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偉 閩南理工學院
電影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之一,然而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不僅表現在內容、制作精細度上,也體現在以電影海報為代表的宣傳攻勢上,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電影主題內容,海報中主人公的形象、性格等要素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反抗當時新教改革運動,天主教會所發起的反宗教運動催生了巴洛克藝術。隨之出現了一位影響力遍布歐洲卻飽受爭議的畫家——卡拉瓦喬。卡拉瓦喬的個人繪畫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風格迥異。卡拉瓦喬畫作的畫面具有強烈的明暗反差,這使得畫中的形象仿佛置身于舞臺之上,讓畫面真實而又充滿戲劇性。無論文藝復興還是巴洛克藝術,都體現出了畫家對逼真畫面的追求。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藝術風格主要依托于極其強烈的光影效果,加之畫家細膩的塑造和描繪,使得畫面仿佛照片一般逼真。光與陰影的對比正如黑與白,代表了極致的反差。實踐證明,極致的明暗反差是最具有表現力的。色相盡管所呈現出的內容豐富艷麗,但是色相對比沒有明暗對比強烈。黑與白是兩個極端的反差,色相則是在一定的平衡中進行對比,因此,色相對比帶來的視覺刺激效果遠遠不及明暗對比來得強烈。
當代英國藝術大師大衛·霍克尼曾在2002 年出版的《隱秘的藝術》一書中提出:“在這一時期或許是因光學儀器的介入,使得畫家對于畫面的光影的表現得到了質的提升。”霍克尼的研究表明,早在15 世紀末期就有藝術家開始借助光學器材進行繪畫了。特別是通向自然主義的偉大變革在15 世紀20 年代晚期到30 年代早期,揚·凡·艾克和坎姆平等藝術家突然之間畫出了相比此前“現代”得多,更像“照片”的畫。其中,揚·凡·艾克作于1434 年的《阿爾諾菲尼的婚禮》中就已經出現了畫家運用面鏡來輔助作畫的證據。只要仔細觀察便不難看出,這幅畫中極其出彩的枝型吊燈并不是以仰視的視角去進行描繪的。因為吊燈借助了面鏡來繪制,而如果利用投影作畫,那么畫板位置必須與吊燈保持同一水平。然而這個時期的畫家還沒有將光學儀器完美地與繪畫相結合,直到卡拉瓦喬出現后,才將光學儀器與繪圖所產生的畫面效果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
巴洛克時期具有鮮明特色的畫面效果一直得到持續發展,直到達蓋爾于1837 年發明的銀版攝影術問世,才算終止了他們對照片般畫面效果的追逐,跨入了繪畫風格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電影海報的直接目的是宣傳電影,并簡單介紹相關信息。因此,在有限的畫面中需要展現足夠多的信息量,并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睛,使其產生觀影欲望,這樣便體現了海報設計者對視覺語言的掌握和運用。
《教父1》與《教父2》海報中最顯著的差異是維托的形象相比于麥克的位置要近上許多。照射在維托頭上的暖光亮度高卻較為柔和,而且這位老人看起來并不像黑幫頭目,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親和。正如片名一般,維托的形象在各種意義上都更接近于宗教中的教父,而不是黑手黨的首領。但是隱匿于黑暗之中的身體部分似乎時刻提醒著觀影者,他是掌權者,是能夠庇護家族和手下的黑幫教父。
當我們將視線轉移到麥克身上時,能夠與維托感受到的明顯不同之處就是距離感——情感的距離。他身上的光線同樣十分強烈,但僅將上半身照亮,而且這股光線十分明朗,色調較維托身上的燈光冷了許多。而海報的其余位置幾乎都被黑暗籠罩。戈登·威利斯的攝影向來以其極富氛圍感與表現力的深情暗色調而聞名,而這些攝影作品,觀眾是很難在經過人工增色后的電視屏幕上欣賞到的。
同樣是以巴洛克式用光法來表現的兩個人物,性格卻大為不同。海報中的維托溫和紳士卻威嚴懾人,而麥克身上散發出的只有冷酷,高光所照亮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被陰影覆蓋著的雙眼直視觀影者,如同看不到底的深淵。他陰郁有謀,隱忍堅決,心思縝密,僅僅是坐著便不怒自威,而邁克的性格與氣質也僅有巴洛克式光影能夠將其完美地詮釋出來。
巴洛克式用光法是畫家在追求畫面真實性時借助光學儀器進行繪畫的重要途徑。而強光暗影所帶來的畫面戲劇性和效果,對特定背景下人物性格的描繪可以產生十分完美的融合。在銀版攝影術誕生之前,藝術家所苦苦追尋的畫面逼真性在當今時代已經不再是藝術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百花齊放的藝術流派。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并未隨著時代遠去,而以卡拉瓦喬等藝術家為主所開創的強光暗影風格也將持續地影響著今后的藝術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