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香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49
2018 年教育部發布《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一項重要的修改是將原十六門法學核心課程之一的《中國法制史》改名為《中國法律史》,授課內容由原來側重于歷代法律制度的演變,轉為將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合并,增加講授古代名人賢士的法律思想。這一改變與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大綱相一致,更重要的是秉承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種變革和發展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前提是要準確把握課程定位?!吨袊墒贰芳婢哂蟹▽W和歷史學雙重色彩。但《中國法律史》究竟是側重于法學化的法律史,還是史學化的法律史,即歸根到底這一課程應劃歸法學,還是劃歸歷史學,學者們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筆者認為,從課程研究內容及研究目的來看,《中國法律史》明顯偏重于法學的屬性,涉及法的產生、概念、本質、作用以及法規范、法制度、司法裁判等基本法學范疇,只不過對這些范疇的把握需結合特定的社會歷史狀況來展開?;凇吨袊墒贰氛n程的法學定位,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恰當運用歷史資料,注意結合歷史資料闡述法律問題,切勿糾結于史料的真偽和歷史細節問題。在授課過程中,要節選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典章制度、名家著作,盡量不使用聱牙戟口、艱澀生僻的詞語,最好將節選的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閱讀思考。
法學作為實用性的知識體系和學科,目標是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解決實踐問題培養法律職業群體?;凇吨袊墒贰返姆▽W定位,其應該具有實踐性和務實性。一方面要服務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教師應該結合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取舍。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古代優良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發掘和提煉。“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蓖ㄟ^課程的學習,讓學生“通古今之變”“明中外之異”“究當世之法”。
近年來,地方本科院校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大幅刪減理論課的授課課時。筆者從網上查閱諸多地方院校法學專業《中國法律史》的教學大綱,課程授課課時從32 課時到48課時不等。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邏輯性的課程知識體系,就需要教師區分課程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目前高等院校法學專業采用的《中國法律史》教材,大都采用“斷代體”的編纂體例,按朝代先后順序編排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內容。這種編纂體例強調中國傳統法制的陳陳相因特征,但也容易讓學生忽略具體發展制度的發展變化。中華法系的特點是“禮法結合”。教師可以“以禮與法的關系的嬗變”為標準,將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劃分為禮刑時期、法·律時期、禮法時期和法治時期。禮刑時期對應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初創時期,對于夏商的法律制度可只作簡單介紹,引導學生自學,而由于西周確立的禮法傳統對古代法制乃至現代法律制度都有影響,則需要做詳細的講述,尤其要重點講述禮與法的關系及對后世的影響。法·律時期包括春秋戰國和秦朝,是中國古代法的第一個轉型時期,由重視“禮”向重視“法”轉變。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涉及的知識點較少,只需簡單講授,重點要講述這一時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法律思想,特別是孔子、孟子、韓非、商鞅的法律思想。這些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古代法“禮法并用”的品格。而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嚴法苛刑”著稱,須結合這一特點側重講授刑事法律內容。禮法時期是從漢朝到清朝時期,這是中華法系的繁榮興盛時期,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唐代法制,“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對古代東亞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封建法制產生了廣泛影響。對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講授,須以“禮”作為主線,觀察“以禮入法”的方法、路徑、表現及影響。法治時期對應清末和民國,是中國古代法的第二個轉型時期,也是中華法系解體并向現代法治轉變的時期,要側重講述清末變法修律的背景、過程及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變革過程中的法律移植、法律借鑒、本土資源等法律命題。以禮與法的關系作為主線展開課程講述,一方面可以突出課程的法學色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把握課程重點,形成由面到點的邏輯知識體系。
以歷史為線索傳授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知識,是當前大多數高?!吨袊墒贰氛n程教學模式。它可以結合學生中學時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歷史脈絡和主線。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會把一部前后相繼的中國法制史講授成孤立的、斷代的法制史。學生難以從縱向上把握某一具體制度的歷史演變、原因及社會背景,導致學生只有碎片式的知識,難以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可以選取各朝代共有的重要法律制度,進行專題講述。以中國古代民法為例,大多數《中國法律史》教材對歷朝歷代民法的內容都極少涉及,認為中國古代法的特點是“諸法合體、以刑為主”“刑事法律發達,而民事法律落后”。這種概括只關注了國家法層面的律典,沒有看到國法之外的習慣、家規、族法。中國古代的民事糾紛大多由宗族、鄉里、行會等地方自治團體自行銷融解決。所謂“官從政法、民從私契”,對于民間日常生活的糾紛,官員通常采取“任依私契、官不為理”的立場。教師在授課時,可結合明清時期的分家析產、田土錢債等細故案件的調解、審理程序,以專題的形式講述中國古代民法的內容、表現形式,分析其零散、不夠體系化的原因,并且探究民間法的當代價值及意義。又以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為例。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先秦、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階段。雖然每個階段的婚姻法律制度不盡相同,但關于婚姻的原則、婚姻締結的程序、婚姻的主導權、“七出三不去”的離婚條件和限制,卻大致相同的。以專題的方式講述古代婚姻制度,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性的認識,把握各朝代婚姻制度的變化。
中國法律史中有不少提綱挈領的“關鍵詞”,它們是了解傳統法律文化的鑰匙。首先是數字關鍵詞。例如三族、三刺、三赦、五刑、五禮、五服、六贓、六殺、六禮、七出三不去、八議、九族、十惡等。這些數字關鍵詞將重要的同類概念用數字加以概括歸納,刪繁就簡、便于記憶。其次是重要法律制度的關鍵詞。例如西周的質劑、傅別;秦朝的城旦舂、鬼薪、白粲,漢朝的殊死、顧山;魏晉南北朝的服制定罪、存留養親;唐朝的官當、義絕;宋朝的刺配、鞫讞分司、戶絕;明代的充軍、廷杖;清代的發遣、秋審等等。這些關鍵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最后是重要法律事件的關鍵詞。例如子產鑄刑鼎、李悝立《法經》、商鞅變法、緹縈救父、阿云案、清末“禮法之爭”等。這些關鍵詞表征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背后蘊含著法律變革的深層次原因。
在明確《中國法律史》的法學定位,并以此為基礎,合理、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教師還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等,并靈活運用雨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調動和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