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云
[摘要]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設立心理健康中心、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教研科研實踐活動等,缺少網絡環境下應有的教育內容、缺少數字化的教育平臺、缺少專業化的教師、缺少部門之間的合作。在數字轉型背景下,針對上述現狀和問題,文章提出要構建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數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協同創新,推進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和專業化,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22-0105-04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已不可逆轉地進入了大數據時代。面臨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以及由此發生巨大變化的社會環境,世界各國都在為應對數字轉型進行數字化戰略布局。數字化不僅使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辦學定位、運行模式、教育理念、質量評價等方面面臨新的挑戰和沖擊,還為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賦能教育模式深度變革、助推產教融合中掌握改革的主動權等方面帶來了創新契機。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探索數字技術引領的個性化教育實踐中,也要利用互聯網,利用大數據構建一個開放、共享、互動的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做好數字化轉型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查、篩選、預防與干預等,減少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等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我國大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已經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并建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心理治療輔導室,開通大學生心理咨詢熱線,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設立心理健康中心。目前,大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中心,開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學方面,心理健康中心設有教研室,負責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項目研究等,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礎課程的安排、活動的宣傳和開展、學生檔案歸檔與管理、兼職師生員工的教育與培訓等;在設施和設備方面,設有放松訓練室、沙盤活動室、宣泄室、測評室等功能區,并配備體感音波催眠設備、智能互動宣泄儀、智能身心反饋訓練系統、音樂放松椅等,設施、設備相對比較齊全。
2.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學期都會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通過專題講座向學生傳授常見心理問題識別和處理方式。講座內容一般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巧、沙盤游戲心理治療技術、個人成長、案例分析、團體心理輔導等。
3.開展教研、科研、實踐活動。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康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采取教研、科研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采取“講授+互動體驗+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師生在互動過程中完成教學,課后再進行研討和分析,總結不足,提煉精華;二是將課堂搬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導學生利用中心的設施設備進行自我疏導和干預;三是組織教學觀摩,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評課,相互取長補短;四是學習考察,定期外派教師到兄弟院校參觀學習,或者參加相關會議、論壇,及時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政策、內容和方法;五是將教研活動形成課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最后形成地方應用型高校特色化的教學模式和教育內容。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少網絡環境下應有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美好的生活品質。但通過對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網絡調查和微信公眾號的關注,筆者了解到,一些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教育內容陳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對學生講述更多的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發展、重要性等,然后再對心理現象進行解讀和分析,理論知識多于實踐,實際的案例分析、預防措施和可操作的方案相對比較少,整個教學過程和實施內容不適合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需求。
2.缺少數字化的教育平臺。雖然我國學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上提出了很多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數字化的可行性方案和具體措施,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還是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教育方法相對簡單,數字化、網絡化的宣傳與交流平臺缺乏,相關的教學設備和儀器缺乏,現有的教育內容、方式、技術、平臺等都不能很好地滿足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3.缺少專業化的教師。應用型高校由于受經費的限制,每年教師招聘和人才引進數量較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配備達不到國家最基本的標準要求,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顯。另外,相關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也不強,很難從專業的角度去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知識不強,業務能力弱,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4.缺少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對國內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問卷調查、學校主頁新聞及網絡資源的查找與分析得知,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心理教育活動開展、調查、跟蹤、干預過程,基本都是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師完成,與學院、職能部門、宿舍、學生社團缺乏有效的合作。由于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資源、設備、教師有限,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教學內容無法實施,后期的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定期輔導、跟蹤都無法正常進行,很多工作只是處在宣傳和理論教育階段,心理健康中心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大學生優秀的心理品質與潛力未能得到培養與開發,心理素質也并沒有真正提升。
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的載體類型、出版類型、傳播手段以及組織形式越來越復雜,各種類型的數據也在迅速增長,人們的學習場景、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大環境下,要想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就要利用好互聯網、新媒介、新技術,創新教育內容,轉變教育模式,進一步深化數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建設,加快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跨界融合,優化區域內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構建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在教育體制、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人才培養方向上不同于教學型和研究型高校。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結合應用型高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特色化的教育體系,明確教育目標、任務、要求、質量評價等內容。
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學校治理的各個層面,通過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多方面的數字化轉型,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構建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構建促進大學生發揮自主學習及創造潛能的開發機制。
其次,依托數字技術建立動態的課程教學督評、重點教學環節質量監控和學生學業過程監測反饋機制,促進質量問題精準定位、質量管理舉措有效協同、質量改進效果持續追蹤等。
最后,建立常態化的數據信息反饋機制。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實行同行評教、督導評教、專家評教、學生評教的數據信息一體化。通過教學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教師可以根據來自不同主體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成果進行多維度的反思,及時調整或改進教學思路和內容。
2.構建數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目前,新一代的大學生處在信息共享、數字互連、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他們熟悉各類移動手持設備、社交軟件和各類App軟件的運用。
首先,構建數字化的宣傳交流平臺。利用師生們都熟悉的新媒體和社交軟件建立數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交流平臺。一方面通過平臺宣傳、推送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信息、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及時了解、掌握和利用心理健康知識,呼吁全校的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通過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努力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吸引學生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例如,利用微信(群)、QQ(群)、抖音或者其他網絡平臺,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附屬醫院“五位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交流平臺,實現網格化的管理和無縫對接。
其次,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優質的在線課程。利用數字技術,通過騰訊課堂、云課堂、微課、慕課等方式向學生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展示教師實訓、教學觀摩等活動。同時,還可以把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劇場、心理電影欣賞、心理漫畫展、心理游戲、團體心理輔導、朋輩心理輔導等系列活動通過錄播或直播方式在平臺上播放,邀請學生參與和討論。
3.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學管理與學生服務精準化。在數字轉型背景下,必須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數字素養,深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加大專業人才的引進。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通過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者和教師,一是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制定教育目標、培訓計劃、實施方案、評價機制等;二是能系統地培訓相關工作人員,提高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和實際操作的能力;三是能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預防、干預和治療,減少誤判和誤導。
其次,強化專業的學習和操作。為確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職業素養,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做好專業人才引進的同時,也要積極做好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強化專業學習,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集中力量對青年教師、班級輔導員、宿舍管理員、相關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和指導,如定期組織他們學習和觀看相關課程、會議、講座等。通過開展實操訓練、案例分享研討、集中培訓和外出學習等系列活動,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學會利用各類平臺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和反饋的方法。
4.實施協同創新,共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利用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靈活的管理機制,與地方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聯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聯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發聯盟”等,圍繞應用型高校數字化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建、共享、共贏的數字化教育改革新模式。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既要加強校外的合作,也要加強校內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推進數字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與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通過德育、思政課程和視頻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學校傳統文化研究院合作,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化的教育與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圖書館合作,通過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利用閱讀療法輔助學生的心理治療;與二級學院合作,利用學院的師資、場地、設備資源,通過主題班會、講座、競賽、影片欣賞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教育更好地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社會已經進入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數字化、服務內容的數字化將是今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與時俱進,通過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活動、輔助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制定系統化的教育目標、特色化的教育內容、規范化的課程設置,不斷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數字化、專業化,提升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推進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數字化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蕊.國外檔案部門數字轉型舉措探析[J].中國檔案,2020(4):72-73.
[2]楊保成.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創新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45-55.
[3]張小悅.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L].錦州:渤海大學,2018[2020-05-10].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2&filename=1018127716.nh&v=MzE2NTJUM3FUcldNMUZyQ1VSN3FmYnVadUZDamhVNy9MVkYyNkZySzZHZGJOcVpFYlBJUjhlWDFMdXhZUzdE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