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德育是一切具體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價值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多次出臺政策文件,要求將德育貫徹到全部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為此,本文從中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必要性出發,結合當前中學英語教學的基本情況,提出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德育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語言的專門教學,似乎與德育毫無關系;甚至有部分英語教師都認為,其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門外語,至于進行道德教育則是思想品德課教師的職責。但是,這其實是在英語教學與道德之間人為地設置了一道“鴻溝”。其實,對于任何學科的教學來講,其知識性的傳授固然是重要方面;但是,知識性的傳授更加需要道德教育作用的發揮。否則,知識性的傳授將會失去方面,甚至會與既定教育目標南轅北轍。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首先,中學英語教學本身就具有德育維度。按照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的觀點來看,教學的本質特征在于其教育性,而教育性就是教學的道德性。換言之,教學活動包括知識標準和道德標準兩個方面。所謂知識標準,就是使學生掌握某一項知識、技能等;所謂道德標準,就是使學生在學習某項知識時,能夠從中得到有益啟迪進而對其自身行為產生有益影響。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和目標中本就具有德育的色彩;進一步而言,教學本就是一項“道德實踐活動”。
其次,德育也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英語教學不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一項語言工具以供其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能夠適應英語環境的需要;相比而言,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理解西方的語言及其文化,并能夠在中西對比中強化對本國語言及其文化的認同。因此,在《標準》中特別強調了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別是要求英語教師應當在站穩“中國立場”的基礎上,注重英語語言的自身文化屬性。就是說,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英語,進而能夠使其掌握未來進行中外交流以及科學研究等的語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充分領略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魅力,以培養其全球性、開放性的意識。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缺失分析
如前文所述,中學英語教學中本就應當蘊含德育的成分。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于知識性的傳授方面;進一步而言,就是追求學生在英語考試中取得高分數。如此,英語教學中本應存在的德育內涵,就在英語教學唯分數取向和唯技能取向的雙重壓迫下蕩然無存。其主要表現有:
首先,“意義空殼化”的知識觀。其實,在中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西方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文化層面的內容。但是,在實際英語教學中,這些豐富的知識內容卻被簡單地視為進行語法、句式等學習和練習的材料。也就是說,對于一篇介紹西方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文章,英語教師只是在進行“肢解”,將其中的關鍵句子和重點語法抽離出來以備考試之用,而沒有向學生系統地講授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知識。
其次,語言文化教學思想的混亂。如前文所述,英語教師對于英語教學的理解比較狹隘,大多是以考試為導向對英語教材進行肢解。其實,對于英語教學而言,教會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四會”只是最為基礎的一部,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英語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畢竟,任何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和外殼,而道德則是文化的重要構成;特別是對于英語教學而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在語言表達上也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其背后的西方文化,那么其對于英語的學習也僅僅是停留于“考試”的層面,其也就自然不會在英語學習中獲得道德上的熏陶。
三、中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其重要的主體和實施者就是英語教師。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首先要研究透徹《標準》中德育的重要原則;其次,也需要英語教師轉變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確立起在英語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意識,而不是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局外人”;最后,英語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這并不是一句空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對傳統英語教學的一次巨大變革。為了適應德育滲透的新要求,就勢必要求英語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走教師專業發展道路,變革教育思想。如上文所述,英語教師是進行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的主體和實施者,英語教師綜合教學能力和道德素養的水平將會直接影響英語教學德育滲透的效果。為此,問題的首要條件就在于英語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從目前情況來看,英語教師大多是個高校英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其在高校中所學習的主要專業知識就是英語教法;也就是說,當前英語教師的專業主要在教學方式方法這一“技術”層面,在教育思想的形成和變革方面,英語教師還是欠缺不少。因此,各高校要轉變英語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模式,充分考量《標準》對于英語教師的新要求;并在高校教學中,將重點向教育思想這一“形而上”的層面轉移,培養英語師范生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整合德育素材,發掘其德育功能。目前中學的英語教材中,本就具有一定的德育素材;因此,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英語教師能夠將其中的德育素材充分發掘出來,使其能為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資源。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從教學的道德性標準出發,真正以中學身心發展為核心,不僅教授學生掌握一門外語,而且能夠使學生在掌握一門外語中收獲身心的健康發展。
第三,堅持平等民主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道德性是關乎人性、順應身心發展的。這需要教師樹立新型的學生觀與師生觀。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建立和諧的、發展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安艷珍.淺談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J].中學時代,2014(04).
作者簡介:張本科(1981.12.11)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本科學歷,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單位: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