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峰


【摘 要】 目的:探討子宮粘膜下肌瘤應用宮腔鏡手術切除病灶治療的效果。方法:子宮粘膜下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開腹子宮切除術,觀察組宮腔鏡下肌瘤電切術,對比各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并發癥率。結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子宮粘膜下肌瘤宮腔鏡下切除術相比開腹手術能夠有效減少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率,降低手術出血量,促進術后切口恢復,同時能夠減少并發癥,具有良好的手術效果。
【關鍵詞】宮腔鏡;切除術;子宮粘膜下肌瘤;并發癥;復發;子宮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器中出現最多的一種良性腫瘤類病變,在育齡期女性中該病的發病率可以達到20%以上,粘膜下肌瘤患者人數會占全部子宮肌瘤患者人數的10%以上。月經過多、子宮持續性異常出血是子宮粘膜下肌瘤疾病的兩大基本特征性表現。開腹切開子宮行肌瘤剔除術是臨床以往對該類子宮肌瘤疾病進行治療的常規方法,有的時候甚至還會通過切除子宮的方式進行治療。為徹底清除子宮粘膜下肌瘤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開腹手術屬于傳統治療方式,該方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治療經驗,該方法具有很好的手術視野,能夠徹底清除體積小的肌瘤,但是缺點是對機體的創傷很大,患者術后需要很長時間恢復,而且術中出血量很多,增加了手術的風險,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較多,另外還具有術后感染、疼痛等并發癥。為了降低手術風險,臨床上通常利用宮腔鏡來進行子宮手術,該手術是一種微創類型,利用宮腔鏡取得良好的手術視野同時減少對組織器官的損傷[1],能夠大大提高救治效率,使用宮腔鏡可以更加準確的進行診斷,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回顧性總結了宮腔鏡下肌瘤切除術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子宮粘膜下肌瘤患者5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28例患者,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8.21±3.68)歲。觀察組,28例患者,年齡22-60歲,平均(49.03±3.4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1d食用半流質,進行心電圖、血常規檢查。腹部備皮,術前12h禁食、禁水。術前0.5h肌肉注射:0.5毫克阿托品(國藥準字H41020324,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mL:0.5mg )、0.1克魯米鈉(國藥準字H31020501,上海上藥新亞藥業有限公司,1mL:0.1g)。
對照組采用開腹子宮切除術方式,開腹后將肌瘤割去,利用負壓吸引清理宮腔,復查時檢查肌瘤殘存情況。
觀察組使用宮腔鏡下切除術。對肌瘤進行準確定位,肌瘤多發逐個切除。保留生育功能切除功能層,術后4周遵醫囑服用抗生素。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利用 SPSS19.0處理,計數資料方差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子宮粘膜下肌瘤突向子宮腔內生長,肌瘤表面覆蓋子宮內膜在宮腔內占位,引起子宮異常收縮、痛經、月經周期紊亂[2]。肌瘤體積增大導致出血、癌變等。子宮肌瘤必須及時治療,通常采用手術治療徹底清除肌瘤,恰當的手術方式降低子宮粘膜下肌瘤復發率是重點問題。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傳統的治療方法為開腹手術,能夠具有良好的手術視野,能夠較為徹底地清除子宮腔內的肌瘤,但是手術多伴有術后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治療的依從性和有效性,一旦疼痛較為明顯,可能導致預后緩慢,特別是一些嚴重患者預后更加漫長,因此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并且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率[3]。
采用宮腔鏡方式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具體步驟為: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宮頸進行擴張處理,將操作所需的電切鏡置入,根據子宮肌瘤的具體類型對手術切割的方法進行合理選擇。O型肌瘤疾病患者可以直接在鏡下直視條件下進行手術,通過環形切割電極自蒂部位置向外進行切割,自根蒂部開始將患者的子宮粘膜下肌瘤徹底切除,肌瘤直徑在兩公分以內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將肌瘤蒂切斷之后可以直接鉗出,肌瘤直徑在兩公分以上的患者應該先將肌瘤切碎之后再取出。I、Ⅱ型壁間內突肌瘤疾病患者可以在B超等影像學技術的嚴密監測下實施手術操作。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處于充盈狀態下的膀胱和宮腔內的膨宮液可以形成明顯的對比,在B超技術的監視下,可對宮腔的實際方向進行清楚的顯示,還能夠準確判斷宮腔占位性病變及子宮壁的實際厚度。用刨根法將內突部分肌瘤組織切除。對肌瘤病灶進行電切的時候,應該在肌瘤位于宮腔內最為突出的部分開始操作,在直視條件下,將電切環越過肌瘤表面直至其后部的位置,然后沿著宮底向宮頸延伸的方向進行切割處理。切割深度不宜過深且不要傷及正常內膜。B超技術監護能夠對切除的實際范圍及深度進行顯示,防止發生漏切及子宮穿孔等不良事件。手術中用滾球電極熨燙進行止血處理。對于宮角部及較大血管處理應在電極凝固后電切,以免大量出血或子宮穿孔等不良事件的出現。術后用充液4 mL左右的雙腔氟雷氏尿管置于宮腔,注入聚乳酸防粘連膠2 mL,術后12 h可以將其拔除。切除組織應該全部送病檢。
宮腔鏡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切除術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在臨床上已經得到公認,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前者主要具有操作不需開腹、造成創傷較小、手術操作時間較短、手術進行期間出血量少、術后患者承受的痛苦小、手術后恢復速度快、住院治療時間短、術后病情不會再次復發等幾多個優點。且能夠使子宮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不會對其卵巢生理功能造成破壞性影響。目前臨床認為該項手術是對子宮粘膜下肌瘤疾病進行治療的最佳方法。為了避免開腹手術的各種弊端,臨床上主要通過宮腔鏡進行手術,宮腔鏡是婦科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良好幫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宮腔鏡通過高頻電的電極切除子宮肌瘤,其組成含有宮腔鏡、光源系統等,臨床上主要在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腔粘連等方面應用。它具有術野清晰、觀察直觀的特點,在不開腹的前提下可以徹底清除肌瘤。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除術可以改善傳統開腹手術的較大創傷性[4],可以減少對子宮粘膜的組織損傷,在直視狀態下切除子宮肌瘤,不會破壞粘膜的組織結構。宮腔鏡手術的適應證包括經血異常、子宮粘膜下肌瘤瘤蒂小于5cm、子宮肌瘤未癌變。宮腔鏡術前要對子宮肌瘤數目、位置評估,有助于術中節約時間,臨床上常通過腹部、陰道B超評估。子宮肌瘤體積較大時需要在術前處理,通過藥物縮小其體積然后在進行宮腔鏡手術。術后抗生素預防感染,有生育意愿者需要服用雌性激素。術后子宮痙攣性收縮導致下腹部疼痛時需對癥處理。術后80%的患者月經周期及經血量可恢復正常,如果有生育的想法需要在宮腔形態恢復正常后1~2年內備孕??偠灾?,宮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術后不會在腹部留疤,手術后恢復時間較短。手術過程中,醫生可以在直視情況下操作,減少了盲目探查對腹腔內臟器造成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常通過宮腔鏡作為治療子宮肌瘤的措施,可以對子宮粘膜下肌瘤進行準確詳細觀察,降低了盲目操作帶來的器官組織損傷,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愈合的時間。宮腔鏡手術疤痕很小,術后恢復快,可以早期下床活動,更易被患者接受。除此之外,采用宮腔鏡切除術配合電凝措施能夠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減少術中的出血量,降低了術后大出血的危險,相比開腹手術而言更為安全[5]。但是宮腔鏡也會引起子宮穿孔、子宮內膜損傷等并發癥,因此需要嚴格執行宮腔鏡手術適應癥。上述數據可以充分說明,宮腔鏡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切除,可以使治療效果提高,并使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得到根本性保障,與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一致,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進一步拓展應用。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子宮粘膜下肌瘤在宮腔鏡下手術的成功率將越來越高,但仍需進一步探討手術可行性及術中技巧。
綜上所述,子宮粘膜下肌瘤宮腔鏡下肌瘤切除術能夠降低術中出血量,可以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術后切口恢復,同時能夠減少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諶林杰.子宮粘膜下肌瘤應用宮腔鏡下肌瘤電切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09(12):154-156.
[2] 李志祥.宮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炎、膽肌瘤的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4(11):1055-1057.
[3] He Jigang,Cai Xianbin.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hysteroscoPic myom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ubmucous myoma of uterus[J].ContemPorary Medicine,2018,16(06):76.
[4] 張締良.內鏡下高電頻治療子宮肌瘤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9(01):1219-1250.
[5] 郭桂元.黃子成.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聯合高頻電刀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4,15(05):1967-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