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記譜法對音樂的貢獻,不亞于文字之于語言。自從有了記譜法,音樂這種時間的藝術便有了空間上的載體,從視覺上去欣賞音樂便也成了一種全新的體驗。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聽到千百年前的音樂,就要歸功于記譜法。為了更科學地記錄音樂,中西方音樂史上無數先賢進行過各種探索,并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記譜法。中國音樂史上曾有過古琴譜、工尺譜、簡字譜、鑼鼓譜等記譜法,而西方音樂史上也曾有過如紐姆譜、四線譜、簡譜等各種形式的記譜法[1]。
至于各種記譜法的優劣,我們不好評說,因為每種記譜法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滿足某種音樂活動的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它們都是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線譜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音樂家的一致喜愛,與它的實用性、歷史的悠久性、流傳的廣泛性密不可分。在五線譜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世紀的音樂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公元八九世紀,為了記錄圣詠,人們發明了紐姆譜(Neumes)這種相對簡單的記譜方式。例如,在圣詠的上方加點(·)表示該音的音高相對較高,若是加上斜杠(/)則表示低音等。這種記譜方式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基督教圣詠的傳唱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符號數目本身的有限和各地交通及通信的落后,其流傳過程中記法千差萬別[2]。
公元11 世紀,為了讓僧侶們更加準確地演唱圣詠的音高,著名的修道士圭多(Guidod’Arezzo,約997-1050 年)發明了四線譜。四線譜的最大優點是可以相對準確地記錄音高,這一點和今天的五線譜類似。然而,該記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準確記錄音符的時值,這也是四線譜需要繼續改進的重要原因。
公元13 世紀,德國科隆的著名音樂家弗朗科·德·科洛尼(Franco·De·Corogne,生卒年不詳),在其《有量歌曲藝術》一書中提到了有量記譜法,這直接彌補了四線譜的天然缺陷,使得音樂在時間上的相對準確記錄成為現實。這種記譜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用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時值,如實心的菱形表示倍短音符,而實心的正方形則表示短音符(稍微比倍短長一點兒);實心的長方形表示倍長音符,而在長方形的右下方加一個豎杠的旗形則表示長音符。公元15 世紀,這種有量記譜法被進一步優化,成了五線譜的前身。
由于無數音樂家在前幾種記譜法的基礎之上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五線譜最終在公元17 世紀趨于完善,18 世紀定型,并沿用至今。由于五線譜本身的魅力及西方人熱衷于對音樂藝術的傳播,它成為當今世界使用最多、最權威的記譜法之一。由于五線譜傳入中國的時間并不算早,且早期中國對五線譜的推廣也并不積極,人們對五線譜的理解和記憶便自然會存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創作了一些相關詩詞(打油詩),供相關人士參考。
五線訣
李明
五線譜它很簡單,
五條等長平行線。
夾著四個等距間,
從下往上一二三。
若是不夠怎么辦?
上下再加短橫線。
該打油詩主要針對五線譜初學者,為了讓學習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和記住五線譜的基本外形和結構,筆者采用了較為生動、易懂的語言,并結合了一些數學術語。與此同時,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每句結尾的“單、線、間、三、辦”等字都符合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規則。
(譜例1)
高音譜號訣
李明
高音譜號真漂亮,
它和提琴有點像。
魔鬼身材彎彎繞,
二線開始往上翹。
小名又叫G譜號,
小字一組不能忘。
(譜例2)
五線譜的線和間是所有其他符號的載體,這些符號中最重要的當數譜號了,而本打油詩就是為高音譜號量身定制的。它既能將高音譜號的外形特征、功能、起音、畫法及規定的準確音高完整、精準地概括其中,又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各句尾字如亮、像、翹、號、忘等的押韻,還提升了其趣味性,十分適合初學者對高音譜號規律的記憶。
低音譜號訣
李明
低音譜號很搞笑,
彎彎耳朵兩點冒。
兩點中間第四杠,
小字F把fa唱。
(譜例3)
低音譜號是五線譜中與高音譜號相對應的一種符號,它經常在鋼琴作品的下方與上方的高音譜號并排出現。本打油詩的前兩句主要描述其外形特征及畫法,而后兩句則將低音譜號的起音位置、規定的準確音高描述得十分精確。同時,和前兩首詩一樣,在各句的尾字發音上,也十分押韻,如笑、冒、杠、唱。
關于趣味法學習五線譜,除本文提到的打油詩學習以外還有很多別的方法,至于孰優孰劣因人而異。筆者融合中國古典詩詞的寫法和現代人的時尚用語,把西方音樂史上的記譜法嫁接到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藝術上,在用字選詞上并不一定十分準確,但這種嘗試只要能幫到一些讀者和初學者,筆者也就十分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