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內科護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在該院進行輪轉實習的254名實習生作為該研究的研究對象,所有實習生均為2015年6月—2019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生。該研究為改善內科護理教學質量,根據所有實習生入院輪轉時間的前后進行了分組處理,其中2015年6月—2017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的127名實習生被設為對照組,另抽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的127名實習生則被設為研究組。其中對照組實習生應用傳統教學模式,研究組實習生則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該研究將通過對比兩組實習生的教學效果,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內科護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價值。結果 該研究各項觀察指標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處理后發(fā)現,研究組被選取對象的學習態(tài)度、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實踐知識掌握水平和滿意度均要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內科護理教學過程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且該措施的應用還提升了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和住院能動性,教學效果顯著改善,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內科;護理教學;教學效果;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R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9(a)-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A total of 254 interns who performed rotating internships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elected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ll interns were rotating intern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9.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before and after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Among them, 127 interns who performed rotational internship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7 were set as control group, another sample of 127 interns who performed rotating internship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mong them, the interns in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the interns in the research group applied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This study will compar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interns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ternal medicine. Results After the data of various observation indicators in this study were verified and processed by statistical softwa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attitude, theoretical knowledge mastery, practical knowledge master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selected subjec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in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asure also enhances interns learning interest and hospitalization initiativ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has extremely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method
內科是各級醫(yī)療機構中重要的科室,其中包含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內科、腎內科、小兒內科和內分泌科等科室,是現代臨床醫(yī)學的基礎[1]。有研究表明,內科在現代醫(yī)學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各類醫(yī)學學科均有著緊密的聯系。臨床研究發(fā)現,內科所收治的患者類型十分繁雜,其中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和腫瘤疾病等,從最常見的感冒到嚴重的惡性腫瘤疾病均有涉獵,具有治療范圍廣泛的特點[2]。正因如此,內科對于優(yōu)質護理人才的需求也十分高,對于護理教學也十分重視。護理教學作為重要的醫(yī)學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幫助醫(yī)學生將自身所學轉化為臨床實踐的重要過程,優(yōu)質的護理教學能夠快速地幫助醫(yī)學生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適應繁忙的醫(yī)院工作流程,并有助于醫(yī)學生的進一步提高,對醫(yī)學生的后續(xù)職業(yè)發(fā)展和科室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均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3]。該研究為提升該院內科的護理教學水平,于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127名實習生的教學過程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結果發(fā)現該措施的應用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進行輪轉實習的254名實習生作為該研究的被選取對象,所有實習生均于2015年6月—2019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生。該研究為改善內科護理教學質量,根據所有實習生入院輪轉時間的前后進行了分組處理,其中2015年6月—2017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的127名實習生被設為對照組,2017年7月—2019年6月間在該院內科進行輪轉實習的127名實習生則被設為研究組。在研究組中,男11名(8.66%)、女116名(91.34%);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2.14±0.76)歲;其中大專學歷者42名、本科學歷者72名、本科以上學歷者13名。對照組中,男9名(7.09%)、女118名(92.91%);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2.07±0.77)歲;其中大專學歷者47名、本科學歷者65名、本科以上學歷者15名。兩組實習生的性別、年齡和學歷等一般資料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處理后發(fā)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該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標準,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實習生在進行內科護理教學時,均選用該科室內有著多年資深護理帶教經驗的高年資護士作為帶教老師。
對照組實習生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在選取完成后根據既往教學計劃進行教案的制定,在教案制定完成后嚴格遵循并進行教學工作的展開。教學內容應當以理論知識為主,適當穿插簡單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內容以查房為主,由帶教老師帶領實習生對科室內住院患者進行查房,待實習生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后,由帶教老師向實習生進行臨床護理方法的詢問,并幫助實習生進行錯誤糾正,給予正確護理方法的講解,最大限度提升實習生的知識掌握水平。
研究組實習生則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帶教老師應根據臨床護理路徑的特點根據內科疾病的類型和護理方法等情況進行教學路徑表的制定,該路徑表應當以日和周為單位,制定日教學目標和周教學目標,在每周一帶教老師均應當對上一周的教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保障教學流程的有序進行。一般來說,內科護理教學第一周的目標應當是內科工作環(huán)境的熟悉,并對日后的學習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第二周,帶教老師應當帶領實習生掌握內科常見疾病的類型、病因、臨床表現和相關護理要點等內容;第三周,帶教老師應當指導實習生掌握內科疾病的急救方式、突發(fā)事件處理方式和不良反應護理要點等內容;第四周,帶教老師應當指導實習生掌握內科工作所需的技能,其中應當包含患者健康知識宣教方法跟病歷文書書寫規(guī)范等。在教學過程中,帶教老師應當不拘泥與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而是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通過情景模擬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和問題導向教學法等方式予以實習生多元化的臨床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實習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4]。
1.3? 評定標準
由帶教老師對兩組實習生護理帶教期間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分數評定,該標準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實習生的學習態(tài)度越好。
兩組實習生在護理教學完成后均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含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兩部分,前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數評定,后者則由帶教老師、護士長和科室主任3者共同進行分數評定,兩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實習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越佳。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實習生的學習態(tài)度評分、理論知識考核結果和實踐知識考核結果等計量資料均應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應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被選取對象的各項觀察指標數據進行驗證處理后發(fā)現,研究組被選取對象的學習態(tài)度評分、理論知識考核結果和實踐知識考核結果均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護理帶教是護理專業(yè)臨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護理專業(yè)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向臨床實踐進行過渡,通過該措施能夠顯著提升實習生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掌握能力,能夠為日后醫(yī)院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5]。一般情況下,我國各級醫(yī)療機構護理帶教所施行的教學模式均為傳統教學法,該教學方式能夠幫助科室快速補充護理專業(yè)人才,但存在不夠重視實習生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薄弱等缺陷[6]。因此,選取新型的護理教學模式,是我國現代醫(yī)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