、音像資料,在體現優美語言和感受文化情景的同時,也傳遞了人類共有的文化思想、公共行為和價值取向,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西方價值觀、對華態度(特別是在政治類文章、新聞類文稿音像中),以及宗教文化信息。面對于此,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闡述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思想。要旗幟鮮明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辯證否定觀認識和對待西方文化,堅持揚棄的方法論,注重推陳出新,使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有機融合,統一于體現語言本質屬性的教學指向。
在對外開放和互聯網時代,學生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匯的時空中,以及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現實中,學生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增強,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問題,有的政治信仰困惑、理想信念模糊,淡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崇高志向;有的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影響,不認同、不踐行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有的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評價標準錯位,是非感、榮辱感、誠信感淡薄;有的自律性和法制意識較差,缺乏社會責任感。面對于此,要堅持價值導向的一元性,一以貫之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不斷入腦入心、成為行為準則。要積極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與集體、奉獻與索取、義與利、公與私的道德取向教育。因此,英語專業教學應當更為重視思政教育,使課程思政統一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導向。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通識必修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發揮主渠道作用,上好必修課的同時,要按照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原則,創新教學方式,依托英語專業語言技能課與專業知識課,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面對于此,要建立思政教育與英語專業一體化育人模式。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全部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在教學中開發專業課所蘊含的正確價值觀、人文觀、歷史觀的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要運用語言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共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傳遞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的正能量,培養學生的價值選擇力和是非辨別力。因此在英語專業教學應更為重視思政教育,使課程思政統一于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全部教學工作的教改趨向。
開展與創新英語專業教學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按照“立德樹人”的教學工作根本任務,本著知識傳授與價值導向相結合的理念,聚焦“全面提高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2],按專業語言、文學、文化的三個核心要素[3]著力實施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工程。在實踐中,應做到“五個堅持”,使工作落地。
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作為一項基礎工作,應當堅持辯證思維,通過教改實踐,夯實學校管理基礎,促進學校管理提升;通過管理質量提升,提高英語專業教學水平,落實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任務。
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工作,應當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尊重學生及教師首創,善于集中他們的實踐經驗,通盤考慮,進行頂層設計;注重運用頂層方案,開展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工作。
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應當創建開放的教學系統,從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出發,以其整體性、層次性和開放性,著眼英語課程的關聯性、專業性、多樣性。既要體現英語專業是進行語言學習和運用的共性,又要突出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等研究方向的特性:要堅持文學研究的專業本體性,注重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堅持語言學研究的社會科學屬性,培養懂得基本社科調研和數據處理方法的實踐性人才;堅持翻譯方向漢語與英語跨語言溝通的基本屬性,貫徹培養中外互譯和雙語轉換的跨文化交流人才的核心理念,突出雙語特色。統籌兼顧、分類實施、有的放矢,彰顯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專業特色。
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作為一項全面工作,應當依據“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發展趨勢,注重學生與英語專業教學的共同發展。學生在完成課業任務中,為教學發展做出貢獻;教學在實現培養目標中,為學生全面成長搭建平臺。學生成長與教學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綻放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青春之花。
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科學工作,應當講求在區別中把握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思政教育把黨的基本理論和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統計學等相關學科融為一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綜合應用,為這些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實踐平臺;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統計學以本學科的研究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屬于其本學科范疇內的新詮釋,提供了方法論和借鑒,使其更加科學化、人文化、現代化。這些學科都以人的思想屬性與社會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與應用范疇,因而能夠彼此借鑒、相互貫通,提供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創新平臺。
英語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發展與創新中國特色英語教學,不能簡單沿用傳統經驗,而應針對教學對象和教育內容的差異性,全面更新語言技能課和專業知識課的教學設計,采用“教師”“互動”“講解”三種實踐路徑,展開多維協同的滲透式、交叉式、關聯式教學。
1.源頭介入
依照現行教材,結合英語專業課程內容,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標,將相關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納入英語授課教案。圍繞語言技能課與專業導論課的知識主線,融會貫通專業學習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從源頭上做到英語教學中的業務育人與政治育人、道德育人、文化育人相互銜接。同時,學校還可定期開展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公開課、示范課等教研活動,激勵教師對自我課程的思政內省與優化升級,并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積累,為后續修訂、編研相關教材提供素材上的準備。
2.團隊溝通
建立由英語專業授課教師牽頭,院(系)輔導員、班級團支部與學生會成員、課代表參加的多層次教學團隊。每月對授課情況進行講評,肯定成績、查找不足、彌補短板,持續改進。定期調研學習進度,整合反饋意見,開展專題討論、分析、研究學生的所說、所議、所評,做出研判,從而知曉學生的所想、所惑、所感,增強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運用現實問題引領教育走向,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案例—應用教學的良性循環。
3.人格魅力
教師要注重自我業務能力提升,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及時與學生分享英語專業相關領域的新動態、新成果,做到傳道授業與時俱進、業務水平與日俱增。教師要遵循學生接受知識的自然規律,善于將教材的書面語言轉化為邏輯清晰的教學語言,用淵博的知識博引旁征、風趣的語言生動表述,使教學具有親和力、吸引力、感召力。教師要為人師表,身體力行,恪守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自覺踐行“高教40條”,既要成為學生專業層面的導師,又要成為學生精神層面的靈魂工程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他們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1.師生互動
授課中,根據講授內容,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專業、人文、思想,以及當前社會熱點等方面的雙向英語交流,開展思辨性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用深入淺出、幽默詼諧、入耳入腦的話語,開誠布公地與學生溝通,解疑釋惑。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中,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2.情景模擬
學校或院(系)可以開展模擬“聯合國大會”“英語授課”“招聘”等活動,用英語情景再現國家社會生活與國際政治經濟活動;可以改編教材故事和世界名著,排演話劇,用英語情景重塑文化經典片段。在相關情景中,全方位訓練學生使用英語從事教學、編譯、外交、法律、商務、旅游、文化等活動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多維眼界,塑造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緊密結合的高尚品格。
3.媒介運用
結合“網絡思政”工程,充分利用互聯網、校廣播、電視、報刊、微信公眾平臺、App等媒體,營造英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良好氛圍。定期組織學生學習中國日報(英文版)、新華網(英文版)有關國內外熱點經濟政治的新聞,將專業學習與社會熱點有機結合,線上線下雙向發力,同頻共振。
4.社會實踐
學校或院(系)可與文化及旅游部門、展會、運動會合作,組織學生作為青年志愿者對社會活動提供專業英語支持,包括英語講解、公共交通英語播報、114電話查詢翻譯、路標及指示牌規范英譯等服務。在學生的親力親為中,鍛煉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對新生事物的興趣,歷練使用英語從事社會活動的實操能力。在學生的耳聞目睹中,加深對祖國日新月異發展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思想情操和愛國情懷,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1.閱讀分析
開展中外名著平行文本對比閱讀與分析,閱讀文本映射社會現實,外國文化對照中國實際[4],譬如在英文課文中有納爾遜·曼德拉以物言志的Mandela’s Garden(曼德拉的花園),中文也有矛盾的散文名篇《白楊禮贊》;莎翁著名悲劇King Lear(李爾王)中的國王凄涼晚從景,也能看到一些司馬遷筆下“停尸不顧、束甲相攻”的齊桓公悲慘結局的影子。對這些主題相似的中外名篇展開跨文本對比閱讀,總結共性、反思差異,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化內涵、文學價值、歷史背景、現實意義,使學生陶冶情操,獲得審美感,提升鑒賞、評價與批判的能力。
2.主題演講
開展英語演講大賽,以國內外重大事件與活動,國家慶典,建校或建院(系)紀念日,中華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校園文化為主題,用語言講述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新中國發展成就,追憶歷史文化和當代文化經典,在闡明事理和抒發情感中,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藝術和德才學識修養。還可以開展人物宣講,用英語宣揚先進人物,歷史名人、愛國人物,激勵學生見賢思齊、志存高遠、奮發學習,樹立偉大時代、偉大奮斗、偉大征程的宏大格局。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關鍵。衡量這項工程實踐效果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英語人才;是否有利于創新中國特色英語教育教學;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項創新工程、系統工程,課程思政教改實踐應當本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態度,堅持認識的辯證過程和客觀規律,不可坐而論道,也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畢其功于一役。要從英語專業教學實踐出發,重心下移,沉下身子,從自身課堂的教學目標、設計理念、授課內容、運行機制和考核評估等方面入手,依托現有平臺積極開展教學應用研究,不斷豐富可操作的方法。同時亦應從制度建設、效果評價、學術研討等方面入手,構建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將實踐成果上升為課程編制的規律性認識和教學理論。只有在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持續探索,形成語言技能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和思想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課程思政”才能真正融入英語課堂,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英語教學的新氣象新局面,完成立德樹人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