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瑞 趙楊娟
[1.南京醫科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66;2.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雨花臺干部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9]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發揚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烈士事跡是弘揚烈士精神的重要載體,是英雄模范人物高尚精神品格和優秀道德品質的具體體現,貫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始終。將烈士事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大學生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培養他們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意志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1]烈士精神深刻發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偉大精神力量。烈士事跡是弘揚烈士精神的載體和路徑,講好烈士事跡,就是要全面解讀烈士精神的內涵,讓烈士精神入腦入心,使人民群眾具有自覺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將烈士精神不斷傳承下去。講好烈士事跡,有利于大學生堅守政治理想、堅定政治信念,有利于大學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塑造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榮譽感。將烈士事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2]。
無論是革命英烈還是當代烈士,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優良的精神品質和高尚的價值追求,這些品質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謀而合。烈士事跡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優質資源,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優秀的文化根基,兩者都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信仰中[3]。烈士事跡本質上是一種富有紅色精神的歷史文化,與單純的理論宣講不同,它具有故事性、直觀性、生動性、活潑性,更能從感性方面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烈士事跡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樣性,減少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倦怠,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豐富和發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定李文亮等14名犧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為首批烈士。“烈士”這個詞匯不僅具有歷史意蘊,更是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李文亮等人被認定烈士,既是烈士精神傳承的現實寫照,也更加賦予了烈士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最新的時代內涵。結合時代精神講好烈士事跡,對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而疫情環境中烈士事跡的精神引領作用更加顯著。據一項對疫情期間大學生返校前心理狀況調查的情況來看,約有20%的學生在返校前產生了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講好烈士故事,以契合時代特征的核心價值觀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大學生勇于吃苦、勇于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精神韌性。
我們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的教育,紅色文化在文化教育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中國近代以來黨的艱苦奮斗歷程和深刻思想理論的高度概括。英雄烈士事跡在紅色文化中占據了核心位置,是黨的先進兒女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既蘊含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也包含了貫穿于我國文化始終的濃烈的愛國情懷。同時,烈士事跡的教育方式靈活多樣,既可以應用于常規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也可以寄托于紅色文化基地中的現場教育,還可以發揮文化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優勢,通過營造氛圍或者新媒體手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優勢充分發揚。
從教學內容來說,當前高校的思政課程教育以綜合知識和理論知識為主,烈士事跡依舊局限于思政理論課中的簡單穿插和零散提及,缺少專門的烈士事跡知識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從教學方法來說,烈士事跡教育依靠于理論灌輸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使烈士精神內化于心,導致教學效果流于表面;從教學結果評價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來驗證學生受教育的成果,考察的大多是學生的記憶能力而非認同程度。如果是非課程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不會設置教學評價環節。形成性評價的缺失會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械化,缺少反思會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止步不前;烈士事跡教育更多的是給學生帶來精神層面上的價值引領,而終結性評價既不利于烈士精神的持續性發展,也不利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測量。
烈士事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并不少見,然而囿于烈士本身的歷史性和獨立性,烈士事跡常常作為一個或幾個事例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中,用于補充或印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導致了烈士事跡的呈現大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分散地存在于不同場合、不同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難以發揮烈士事跡固有的思政影響力和思政價值。同時,使用烈士事跡也相應地缺乏規范化的監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選擇烈士事跡開展相應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時,通常只是在網上簡單搜索后拿來就運用,容易出現烈士事跡內容不準確、運用場合不合適、主題表達不貼切等問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此外,由于烈士事跡資源管理研究的主體通常是紅色文化基地,高校和紅色文化基地之間的社會關系大多處于分離化的狀態,雙方的合作僅僅是高校借助紅色文化基地進行現場教育,但對相關烈士事跡資源的共享卻遠遠不足,資源的共享可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下一個主題。
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催生了程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程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反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完善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成熟性,在教育能效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尤其適合受教育者較多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和延展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力量。尤其是對于烈士事跡教育來說,烈士的榜樣力量更多的來自情感價值的內化而非理性的思辨,程式化的理論教育難以發揮事跡教育的精神力量。對目前已經形成程式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高校來說,將烈士事跡教育并入程式化的思政教學模式相對簡單,而放棄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開發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則是十分困難的。
埃里克森將人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始正處于人生發展中青春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正處于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的過程中。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個性化是當代青少年追求的目標,一旦青少年感覺自己個性化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那么他必然會強烈地反抗[4]。烈士事跡具有強烈的價值導向,在學生還未形成成熟、正確的價值觀前,這種帶有強烈導向的價值觀伴隨著考試,很容易讓學生認為這種價值觀教育是帶有些許壓迫性質的思想同化,從而產生對這種價值觀的反抗。這種反抗時而伴隨著異化烈士形象等非理性行為,為樹立個性的標簽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更多的學生雖然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但是會在他們的大學生涯中難以認同和接受這種價值觀,從而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將烈士事跡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建設,推進烈士事跡教育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具有完整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的烈士事跡教育體系。首先要深入烈士事跡研究,進一步挖掘烈士精神內涵,建立烈士事跡資源庫,弘揚當代烈士精神,繼承英烈精神品質,使烈士事跡不僅緊跟時代特征,更能在時代的發展中歷久彌新。其次,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進行實景教育和實地考察,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理論教育為主逐漸變為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并重。又次,實施主體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做到因材施教和對癥下藥,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進受教育主體的情感內化和價值觀塑造。
整合烈士事跡資源需要依靠社會各界力量提供幫助,群策群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紅色文化基地為核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的合作方式。政府已經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并追認李文亮等14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犧牲人員為烈士,在立法、行政方面給予烈士制度保障和支持,營造了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促進了烈士事跡的開發和研究,為烈士事跡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條件。高校通過和紅色文化基地進行烈士事跡資源整合,促進雙方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紅色文化基地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發展烈士事跡教育,化思想政治教育被動為主動。
想要發揮烈士事跡教育的精神激勵作用,就需要突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發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一是可以發揮學生主體教育的能動性,通過讓學生編纂烈士事跡讀物、排演烈士事跡情景劇、觀看烈士事跡影片、前往紅色文化基地等形式讓學生浸入式的體驗烈士事跡所帶來的精神力量;二是打造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媒體宣傳方式,鼓勵以多形式、嚴扎口的方式打造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宣傳方式,在保證內容和主題嚴謹的情況下,采用微漫畫、微廣播、微視頻等形式宣傳烈士事跡,貼近時代特色;三是將烈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黨日活動與團日活動,在烈士紀念日開展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的紅色宣傳、紅色文藝和紅色景觀,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榜樣價值教育。
凱爾曼提出了態度轉變分為服從、內化、同化三個階段,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認同大多停留在服從的階段,即受到群體規范的壓力產生的服從行為[5]。這種服從的行為并非是大學生內心的認同,一旦學生離開校園,群體規范的壓力消失,這種趨于表面的價值認同也就不復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因此,利用好當代烈士事跡,將烈士事跡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從價值觀的認同方面來說,可以利用愛國主義價值觀和烈士事跡價值觀導向的同質化,如果大學生已經對烈士事跡有了反抗情緒,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先樹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烈士事跡,從而消除大學生對烈士事跡已有的抵觸情緒;從個體榜樣模仿的方面來說,可以借助學生干部或學生黨員的力量對烈士事跡進行宣傳,樹立烈士榜樣典型,將烈士事跡教育融入黨員的發展與考核中,由黨支部帶動學生思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