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善治”是衡量公共機構如何以優先方式處理公共事務和管理公共資源的一種模式,追求高職院校的“善治”應是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蘇格蘭學院善治守則》的內容框架包括領導和戰略、學生體驗的質量、問責、有效性、關系與合作五部分,從整體上對不同治理主體在學院治理中的職責、行為準則、程序及方式等進行了具體規定,為我國院校層面的“善治”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范本。我國高職院校在治理理念上要以提高學生在校體驗質量及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教育服務為本,進一步落實高職院校治理主體多元化、明晰多元主體的治理職責并提升其治理能力等,以實現理想治理圖景。
[關鍵詞]“善治”;學院;《蘇格蘭學院善治守則》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2-0019-08
“善治”是一種理想的治理圖景,“實現‘善治既是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的目標,又是衡量我國職業教育治理效果與成效的評價標準和尺度”①。歐洲委員會部長理事會(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將“善治”定義為“負責任地處理公共事務和管理公共資源”②。在國際社會發展中,“善治”是衡量公共機構如何以優先方式處理公共事務和管理公共資源的一種方式或模式。作為一個概念或一種模式,“善治”常用來與那些無效、低效,甚至“壞”的治理模式相比較。我國高職院校作為一種社會公共機構和組織,同樣應以追求“善治”為本,那么院校層面的“善治”具有怎樣的特征?是否有可供參照的標準模板?對我國高職院校層面實現“善治”有何啟示?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追求高職院校的“善治”: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善治”暗含一種有效治理的最佳模式,對“善治”的理解也有多種闡釋。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提出“治理是決策過程和決策實施(或不實施)的過程”③,并提出“善治”有八個主要特點,即善治具有參與性、以協商一致為導向、負責、透明、反應迅速、有效和高效、公平和包容各方,并遵循法治。歐洲委員會部長理事會也提出了“善治”的12條原則,即“公平進行選舉、代表權和參與”“響應性”“效率和有效性”“公開透明”“法治”“道德行為”“能力和才能”“創新與變革開放”“可持續性和長期定位”“健全的財務管理”“人權、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凝聚力”“問責”。④當然,其他社會組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也提出了一系列“善治”的特征,如參與、透明、效率和平等、責任性等。綜合分析不同組織或機構提出的“善治”的多種特征,結合我國治理的具體情境,筆者認為,任何機構或組織抑或政府機構,在進行組織或社會治理時要實現“善治”,應體現如下主要特征:首先,在涉及組織或機構或社會發展的決策參與者方面,“善治”意味著不同利益相關者有公平、均等的機會參與治理。其次,“善治”強調決策過程的公開透明,即機構或政府在做出某一決策時以遵守法律、條例與規則的方式,且決策及其執行過程和結果的相關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再次,“善治”意味著決策及其執行有效且高效,有明顯的治理效果。最后,任何一級政府、任何機構或組織的“善治”均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配套,并有完善的問責制予以制衡。從組織性質上看,我國高職院校是公共部門的一種類型;從機構性質上說,實現“善治”理應成為高職院校治理追求的一種理想圖景。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開始,各領域包括職業教育領域在內都提出了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戰略任務,我國高職領域的治理改革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共有高職院校1432所,這些高職院校對于我國實現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發揮著最關鍵、最基礎、最核心的作用。試想,如果高職院校實現了“善治”,那么我國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具備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基礎。基于此,院校層面的“善治”理應是各高職院校在治理改革攻堅任務中首先予以考量的問題,這意味著追求高職院校的“善治”應是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二、蘇格蘭院校層面的“善治”:基于《蘇格蘭學院善治守則》的分析
蘇格蘭的“學院”(Colleges)之前被稱為蘇格蘭繼續教育學院,是不同于中學(school)及大學(University)等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銜接中學與高等教育的一種教育機構,也是蘇格蘭最主要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機構。蘇格蘭的學院為不同的人群和社區提供不同的課程,包括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約有44萬人入學,這些人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不同學習方式參與學習,接受高中階段的課程或高中后課程、高等教育課程,既包括職業教育性質的技術技能培訓課程,也包括學術性質的課程。作為生源構成如此復雜、課程種類又如此多樣的一種特定類型的教育機構,學院是如何在蘇格蘭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筆者認為,除了完善的學院外部治理體系之外,機構層面的“善治”是蘇格蘭的學院取得良好社會效應的另一個重要“法寶”,《蘇格蘭學院善治守則》(以下簡稱《守則》)即是實現學院“善治”的核心工具,是學院治理時必須遵守的規則體系。從內容架構上來看,該善治守則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領導和戰略”
“領導和戰略”包括公共生活中的行為、愿景與戰略、企業社會責任三個方面。首先,“公共生活中的行為”意即學院治理機構——理事會及理事會成員均必須遵循一些公共生活行為準則,具體包括:理事會要集體負責制定、展示和維護機構的價值觀和精神,理事會決策和行為要以“蘇格蘭公共生活九項原則”為基礎,如職責或公共服務、無私、誠信、客觀性、問責制和管理、開放性、誠實、領導力、尊重;理事會成員必須確保熟悉理事會行為準則的規定,并確保自己的行為符合該準則的規定。其次,“愿景與戰略”意即學院的治理機構理事會必須負責確定學院的愿景、對學院進行全面的戰略領導。理事會的職責具體包括:負責確定其機構的愿景、戰略方向、教育性質、價值觀和道德觀;必須制定并闡明該地區或學院的清晰愿景;負責該學院的全面戰略領導,負責通過確定戰略優先事項并在結構化的規劃框架內提供指導來制定和商定學院發展戰略;必須確保建立全面的績效評價系統,以確定關鍵績效指標;負責監督其與蘇格蘭資助委員會就其成果協議進行的談判,以滿足學院或地區的需要,并根據國家戰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金。最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理事會要表現出高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感,促進所在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例如:理事會必須表現出高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感,確保其行為合乎道德,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同時努力提高當地社區、整個社會及其員工的生活質量;必須行使其職能,以改善學院或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福利,并考慮到社會和經濟需要以及社會包容性;必須在平等和多樣性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等。
(二)“學生體驗的質量”
“學生體驗的質量”主要包括“學生參與”“相關的高質量學習”“質量監控和監督”三方面。首先,“學生參與”方面主要包括諸多關涉提高學生參與質量的職責。例如:理事會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意見,學生的體驗質量應是理事會所有決策的核心;必須在開放性方面以身作則,確保與學生、學生會以及適當的教職人員和工會就學生體驗的質量進行有意義的持續參與和對話;必須考慮學生調查和其他學生活動的結果,并監督可能影響學生體驗質量的行動計劃。同時,學院理事會必須考慮在蘇格蘭建立“強大有效的學院學生會發展框架”,鼓勵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自主的學生會,并確保學生會有足夠的資源;校理事會必須確保學生會以公平民主的方式運作,履行其職責;學院理事會必須至少每五年審查一次學生會的書面章程。其次,“相關的高質量學習”方面主要涉及理事會要保證學生獲得高質量學習的諸多職責。例如:理事會必須考慮到學院所在地的規定,設法確保為學生提供連貫的教育;必須了解其他區域、國家和國際機構及其對學生體驗質量的影響,包括社區規劃合作伙伴、雇主、技能發展和企業機構、雇主機構等;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關系,并確保學院與外部機構合作,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與行業需求相關的經驗。最后,“質量監控和監督”方面,理事會必須確保有效監督學院學習經驗的質量和包容性,確保學院與行業質量機構和其他適當機構合作,以支持和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三)“問責”
“問責”主要包括“問責和授權”“風險管理”“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財務和機構可持續性”“員工治理”等方面的治理規則。首先,在“問責和授權”方面,主要涉及“問責”和“授權”兩點。“問責”涉及理事會的如下職責,包括必須確保其成果協議的交付;必須確保履行其法定職責和其他義務并確保滿足撥款的條款和條件;對包括學生、其員工、廣大公眾、雇主和它所服務的社區在內的一系列利益相關者負有更廣泛的責任,以便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改善人們的生活機會和社會經濟福祉;必須確保其決策過程透明、適當知情、嚴格和及時,確保適當且有效的財務和運營控制系統。除此之外,在“授權”方面,理事會的職責主要包括可將職責委托給各委員會,以有效開展理事會的各項治理事項,所需的委員會至少包括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財務委員會、提名或任命委員會等;必須確保每個理事會的委員會都有一名指定的治理團隊成員來提供客觀、專業的建議;必須考慮并制定相關程序,以確保各委員會之間的有效工作關系和建設性對話,并確保各委員會和理事會之間進行有效的報告和雙向溝通。其次,根據《守則》,學院治理機構(理事會)在其他方面的“問責”還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在“風險管理”方面,學院的理事會要負責風險和機遇的全面管理,理事會必須確保有健全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系統并得到維護;在“審計委員會”方面,主要涉及審計委員會職責及運行機制,如審計委員會必須通過審查包括機構的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框架在內的保障制度的全面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必須迅速落實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并監督其執行情況;在“薪酬委員會”方面,涉及“薪酬委員會”職責及成員構成等,如薪酬委員會的成員必須了解他們的職責,理事會主席不能擔任薪酬委員會主席等;在“財務和機構可持續性”方面,主要涉及理事會要遵守財務法律法規要求,如理事會負責確保學院的財務和學院的可持續性,必須確保盡可能經濟、高效和有效地使用資金,確保有有效的監測安排到位等;在“員工治理”方面,涉及理事會作為雇主,要負責促進積極的員工關系、必須建立員工問責制度以及必須遵守國家確定的學院領域的《員工治理標準》。
(四)“有效性”
“有效性”主要包括“理事會主席”“理事會成員”“校長兼首席執行官”“理事會秘書”等治理主體的職責、理事會成員履職能力提升及理事會的評估機制等,以確保并提高學院治理的有效性。首先,不同治理主體都有明確的職責,以確保學院治理的有效性。“理事會主席”的具體職責包括:負責領導理事會并確保理事會有效發揮其作用的所有方面;要確保理事會及其委員會在技能、經驗、獨立性和機構知識方面保持適當的平衡,使他們能夠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職責和責任。“理事會成員”的具體職責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每個理事會成員對理事會的所有決策負有集體責任;將教職員工和學生理事會成員作為理事會的正式成員。“校長兼首席執行官”負責學院的日常治理,包括對校長的任命及其職責等,如理事會必須任命校長為學院首席執行官,必須確保校長的招聘過程公開透明,必須將學院的學術、企業、財務、財產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權力授予校長。“理事會秘書”是學院實現良好治理的“關鍵”主體之一,其職責包括:促進善治,并就以下事項向理事會成員提供咨詢意見:適當行使其權力,包括有關立法的權力;理事會遵守財務備忘錄、善治守則、常規和授權計劃的情況;與理事會行為準則相關的行為和行為。另外,理事會秘書還要向主席和理事會或委員會提供明確的建議,出席所有理事會會議和理事會各委員會的所有會議并提供支持,在理事會和委員會會議上有明確的發言權并表達他們對治理的任何擔憂;向相關融資機構(即蘇格蘭資助委員會)報告有關機構治理的任何未解決問題。其次,通過理事會成員的任命與入職培訓,來確保理事會成員的履職能力。具體包括:理事會必須確保有正式和公開的程序來招募和選擇新的非執行理事會成員;理事會負責為學生選舉和提名以及理事會工作人員的選舉做出適當安排;主席必須確保新理事會成員在加入理事會時接受正式入職培訓,并根據其個人和集體需要量身定制,理事會秘書應支持主席為新理事會成員提供相關的入職培訓;理事會必須確保所有理事會成員就其治理職責進行適當的培訓和發展;理事會必須確保新的成員接受委員會入職培訓,并評估和滿足他們的具體培訓需求。最后,在“理事會評估”方面,主要涉及學院要建立相應的審查與評估機制,包括理事會的內外部審查及自我評估、理事會主席及成員的績效評估等。例如:針對成員任期延長所需要提供的證據,理事會必須確保有適當的機制來予以支持;理事會必須對其治理的有效性進行年度審查,建立健全的自我評估程序,同時還應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有外部協助的評估,將其自我評估(包括外部協助的評估)和理事會發展計劃(包括上一年度計劃的進展情況)發送給其資助機構并在網上公布;理事會必須確保所有理事會成員至少每年接受一次(通常由理事會主席實施)績效評估。
(五)“關系與合作”
根據《守則》,學院理事會必須合作以確保在其所在地提供高質量、可供資助的繼續和高等教育,這種合作關系包括:理事會必須確保與地方有效的協商,并必須遵循相互尊重、信任和努力實現共同商定的結果等有效合作的原則;必須確保與地方和國家機構(包括企業、公共機構和第三部門組織)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系,按照有效合作的原則制定共同商定的優先事項;必須鼓勵和支持區域內和跨區域的有效伙伴關系,以滿足當地需求,滿足國家優先事項和專業要求等。
三、蘇格蘭學院“善治”的特征分析
(一)在法律法規框架內指導和控制院校的運行
分析蘇格蘭學院的治理,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在法律法規框架內指導和控制學院的運行,學院的任何治理活動及治理行為均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與約束。這些法律法規不僅體現為蘇格蘭政府層面頒布的法律法規,還體現為與學院有關的蘇格蘭政府各執行機構的部門性法律法規。從最上位意義上來說,蘇格蘭各學院必須通過法律法規來設立,學院的主要職責也可以追溯到議會的各種法案,并且這些法律法規通常是蘇格蘭資助委員會或蘇格蘭政府對學院進行資助并提出要求的基礎,必須把這些法律法規要求變成其日常治理的過程和程序。“早在《1992年(蘇格蘭)教育法》中就明確規定了蘇格蘭學院理事會的組成、程序、職責與權力及授權計劃等。”⑤“《2005年繼續與高等教育法(蘇格蘭)》對蘇格蘭資助委員會資助學院的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包括要求學院遵守《蘇格蘭公共財政手冊》在內的《財務備忘錄》等具體規定。”⑥《2013年16歲后教育法(蘇格蘭)》制定了改善學院治理方式、增強問責制、提高學院治理有效性的措施,而且明確規定蘇格蘭資助委員會要求學院在治理過程中遵守《守則》。可見,在法律法規框架內對學院進行治理,一切治理行為皆有法律法規可依,這是蘇格蘭學院層面實現“善治”的首要特征。
(二)凸顯以“學生利益為中心”的治理理念
分析《守則》可以發現,關注“學生在學院體驗的質量”,特別是《守則》提出的“學生的經驗質量應是理事會所有決策的核心”,是實現學院善治的關鍵。從整體上看,學院的治理非常重視“物有所值”這一理念,這一理念不僅強調國家公共資金投入到學院、學院最后的產出(包括學院培養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等)要“物有所值”,也強調學生的投入(包括一定的資金、時間及精力等)要“物有所值”。特別關鍵的是,“學生在學院體驗的質量”這一治理理念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治理舉措相配套并予以監督。例如:理事會成員中必須有學生成員,而且自2013年之后,學生成員的數量已由一位增加到兩位,理事會任何事關學生體驗質量的重大決策必須與學生及學生組織進行對話與協商,并要支持學生組織的建立與運行等。除此之外,鑒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跨界”性質,《守則》還明確規定理事會有責任確保學院與外在的企業、雇主及技能發展機構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從根本上保障了學生在學院學習的質量。
(三)學院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職責及職責邊界清晰
《守則》對于學院不同治理主體的職責及職責邊界均予以清晰的厘定,各治理主體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學院治理的高效與有效。整體上看,理事會對學院負有全面戰略領導的責任,學院未來發展的愿景、戰略規劃、學院重大事項、學院全面績效評價系統均需要理事會的集體決策。這些職責明確而具體,特別是在以下方面:確保學院的績效和財務目標令人滿意,學生有高質量的學習和成果以及良好的學習體驗,對關鍵利益相關者負責并持續獲得其信任、遵守相關法律和財務要求,識別和控制實現學院職責和業務目標的主要風險,員工具備適當的技能、知識、文化和工作環境等。所有這些職責的清晰厘定,都確保理事會能在整體上把控學院在法律法規框架內的良好運行。理事會要實現戰略領導、做出決策,離不開每一位理事成員。而作為學院治理重要主體的理事會成員,其職責也在《守則》中有詳細的規定和厘清,特別是在以下方面:理事會成員要以建設性和支持性的方式參與理事會討論,解釋自己的想法并聽取他人意見;確保出席理事會會議,并為會議做好準備等。當然,其他治理主體如理事會主席、理事會秘書及校長等的職責及職責邊界也非常清晰,這為不同治理主體在學院治理過程中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指導。
(四)強調問責
問責意味著學院治理主體要對自己的活動與行為負責,特別是理事會及理事會成員都要為學院要達成的目標和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蘇格蘭學院治理的整個過程中,問責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所有的治理主體之間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問責鏈”,整個問責的體系是相對完整和清晰的“閉環式”,換句話說,也就是所有的治理職責都有相應的治理主體來負責,每個治理主體都有需要其負責的對象與領域,所有的治理權力與責任環環相扣,構成完整的“閉環式”問責體系。具體而言,這一“問責鏈”主要表現為蘇格蘭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部長是學院領域的主要資助者(通過蘇格蘭資助委員會),他們會要求蘇格蘭資助委員會與學院理事會一起負責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包括遵守《財務備忘錄》和《蘇格蘭公共財政手冊》。因此,學院理事會要對其主要出資人(蘇格蘭資助委員會)負責。通過資金鏈,蘇格蘭資助委員會最終對蘇格蘭部長們負責,這些部長對蘇格蘭議會負責。除此之外,這一“問責鏈”還涉及雇主和企業、區域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學生等不同利益相關者,學院理事會即理事會成員也要對這些利益相關者負責,特別是學生作為學院的最直接利益相關者,其有權期望并獲得在一個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中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或培訓,因此,理事會及理事會成員要盡一切努力確保以開放的心態聽取學生意見,并將學生的需求作為學院治理工作的中心。當然,這一“問責鏈”也意味著每一治理主體都有其自主權,這與蘇格蘭學院的高度“自治”是一致的。
四、實現我國高職院校“善治”的可能路徑
《守則》可以提供許多院校層面實現“善治”的經驗,特別是學院關注學生在校體驗質量、有效性、問責等治理原則方面。盡管蘇格蘭學院的治理有其應用的“情境性”,但對于我國高職院校來說,兩者在治理的許多方面仍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共通性。例如:好的院校治理必然要堅定不移地關注文化、價值觀念和學校場域中的“人”,也必然以強有力的制度和流程作為決策和公共問責的基礎等。鑒于我國的高職院校正處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的階段,可在以下方面嘗試治理改革,從而進一步實現院校層面的“善治”。
第一,進一步厘定高職院校治理理念,以“提高學生在校體驗質量”及“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教育服務”為本。治理理念是直接決定治理實踐行為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厘清“為什么要實現高職院校的善治”這一問題尤為關鍵。盡管高職院校治理有其自身要實現的諸多目標,但從根本上看,“以生為本”的治理應成為高職院校治理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說,以“學生在高職院校獲得高質量的體驗”為根本。高職院校要把學生的切身利益作為院校治理的邏輯起點與終點,把學生的成長訴求與學生的切身問題作為治理的邏輯主線,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學生、保護學生、關心學生、實現學生利益最大化為根本指導思想。“學生在高職院校獲得高質量的體驗”這一治理理念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落實到高職院校治理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政策與制度的設計和執行過程中,特別是在制定院校發展與變革的政策時,要保證有足夠代表學生群體利益的學生成員參與到政策與制度制定的決策過程中。高職院校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要充分傾聽學生的利益訴求,站在學生立場上考慮任何一項決策有可能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在事關教育質量的課程設置與實施、教師授課與教育質量評價等環節,要有足夠的治理程序與環節設計使學生能參與其中。除此之外,尤為重要的是要切實保障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建設,通過健全的學生組織體系實現學生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當然,高職院校還要通過與企業、行業、社會組織、中職學校、本科高校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提高學生在校教育質量及未來發展路徑提供基本保障。需要說明的是,凸顯并強調“學生在高職院校獲得高質量的體驗”這一治理理念,并不意味著高職院校不顧社會需求。同樣重要的是,高職院校的治理還需聚焦并圍繞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教育服務”這一點進行院校治理,即高職院校的治理要聚焦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即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所在社區及區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服務、為行業和企業提供信息及技術技能支持與研發等公共服務,并據此來設計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治理過程以及治理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需進一步落實高職院校治理主體多元化,明晰多元主體的治理職責并提升主體的治理能力,尤其需提高“學生”作為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一是在涉及組織或機構的決策參與者方面,“善治”意味著要實現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公平和均等機會的參與以及訴求表達。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在形式上已經實現了多元主體參與院校治理,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有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對不同治理主體職責的厘定,如對高職院校黨委會、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的職責等,以及部分高職院校在院校決策中開始注重聽取并采納來自一線教師及學生的心聲。應該說,多元主體參與院校治理正日益成為當前眾多高職院校的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治理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形式主義”傾向,多元主體之間的權力與責任邊界模糊、權責交叉等現象也經常發生,并因此產生“一言堂”“遇事推諉”“執行不力”“無問責主體”等諸多問題。基于此,明晰不同治理主體的權力與責任以及各自的權責邊界,將不同治理主體的治理權力與職責法規化與制度化,通過相關法規與制度予以明確與規范,可以極大地規避權力行使的隨意性與問責的“無主體”現象,也能很好地避免相互推諉等現象的發生。二是還要對不同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予以專業化的培訓,這意味著并不是任何一個治理崗位上的治理主體都具備相應的治理能力,特別是在“教而優則仕”這一選拔或競聘機制下,更需對高職院校負責教學、校企合作等關鍵崗位上的治理主體進行專業化的培訓,高職院校抑或社會培訓機構可就不同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開展專門化的培訓。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針對高職院校“雙高”建設單位的院校長培訓已正式實施,并且“2020年9月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基地也已遴選產生”⑦。未來亟須關注的是:扎實推進針對院校長的培訓,強化這類培訓的質量與實際效能,并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地進一步推進針對高職院校中層管理干部的培訓,使眾多高職院校的中層管理人員、直接從事一線管理的人員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治理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要積極吸納學生成員以適當的方式參與院校治理,尤其是事關學生自身根本利益的決策,一定通過合理而公認的程序傾聽學生聲音,與學生展開積極對話和協商,積極培育各級各類學生團體和組織,并逐步使這些學生組織或機構建立科學有序的參與學校事務決策機制,不搞形式主義,使學生真正成為院校發展中的“主人”,更關鍵的是讓學生享有其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起相應職責。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積極吸納學生參與學校治理,本身就是一個教育和育人的過程。如果這一過程體現了合理、有序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了學生參與治理的能力,那么就提高了高職院校的公共服務質量。當然,就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現狀而言,還需通過開展專門化的培訓或組織多種活動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治理能力。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高職院校還可在“決策過程的公開透明”“決策及其執行有效且高效”及“問責制”等方面予以進一步完善。“決策過程的公開透明”意味著高職院校在做出某一決策時,以遵守法律、條例與規則的方式,且決策及其執行和執行結果的相關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即利益相關者(包括公眾、行業企業、教師、學生等)能夠有效地追蹤相關決策信息及其執行情況。“決策及其執行有效且高效”意味著高職院校的治理要有明顯的治理效果,既要體現對社會公共職業教育問題的及時回應、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現出同等關切,還要體現所做出的決策及其執行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或達成了商定及預期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可支配的教育資源并解決了公共職業教育問題等。
[注釋]
①孫翠香.職業教育治理:內涵構建及推進路徑[J].職教論壇,2017(22):28.
②④The Council of Europe.12 Principles of Good Governance [EB/OL].(2008-03-26)[2020-08-12]. https://www.coe.int/en/web/good-governance/12-principles.
③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What is Good Governance? [EB/OL].(2009-
09-01) [2020-08-10]. https://www.unescap.org/sites/default/files/good-governance.pdf.
⑤Gov. UK.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Scotland) Act 1992 [EB/OL].(1992-12-01)[2020-08-02].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2/37/pdfs/ukpga_19920037_en.pdf.
⑥Gov. UK.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Scotland) Act 2005[EB/OL].(2005-12-10)[2020-08-02].https://www.legislation.gov.uk/asp/2005/6/pdfs/asp_20050006_en.pdf.
⑦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關于公布首批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基地遴選結果的通知[EB/OL].(2020-09-14)[2020-
09-29].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2126.html.
[參考文獻]
Colleges Scotland. Code of Good Governance for Scotlands Colleges[EB/OL]. (2016-09-23)[2020-08-10]. https://www.cdn.ac.uk/wp-content/uploads/2016/09/Code-of-Good-Governance-
for-Scotlands-Colleges-August-2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